[用理解和沟通搭建中韩友谊之桥]友谊之桥德国电影2016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编者按:中国与韩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东亚的和平发展离不开中韩两国的人文交流,尤其是年轻人的交流和互动。为了进一步加强中韩两国人民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本刊特意邀请了在中国留学的韩国学生及在韩国留学的中国学生,请他们结合亲身经历谈谈对促进中韩文化交流的看法和见解。
韩中两国的和谐发展之道
[韩] 白种?/文
不久前,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开幕式,发表题为《推动共同发展,共建和谐亚洲》的主旨演讲,并强调,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始终把亚洲放在对外政策的首要位置,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积极发展同亚洲各国的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不断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将继续推进同亚洲国家在旅游、文化、教育、青年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加深中国人民同亚洲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作为一名来华学习的留学生,尤其作为一名亚洲国家的成员,我深深体会到亚洲的和平发展得益于多领域的互相交流,而这一过程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992年,中韩两国建交之时,韩国的青少年们就已通过香港和台湾的渠道接触到了中国的大众文化,周润发的电影《英雄本色》,金庸的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以及张学友和王菲的流行歌曲成为韩国青年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这些文化铺垫使得韩国至少在感性上具备了可与中国相互融合的基本素质。我记得,当时韩国的新闻媒体也不时刊登有关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报道,使得许多韩国人在脑海中深深刻下了“中国崛起”的烙印,并意识到韩国的未来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的影响,甚至超过美国对韩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韩国的许多高考家长们自然将中国作为孩子未来发展的首选地。他们有的替孩子选择中文作为大学专业,有的送他们到中国开始留学生活。我在1997年进入大学之后,利用暑假机会首次来到中国,没想到这次“老”北京之旅居然带我走进了中国的求学之门。
对我而言,学另一种语言是既快乐又幸福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学汉语具有有别于学英语的丰富魅力,这不仅仅是指它因包含着实用性的价值,而且还意味着通过学汉语可以进一步熟悉中国人的生活习惯,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使黄皮肤的“老外”更接近于中国的多彩文化。这样看来,文化的理解程度与语言水平的高低是成正比的。刚刚学汉语才一个月,有一次打车,北京的出租车司机从我身上发现了一丝细微的差别,于是问我:“你是哪里的?”我回答说:“我是韩国人。”一问一答就结束了这次的对话。但过了一学期,又有一个出租车司机问我:“你是哪里的?”我反问道:“你说呢?”他接着猜:“你是南方的?广东?还是香港?”我不禁高兴地告诉他:“我是隔壁国家的。”这说明我的汉语水平大有进步。于是,司机师傅开始发表他对韩国总统访华等一堆个人观点和看法,我也从聊天中了解到了中国老百姓究竟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具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这无疑是理解中国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不过,在谈到外国人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时,不应该忘记这样一个事实,即中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每个地域都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很难简单概括。因此,“求同存异”作为不同文化存在的前提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不但适用于国内事务,还作为国家之间的相处之道,促进了中国、亚洲乃至世界各国的和谐与发展。我认为,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内涵直接体现了“包容性发展”,反映在中韩两国的文化关系上就是,近年来风靡中国的韩国流行音乐及深受大众喜爱的韩剧。身在大城市的中国年轻人受到来自韩国流行音乐的熏陶和影响,不仅在音乐上表现出极大的认同,还不时模仿韩国年轻人的装扮,甚至因此出现了一大群“粉丝”。韩剧也在这期间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在中国留学期间,不时有中国朋友和同学想跟我探讨韩剧的情景和演员,希望把我作为证实电视剧的现实版本,尽管我对韩剧本身并不热衷。
中国人对周围国家的文化融合持有包容的态度和看法,是值得高度评价的,不过遗憾的是,许多中国人对韩国的了解还不够全面,不够深入。我认识的一个中国同学对2008年韩国“南大门(崇礼门)”燃烧事件比我自己知道的还要快且多,但是他对韩国曾经被日本吞并为殖民地的史实却不甚了解,尽管这段历史(日本对韩国实行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与中国的抗日战争有着无法割裂的密切联系,而且给韩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至今仍在隐隐作痛。此外,由于韩国的传统文化渊源自中国的儒家思想,自古以来属于汉字文化圈,因此几乎所有的韩国人都拥有中文名字。但是我跟不少中国人交换名片时,经常被追问谁给我起了这么好的中文名字,意思就是正如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名字是音译过来的,我的韩文名字是由谁来音译或翻译成中文的?
恐怕同样的缺陷也发生在韩国人的身上。韩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情感不亚于中国人喜爱韩国文化的程度,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中国饮食文化。在韩国街头,随处可见中国的餐馆,韩国老百姓亲切地称它为“中国人家”,其中炸酱面永远是最受欢迎的主食之一。然而,这只反映了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极少部分,虽然最近两国游客日益增多是个好现象,但是很难说这一定直接意味着两国人们的相互理解也随之上升,市场并非是加强互相理解的万能药。两国在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合作,带动了两国民众对彼此的了解和关注,这种趋势不应仅仅局限于个别的商业性文化层次,而要积极推广到全社会的互动关系中,以免形成肤浅且片面的认知模式,成为妨碍两国健全发展的阻力。我们留学生既然已经站在了两国文化边界的前线,应该本着这种思想去发展自己,引导他人。
4月初我利用清明节的假期,从北京南站乘坐高铁到天津旅游。天津的出租车司机问我:“你是头一次来天津?”我回答说:“是的。”司机师傅接着问:“你是从哪儿来的?”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我是北京人!”我的青春之旅始于北京,希望继续努力在中国而立,是否有充分理由借用“北京”这座美丽的城市来表达自己的使命感?
(作者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国际战略与发展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刘娟娟)
不一样的国度一样的友情
金鑫/文
2009年首尔入冬以来的第一场初雪纷飞之时,我机缘巧合地来到了这个传说中的美丽国度――韩国,开始了在这里的留学生活。当飞机刚刚降落在仁川国际机场时,我内心中有一个声音一直在回响着:“韩国,我来了!美梦终于成真了。”
虽然是第一次踏上韩国的国土,但我对韩国的认识和了解却是从很多年前就开始的。20世纪90年代的一部《星梦奇缘》让当年还是懵懂少年的我记住了安在旭这个名字,也由此开启了我对韩国文化的认知路程。上大学的时候,我结识了一些韩国朋友,我很热情地为他们讲解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周末的时候还会陪着他们游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他们也十分友好和善,对于中国文化表露出极大的兴趣和喜爱之情。中国古语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待一衣带水的韩国人,中国人有着更亲近的友好感情。也许正是这样的经历和感受,让我在踏上韩国国土的时候多了一份亲切和向往。
在韩国的学习和生活一切都很顺利。刚入学的时候,我还有幸与指导老师一起品尝了传统的韩式宫廷菜。在主人摆设考究的家中,我们席地而坐,面前的红木长桌上摆放着大大小小共三十多只碗碟,里面盛有蔬菜和海鲜,虽然每样数量不多,但做得非常精细考究。这次经历让我对本来就憧憬的韩国饮食文化更多了一份赞叹,也让初来乍到的我对于一个陌生的国度多了几分探索的好奇。
两年的留学生活让我爱上了这个国家,当然,一些亲身经历和感受也让我的这份爱掺杂了不少复杂的情绪。来到韩国留学的外国学生有着一个共同的感受,韩国人对西方人往往表现得比对亚洲人更加友好和耐心。比如在地铁里,同样是外国人,西方人在一起喧哗和吵闹时,韩国人不会干涉,可是如果换成是中国人,韩国人会马上站出来制止。带着这种不解,我尝试着从韩国人那里寻找答案。高丽大学社会学专业的一名韩国在读博士告诉我,由于韩国民族是一个单一性的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强烈固有的民族认同观念,对待其他民族,韩国人有着一种本能的区分。在对待非我民族的其他民族时,韩国人有着一个明确的划分标准:以韩国人为中端分界线,美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韩国之上,其他国家都在韩国之下。对待亚洲国家,受到固有思维和宣传报道的影响,一些韩国人认为,中国曾经是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很多中国人在韩国打工从事最累最脏的工作;中国人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社会礼仪;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韩国实行的是西方式的民主制;朝鲜战争的历史因素,也使一部分韩国人不喜欢中国。以上这些因素导致了中韩国民之间,尤其是年轻人之间的交流出现信息不对等、认知有偏差等问题。
让人欣喜的是,随着中韩之间人员流动的加快和交流的深入,两国之间的偏见和误解正在悄无声息地消融。在韩国主要的大型商场和饭店里,都可以看到中文标识的导语和会说中文的服务人员。中文已经成为韩国各大高校中最主要的外语教育,越来越多的韩国学生参加中文补习班和报考中文能力考试。越来越多的韩国企业把中文作为招录职员的参考项目。越来越多的韩国年轻人通过互联网,身边的中国朋友或者亲身到过中国旅游观光,他们对中国的认识更加全面,也更加客观。身边的一位韩国朋友对我说,她在首尔生活了30年,很多地方依然如故,30年中很少有过新的改变。但是当2007年她去北京学习中文的时候,她真的被身边每天发生的新鲜事物所吃惊,几个月前还是一片空地的地方,转眼间就建起了高楼大厦,地铁线路也越来越多,公交消费却越来越便宜。她兴奋地说:“在北京一年的光景中所见所感完全超过她在首尔生活30年的感受。”她要更加努力学习中文,希望在中国工作和生活,她认为在中国充满了机会和希望。她也把自己在北京的所见所闻告诉了在韩国的朋友,希望他们都能来中国看一看,亲身体验这里的生活,而不是每天只听韩国国内的新闻报道。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中韩两国的未来发展方向取决于两国青年人如何看待对方和接受对方。中韩两国年轻人应当更多的交往和互动,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加深相互间的了解和认识,做真正的好朋友和好邻居。
清明节前夕,我和几位中国留学生一同乘坐高速大巴去板门店参观,很多游客在铁丝圈围城的防护墙上留影纪念。尽管战争的硝烟在此处显得格外的凝重,但熙熙攘攘的观光客似乎并不感到担忧,好像板门店只是一处记录历史的场所,那段历史也只能停留在那段时空之中,“铭记历史珍惜和平”,这种感受在此时此处竟然如此真实地流露出来。作为一名中国留学生,在韩国感受和平的美好和珍贵,也许正是因为不断的了解和沟通,民族差异和文化隔阂才会慢慢消融和化解,友谊与和平才会最终实现。
欢迎来北京,因为那里有唱的响听得美的京剧;欢迎来首尔,因为这里有看也美听也美的《乱打》;欢迎来北京,因为那里有故宫,天坛和长城,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欢迎来首尔,因为这里有景福宫,光华门和世界杯运动场,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
中国与韩国,不一样的国度,一样的友情。
(作者系韩国高丽大学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刘娟娟)
相关热词搜索:友谊 中韩 搭建 用理解和沟通搭建中韩友谊之桥 中韩友谊桥 中韩友谊桥临时关闭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