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曾根康弘到麻生太郎】曾根康弘
发布时间:2020-03-19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所谓日本“民族保守主义”是指“占据当今日本政治舞台中心的主流派政治家普遍奉行的‘安邦立国’的政治理念以及由此提出的政策路线和政治主张”;就其内涵讲,可以理解为“日本的主流派政治家群体在21世纪初期所信奉的带有浓烈民族主义色彩与特性的日本式保守政治意识形态及其系统理论”;它的外延应该是指“所有信奉这种政治理念的民族主义保守派政治家所表现出来的政治言论和政策行为”。①
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民族保守主义兴起,代表性政治家有中曾根康弘、小泉纯一郎、石原慎太郎、安倍晋三和麻生太郎等,他们都有着派阀、家族和组织的联系。
民族保守主义巨头――中曾根康弘和小泉纯一郎
民族保守主义源头可以追溯到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他和里根、撒切尔夫人并称新保守主义三巨头。他将国有铁路和日本电话电报公司私有化,实行“战后总决算”,拉开日本清算历史争做政治大国的序幕。“战后总决算”的宗旨是改变日本经济大国政治侏儒的形象,把日本建设成“国际国家”,创造一个辉煌的日本世纪。
2005年1月,中曾根的和平研究所发表《日本宪法修改案》,重塑“大日本”形象,他在草案的序言中写到“我们日本民族生活在亚洲的东部,受太平洋海浪的洗礼,在美丽的北东亚群岛生活并历代延续”。使用“北东亚”而不用“东北亚”,中曾根的解释是,“东北亚”让人感到日本生存在朝鲜半岛和中国东边的狭小地带,“北东亚”可以包括阿留申群岛到太平洋的大片地域。中曾根认为现在的昭和宪法包含了某些国际性因素,但没有说明日本民族在什么地方生存和要做什么,缺乏主体意识,只具有抽象的世界性。因此在序言中提到“北东亚”可以明确日本的位置和需要发挥的作用。就如幕末思想家藤田东湖在“正气歌”中唱到的“日本的精神在大地上突起,变成巨大的山岭和水汇流一起,变成利根川注入太平洋,流向全世界”。日本只有确定自己宏伟的目标,在国际上才能发挥作用。同时日本人应该知道“明治宪法”、“昭和宪法”的历史意义,包括日本宪法的渊源――圣德太子的《十七条宪法》和明治维新提出的《五条誓言》等。因此在接下来的文字中添加了“在长期的历史经验中,整顿新的国家体制,牢记《大日本帝国宪法》及《日本国宪法》发挥的历史作用”。②
中曾根宪法草案的前文汇集了日本自然风土孕育的世界观和美的意识。宪法草案第一条就是《天皇的地位》,规定“天皇是国民享有主权的日本国元首,是国民统合的象征”。草案的第一章是《国民主权》,取代现在宪法第一章的“主权在民”。中曾根认为“主权在民”使人想到法国大革命,而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是自由民主,这与日本的国家传统文化和历史相背离。
按照中曾根康弘的理解,奉行“统治主义的”鹰派政治家应当具有相同的“政治基因图谱”,在今天硕果仅存的重量级政治家中至少有三位志士“流淌着相同的DNA”。在认同民族精神方面,“小泉总理和我的认识如此一致,或许小泉与我还有石原慎太郎有着共同的‘政治DNA’吧”。
小泉纯一郎以执拗著称,在五年的首相任内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在日本国内实行资本主义自由经济改革。小泉大力扶植安倍晋三、麻生太郎和石原伸晃,并安排安倍晋三接任首相职位。他高举自由市场改革旗帜,主要政策主张是实行邮政事业民营化、道路公团民营化、减少国家对社会的干预、改革特殊法人、增加个人的社会福利负担。在政治上参拜靖国神社、加强日美同盟、修改和平宪法和教育基本法。
小泉的市场改革遵循“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政府从经济活动中尽量抽身,国民自己的责任自己负担。小泉任内大力推行国有产业的民营化。首先把邮政事业民营化。邮政事业民营化后形成10万亿日元的资产,政府公务员人数减少20万,并开始向国家纳税。其次把日本道路四公团民营化。日本道路四公团即日本道路公团、首都高速公路公团、阪神道路公团、本州四国联络桥公团。小泉任命激进改革派的田中一昭、猪濑直树、今井敬组成道路公团民营化推进委员会,提出采用上下一体方式,即道路建设、道路保有和经营全部民营化。
政治上,小泉利用美国在“9.11”事件后开展的反恐战争,积极向海外派兵。2003年小泉政府在国会强行通过“有事法制”相关联的三项法案,主旨是在日本受到武力攻击的紧急情况下分别赋予首相和自卫队更大的军事决定权。有事法制包括三法案,即《安全保障会议设置法修正案》、《武力攻击事态法案》、《自卫队法修正案》。《安全保障会议设置法修正案》规定为了加强安全保障会议的机能,当发生武力攻击事态时,除首相外只要有外相、防卫厅长官、官房长官等5名阁僚出席即可进行协议。《武力攻击事态法案》规定当发生可预测的对日本的武力攻击事态时,首相不需要得到议会的认可,能够紧急调动军队参战或协助美军参战。为预防战争和大规模恐怖主义事件的发生,政府可以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自卫队法修正案》规定为保证自卫队的军事行动顺利展开,在预测到“将可能进行防卫出动时”,自卫队可征用民间土地构筑阵地。允许自卫队在自我防卫或保护同僚时使用武器。伊拉克战争爆发后日本积极支持美国的行动,战后小泉派遣自卫队赶赴伊拉克开展“人道主义救援行动”,二战后自卫队首次走出日本的国门。
小泉还推动修改宪法第九条,自民党公布新宪法草案保留日本永不发动战争的承诺,但去掉了和平宪法原文中关于“不保持海陆空军及其他军事力量”的一段文字。小泉还多次参拜靖国神社,他妄称这是为了祈求和平。2006年8月15日,小泉纯一郎在日本战败日参拜靖国神社,公然挑战世界公理。这种一而再再而三地不顾邻国感情的行为凸显了日本民族主义的危险性。
民族保守派政治家中的新兴力量
民族保守派政治家安倍晋三在2006年当选首相,成为首位战后出生的日本首相,保守派进入了新老交替时代。新成长起来的保守政治家有两个共同的特点:
首先他们都与中曾根康弘、小泉纯一郎和石原慎太郎等有着密切联系。小泉上台后有意培养安倍晋三、麻生太郎、石原伸晃和中川昭一等成为未来保守政治势力的新领袖。在小泉的任期内安倍从官房副长官升到自民党干事长,又晋升为官房长官,小泉退任后得到小泉支持当选首相,只用了短短五年时间,创造自民党年轻议员晋升的先例。麻生太郎则从一名普通议员历任国土交通大臣、外务大臣等。石原伸晃历任小泉内阁的改革大臣、国土交通大臣。
其次他们的祖辈都是知名的战犯或保守派,安倍晋三的外祖父岸信介和外叔祖父佐藤荣作都曾担任日本首相,父亲安倍晋太郎曾任外相。岸信介曾任伪满洲军需大臣,在远东军事法庭作为甲级战犯被起诉。佐藤荣作敌视中国,在尼克松访华后政治立场被动被迫下台。作为安倍晋太郎的次子,安倍晋三从小在保守的家庭中成长,一直把岸信介视为榜样,从小就怀有从政愿望。麻生太郎的外祖父是日本前首相吉田茂,祖父是贵族院议员麻生太吉,父亲是自民党众议员麻生太贺吉。麻生太贺吉经营麻生矿业起家,后者在日本统治朝鲜期间残酷压榨朝鲜劳工。石原伸晃则是石原慎太郎的长子,靠石原与小泉的关系成为自民党的干事长代理,2007年升任政调会长。财政大臣中川昭一是中川一郎的儿子。1973年中川一郎、渡边美智雄和石原慎太郎组建了青岚会。1981年中川把青岚会改组为自由革新同志会,是有名的右翼组织。
安倍上台后重用推广《新编历史教科书》的 “思考日本前途和历史教育年轻议员会”成员,如任命议员会的会长中川昭一为政调会长,高士早苗为北方大臣,下村博文为副官房长官。安倍拥护参拜靖国神社,他指出,“为了对为国捐躯的人表示崇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是理所当然的,参拜是首相的责任”。但出于经济利益考虑,安倍对是否以首相身份参拜靖国神社保持战略模糊,并在历史问题上表现出一些积极姿态。
安倍晋三在战略上胜过小泉纯一郎,他在历史和教科书等问题上有所让步,在修改宪法和教育基本法等现实方面却大胆出击。当选后他强调“致力于改宪”和“脱离战后体制”,宣称自卫队可以行使“集体自卫权”与美军并肩作战。2006年12月参议院通过《教育基本法修正案》,其内容是“尊重传统和文化,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故土”。2007年年中安倍因参议院败选辞职,把政权交给鸽派的福田康夫,事实证明福田只是过渡政府,福田执政一年就辞职由麻生太郎接替。
麻生上台后致力于建设“小而强、小而温暖的政府”。③他奉行自由市场经济改革,驳斥关于自由经济改革导致贫富分化的指责,降低国民福利,鼓励社会竞争。他削减中央政府公务员的数量,继续小泉的三位一体改革,即“国家地方财税改革”,削减地方辅助金,变更地方交付税,扩大地方财源,推动地方自治。
在国际上他主张“价值外交”,“我们相信普遍的价值,如民主、和平、自由、人权、法制和市场经济,我们帮助有共同价值观的国家,以价值外交扩大自由和繁荣之弧”。宣称日本是亚洲“实践的先驱者”,在经济建设和政治体制现代化两方面站在各国前列。日本可以向中国传授环境保护、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经验。面对中国和印度的崛起他认识到良好的日中、日印关系的重要性,“中国的崛起给日本带来了竞争,日本欢迎今后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与中国竞争”。但他希望两国在一定的规则下竞争,提出中国必须提高经济、军事预算和军事行动的透明度,成为“建设性力量”。
他坚持日美同盟,认为日本受国内因素的限制不能扩充军力,经济又处于萧条,在东亚不稳定的环境中只能依靠美国的保护。“日本最有利的是与美国同一步调,向美国继续提供军事基地,成为亚洲的安定势力。”
对待历史问题麻生希望中韩全面看待日本战后60年的道路,承认日本的侵略给东亚各国人民带来了痛苦,并主张扩大日中、日韩年轻人的相互交流。但在靖国神社问题上他坚持这是个宗教问题,多次为小泉辩解,对他的民族主义倾向还是值得关注的。
冷战后日本民族主义兴起,与新保守主义相结合变种为民族保守主义。21世纪初全球化风潮掀起新自由主义浪潮,它融入日本民族保守主义,加快推动日本的自由化和国际化。但是日本民族保守主义的意识形态落后于时代,日本怀抱狭隘的民族主义,只会被国际社会唾弃,成为特立独行的“亚洲孤儿”。日本民族文化中的排外性已经妨碍日本与亚洲各国交往。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教授)
(责任编辑:文博英)
① 张进山:当代日本的民族保守主义:生成、概念和释疑[M],《日本学刊》:2007年第3期, 第19页。
② 松本建一 •中曾根康弘:、 2005年5月号,46-49页。
③ 麻生太郎: 、 新潮社 2007年,第179页。
相关热词搜索:太郎 曾根康 弘到麻生 从中曾根康弘到麻生太郎 中曾根康弘逝世 中曾根康弘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