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外交及其国际形象效应:营销人员形象效应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加剧,一国军事外交产生的国际形象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良好的国际形象有助于国家在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而消极的国际形象则可能会使一国在军事交往中处处受挫,付出更多的成本。因此,应该重视中国军事外交产生的国际形象效应,进行定位和行为判断,通过不断改进、加强中国军事外交,逐步打造了一个和平的、现代的、负责任的国家和军队形象。
  
  中国军事外交:与炮舰外交本质完全不同的军事活动
  
  2008年12月28日,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发表题为《中国的炮舰外交》的文章,把中国军事外交与炮舰外交混为一谈。何为军事外交,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诠释。中国学者杨松河将军事外交定义为“代表国家军事安全利益或国家集团军事安全利益,以军队为主体,以军事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并认为军事外交是建立并发展同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在军事上的各种联系,同外国武装力量保持接触,妥善处理双边、多边军事矛盾和争端,改善国际安全环境,为国家的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另一位学者张炜认为,“军事外交兼有军事和外交两方面的相关功能。它泛指主权国家通过和平方式对国家之间的军事关系及其相关事务的处理,是一国从军事角度维护本国利益及实施对外政策的重要手段”。从两位学者的概念分析上看,笔者认为,中国军事外交既是为了创造良好的周边和国际安全环境,也是以和平方式处理国家间军事关系的手段。这表明,中国军事外交与西方的“炮般外交”有本质的区别。炮舰外交是帝国主义列强凭借武力威胁,推行其殖民侵略的一种外交活动,亦称炮舰政策,其典型表现在19世纪中叶,殖民主义者派遣海军舰船远征海外,抵达亚非国家口岸,或驶入内河,迫使这些国家屈服,签订不平等条约,以达到侵略的目的。中国军事外交与西方炮舰外交的区别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两者虽同为外交概念,但中国军事外交具有更深层的和平性。作为国家外交的一部分,中国军事外交是和平外交,是为人类和中国的和平繁荣服务的。中国军事外交致力于积极解决一切有利于和平、稳定与繁荣的事情,并探索以和平方式解决。2005年,胡锦涛在联合国提出和谐世界的理念,向全世界表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中国军事外交是和平、和谐理念行为的外化。炮舰外交是通过炮舰来开辟殖民地,用炮舰把其意志强加于人。这种行为具有侵略性和战争性。2008年12月,按照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经中国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中国海军首次派出舰艇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这次护航是和平外交,是维护和平使命,和西方的炮舰外交完全不同。
  第二,中国军事外交具有合法性。中国海军赴索马里执行护航任务既是维护国家利益,也是履行国际义务。海盗是一种国际恐怖主义,中国是在联合国框架下,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以及联合国关于打击索马里海盗l的四个决议精神来履行中国的国际责任,与其他国家共同应对恐怖主义。作为联合国安理会成员,中国有义务、有责任履行安理会做出的决议。炮舰外交则不具有合法性,严重干涉别国的主权和民族独立。
  第三,中国军事外交有利于维护人权。最近几年索马里海域海盗非常猖獗,过往船只受到绑架、勒索案件的数量逐年上升,已经到了严峻的地步。随着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每年经过亚丁湾这条海道的油轮、货轮很多,中国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这里受到严重威胁。“在新世纪初,中国新领导集体提出了‘立党为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治国理念,人权概念首次写入《宪法》,使尊重和保障人权从概念上升为国家根本大法的一项原则。”作为中国军人有责任保护中国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次海军赴索马里护航是维护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保护中国公民人权,体现了“外交为民”理念。炮舰政策的核心则是殖民主义,是为了侵略领土和掠夺资源,比如,迫使大批的非洲劳动力无偿地忍受艰苦的环境和高强度工作,是严重地侵犯人权。
  
  中国军事外交:国际形象“正”“负”效应
  
  国家形象是“一国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对该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地理等方面状况的认识与评价”。国际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国际形象有助于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促进对外关系的发展,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反之亦然。
  中国军事外交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实现了由高层友好交往为主到多层次宽领域务实合作,由双边交往为主到双边与多边并重,由一般性军事专业交流为主到全方位对外交流的历史性转变”。从中国外交形势看,主要目标在于如何在世界各国民众中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消除国外民众对中国快速发展的负面认识。朱炳元在《全球化与中国国家利益》一书中提出,做个负责任的大国,就必须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不断加大参与的力度,承担大国应负的责任,努力扩大国际影响力,树立和平、开放、负责的大国形象。中国军事外交在塑造国际形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是有助于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军队参加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体现了一国政府所担负的国际人道主义救援方面的责任与义务,是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提升国家国际威望的战略举措,世界大国无不高度重视。洪水、地震、海啸、飓风、传染性疾病等灾害频繁发生,给受灾国政府和人民带来严重威胁,这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个共同挑战。抵御自然灾害,参加国际灾难救援,是人类安全发展、和谐共存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各国军队的通行做法。中国军队在坚决完成国家和人民赋予的抢险救灾任务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灾难救援行动,履行了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承诺,有力地帮助了受灾国人民重建家园。“据统计,在印度洋大海啸、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巴基斯坦大地震、菲律宾泥石流等灾难救援中,中国军方16次向有关国家提供了紧急救灾物资,中国军人也奔赴灾难现场为异国人民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救助。”。这些国际救援行动,体现了中国政府和军队参与国际灾难救援的真诚意愿和付出的切实努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扬,用实际行动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为塑造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军事援助也增强了中国的影响力,尤其是中国的政治价值观、军事理念、建军指导思想、军事体制等,使援助国对中国在军事、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认同感明显提升。
  二是有助于塑造和平形象。国际维和行动是指由国际组织实施的,旨在帮助维持或恢复冲突地区和平与安全,由军事人员参加但没有强制权力的一种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军队的重要历史使命。中国军队积极参加联合国主导的维和行动,自1990年以来,先后向联合国的15个任务区派出近6000名官兵。在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中国派出的维和军事人员最多。参加国际维和行动,是中国军队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自己、争取理解与支持的重要平台。   三是有助于塑造现代化军队形象。军队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发展战略是决定军队建设和军事行动的根本。强大的军队既可能是武力侵略的工具,也可能是制止侵略、保卫和平的必要手段,其中的区别根源于国家社会性质、政治目的和发展战略的不同。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本身坚持防御性的国防政策。近年来,中国着眼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需要,加快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加强了国防建设,逐步提高了军队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和打赢战争的能力,更好地发挥了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积极作用,树立了现代化军队形象。
  中国军事外交在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方面产生了积极效应。但也不乏不和谐声音,比如“中国军事威胁论”、“新殖民主义”等论调,对中国军事外交产生消极、负面的效应。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不同的政治、利益、文化导致对中国“国际形象”评价标准差异。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长引起了一些国家的恐惧,认为自身利益、自身安全受到威胁,并有意制造“威胁论”。比如,日本围绕着“钓鱼岛问题”、“东海油田开发问题”不断炮制“军事威胁论”,强调对“中国膨胀”的担忧。此外,美国对中国发展存在复杂心态,冷战思维依然存在,认为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中国军队在非洲的维和行为及援助,是为了获取国内经济发展所需的战略资源,中国对非洲资源开发是“新殖民主义”式的掠夺。
  第二,信息传播的非对称性导致对中国“国际形象”的误读。“非对称性是指国家之间在信息传播手段、信息传播流量和信息传播平台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各国国际传播处于非对称性状态。”美国凭借信息传播优势,在大众传播方面进行有效舆论控制和舆论同化。从美国针对“中国威胁”问题的造势方式看,不单其政府经常出面,而且多采取由政府支持媒体、网络、广播电视,展开“复合型传播”,向外界传达“中国军事动机值得怀疑”的信息,导致西方民众对中国和平发展形象的质疑。
  
  中国加强军事外交及塑造国家形象的思考
  
  1、加强共同价值观的认同,如尊重国际规则,促进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及安全等。中国军事外交作为国家外交的一部分,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和平、和谐、互利共赢等理念,理解并实践这些价值取向,是建立良好的“国际形象”的基础。中国可以运用军事外交,不断通过军队与军事思想的交流,寻求建立持久的军事关系,改善对别国文化、价值观及政策的认同能力,并寻求影响别国军事人员的观点态度。
  2、“国家形象”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接收信息的受众如何解读信息,坚持中国军事外交的开放性是十分重要的,对外宣传是开放性的一种表现。在中国军事外交中表明自己的愿望、立场,引导、劝说或说服其他国家了解自己、相信自己,甚至支持自己。尤其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只有在对外军事宣传中正确、有效地阐述中国的国防政策、军事战略、建军目标,才能树立和维护中国军队和国家的形象。
  3、各国军队代表不同的政治立场、利益取向、文化背景,会导致评价的差异。在这些差异中,有些是难以弥合的,有些则是可以调和的。中国军事外交要本着“求同存异”的态度,达成相互理解。
  
  (责任编辑:文博英)

相关热词搜索:外交 效应 中国军事 中国军事外交及其国际形象效应 中国的军事外交 试论中国军事外交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