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两岸经济合作 [中国与苏丹经济合作促进两国共同发展]
发布时间:2020-03-19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苏丹,这个位于尼罗河流域历史悠久的、非洲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近代以来反侵略、内战一度使该国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随着近年来达尔富尔问题的出现,以及中国同苏丹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国际媒体,把苏丹问题和中国相联系,非议、赞誉,众说纷纭。
2008年春节之际,笔者有幸随考察团参观访问了苏丹,亲历了苏丹近年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到所有这些变化不能不归功于中国同苏丹的经济合作。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的掠夺性资源开发,非但没有使该地区变得富裕、强大,反而因“资源的诅咒”而陷入长期高负债、战乱不断、人民流离失所的困境。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同非洲国家的经济合作中,注重根据各国不同的资源优势,确立援助、合作重点,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合作国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中苏经济合作成就了苏丹经济发展的奇迹。
确立优先发展产业,帮建现代石油工业体系
1996年,在西方石油公司因苏丹恶劣的自然环境及战争等影响纷纷撤离的时候,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应苏丹政府邀请,自带资金和技术进入苏丹,开始了同苏丹的能源合作。之后,在短短的10年内,苏丹在中国帮助下建立了石油勘探、钻井、原油开采、加工以及石化产品生产的一整套体系完善、技术先进、规模配套的石油工业体系。在石油工业迅猛发展的带动下,苏丹的交通运输业、制造业、建筑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苏丹从一个几乎没有任何现代工业的贫穷国家,成长为一个工业迅猛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当前,仅从石油业来看,苏丹生产的航空煤油、汽油、柴油不仅满足自己的需求,还有部分出口。正是在石油工业的带动下,近年来苏丹国民经济以年均8%的增长速度发展,高居北非六国之首。石油收入极大地改善了苏丹政府的财政收支,增加了社会就业,人民生活水平明显得到改善和提高。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欧、美等大型石油集团介入中东和非洲的石油开采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但是由于西方石油开发公司并不重视产油国的产业结构完善,以及经济发展自主能力的建设,导致产油国的石油加工能力非常低,以致有些国家长期陷入出口原油、进口成品油的困境,成品油需求至今仍不能自给。
可见,苏丹经济的起飞离不开中国的贡献,正如苏丹总统巴希尔在2007年2月3日庆祝中苏石油项目合作10年的大会上所讲的:“当苏丹面临军事、政治、外交和经济困境的时候,中国兄弟和我们走到了一起,以友谊的精神和我们展开了合作,实现了我们的共同利益,建立了更为紧密的伙伴关系。苏中之间实现了巨大的发展。中石油在苏丹石油合作的成功使世界上看好苏丹的石油产业。苏中之间的石油合作还培养了许多苏丹的石油人才。因此,我们珍视与中国的合作和友谊。”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造福当地人民
长期以来,苏丹基础设施落后、投资环境极差。以电力供应为例,苏丹有着丰富的水资源,但是由于资金短缺,技术不到位,没有能力建造大型水电站,以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在中资公司实施电建项目之前,首都喀土穆一天要停几次电,严重影响了苏丹的经济建设。
为解决电力供应的严重不足,中方通过卖方信贷积极参与苏丹的电力建设。2000年中国哈电公司首先承建了苏丹最大的联合循环电站――吉利电站一期工程。该电站是中国与苏丹的第一个电力合作项目,也是苏丹国内最大的电站项目。在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公司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完成了总投资1.5亿美元、总装机容量为20万千瓦的电站建设,并实现了电站提前8个月发电,基本上缓解了喀土穆地区电力紧张的状况。2006年,电站发电量占到苏丹整个发电量的35%。由于良好的信誉和实力,哈电随后又中标吉利电站二期、三期工程及其扩建等项目,承建了麦罗维大坝输变电线路项目。预计,项目完工后,总装机容量可以达到94万千瓦,相当于现在苏丹全国发电量的三分之二。此外,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承建了吉利四期的2X50MW石油焦电站项目及阿特巴拉一鲁塞里斯600公里输变电线路项目;中国电工设备公司承建了SP-2柴油机电站项目。这些设施的建成,将极大地改善苏丹的工业和居民用电。
在道路建设方面,仅中石油公司,就为改善苏丹交通设施提供了大量的援助。2002年6月,公司在项目区捐资建成了长1800米、宽45米,可以起降5吨货运飞机和客机的巴里拉机场,并在作业前线建成了580公里的柏油公路和10座桥梁,为油田生产运营、当地居民和官员往返喀土穆提供了方便,有力地支持了当地经济的发展。2004年,公司再次向苏丹政府捐资,修建了长440米,宽20.5米,汛期桥下最大净空5.3米的麦罗维中苏人民友谊大桥。2008年1月17日该大桥正式建成通车,结束了麦罗维至卡瑞玛摆渡的历史,方便了尼罗河两岸人民的生产、生活,贯通了苏丹港-阿特巴拉-麦罗维-冬古拉交通干线,对苏丹北部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农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大桥的庆典仪式上,当地老百姓交口称赞:“感谢中国朋友建造这么漂亮的大桥!她是中国人民送给麦罗维人民最好的礼物。”2007年中铁集团与苏丹财政部签署修建苏丹港至喀土穆长达792公里的铁路干线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极大地改善苏丹的铁路运输能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医疗卫生方面,为改善苏丹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中国政府在继续向该国派遣医疗队的同时,还通过中资企业向当地提供援助。自1971年起,中国共向苏丹派遣了27批医疗队,共696人次。中石油出资为苏丹建立了喀土穆炼油厂友谊医院、富拉医院、法鲁济友谊医院等四家医院,101个诊所,并向麦罗维医院、扎里巴医院、哈桑医院、吉利卫生院等捐赠了70多万美元的医疗设备。此外,中石油的医生还利用中国抗疟疾药物青蒿素为当地居民免费治疗疟疾,免费接种疟疾预防疫苗。在中方的援助和捐赠下,苏丹当地的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为满足苏丹农业和生活用水的需要,中石油还累计为当地居民打水井、修水塘156个,从而解决了20多万人的清洁饮水问题。喀土穆炼油厂还在尼罗河边净水厂增加了一条专门向当地居民无偿供应饮用水的管线,使几百年来一直饮用河水的居民终于喝上了经过净化的生活用水。
重视人才培养,为苏丹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突出。而掌握现代科技的人力资源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在中苏合作中,中方从多种途径开展对当地人才的培养。
一方面,加大对当地学校教育的投入。由于贫困和教学条件落后,苏丹许多人没有上学的机会。为解决当地人上学难的问题,中石油苏丹项目共为当地建设了25所学校,并为222所学校购置了课桌、椅子等教学设施,直接受益学生人数达10万余人。此外,喀土穆炼油厂还投资 30万美元,为苏方员工建设了一所面积达1024平方米的小学。哈电集团捐资30万美元支持当地学校设施的改善,其中包括在吉利地区建立了小学,改造东古拉模范中学的校舍并为其更新了教学设备。中石油所属东方物探公司捐资50万美元,与喀土穆大学联合成立了地球物理研发中心。中石油所属重油测井公司向喀土穆大学捐赠4万美元,建造了学术报告厅。华为公司为喀土穆大学提供并安装的视频通讯设备,解决了喀大远程教育,将喀大7个校区连为一体,总校区可以通过视频设备召开集体会议、进行教学,直接受益者达到2000人以上。2008年1月,中石油启动了价值75万美元的针对南方朱巴大学的援助项目,为该校提供20万美元的图书和教学仪器和50万美元的教师培训,以增强该校对石油工程应用科学的研究。据有关媒体披露,该校人员曾表示,一些西方组织也曾向他们表示过捐助的意向,但至今没有落实。
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中苏合作项目中,中方利用技术优势,积极培养当地人才,1998年以来,中石油出资先后选送35名苏丹员工到北京石油大学学习。这些学员先后获得了学士或硕士学位,成为当地石油工业的重要人才。中石油所属的长城钻井公司出资,先后组织了20名苏丹员工到中国进行业务技术培训。通过多年的努力,中国为苏丹培养了一批包括石油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生产、物探、钻井、工程施工等各类专业人才,这为苏丹未来全面回收股权后,自主开发和经营石油工业奠定了重要的人力资源基础。2007年1月,中石油与苏丹签署《石油专业人才培训专业协议》和《社会公益基金协议》,将向苏丹提供190万美元的捐款,用于帮助苏丹培训石油专业人才和改善孤儿院、养老院及社会医疗机构的生活。2008年4月7日,中兴通讯公司驻苏丹代表与苏丹内政部长签署了IT人员培训项目协议,中兴通讯公司将出资为苏丹政府各部门选派的15名技术骨干到该公司总部深圳进行为期20天的电脑、网络、信息技术等IT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注重环保建设,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
环保问题是现代石油工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保护苏丹的自然环境,促进苏丹的可持续发展,中石油在项目实施中确立了“三不原则”:“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绝不立项”、“符合环保要求的绝不开工”、“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绝不投用”,坚决落实苏丹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为高效处理石化工业所产生的废水,中石油大尼罗公司在项目初期就采用了由英国设计,利用生物技术进行污水处理的方案,投资3000万美元在黑格里地区建成了面积4平方公里的污水处理实验工程。2003年,喀土穆炼油厂利用氧化塘排放的废水,投资88万美元建成了一座占地8.6万平方米的水上公园。2006年以来,大尼罗公司又投资7000万美元,在黑格里以外的6个油田建成了污水处理工程。从炼油厂排出的污水流入了专门挖制的处理池中。一方面,蒸发的水汽改善了周边地区的干燥状况,另一方面,池中大量投放的鱼苗又成为一个绝佳的美景。先进的治理工程得到了世界同行的认可,污水排放几近零污染标准。为此,公司多次受邀到国际会议上介绍经验。
此外,公司还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喀土穆炼油厂原址地处戈壁,建厂前该地常黄沙蔽日,周围几公里内没有人烟。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厂区周围已经形成了一条长达10公里的由各种各样鲜花树木及草坪组成的绿化带,有效地减少了沙尘暴对炼厂的影响。
站在芦苇丛生的排污池边,看着水中戏水的游鱼和灯火通明的炼油厂,考察团成员无不为中国企业给苏丹社会和自然带来的巨大变化而感慨万千。
中苏经济合作,促进两国共同发展
由于历史的原因,苏丹长期承受着着国内动乱的不良影响:南北问题、达尔富尔问题都困扰着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但是,无论是南部矛盾,还是北西矛盾,正如中方所阐述的,苏丹问题的根本问题在于发展,它是一个发展矛盾:经济的落后使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得不到解决。中苏经济的成功合作,为苏丹政府解决发展不平衡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2005年1月,苏丹政府同南部“苏人解”签署了《全面和平协议》,结束了长达22年的内战。2005年11月14日,巴希尔总统在接见中时任石油总经理陈耕时说:“感谢中国,感谢中石油!如果没有中国,没有中石油的真诚帮助,苏丹石油工业就没有今天的规模,石油投资是苏丹实现和平的主要原因,因为有了石油,南方才接受了和平协议。中石油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石油,也带来了和平。”
中国同苏丹的经济合作,成就了苏丹经济发展的奇迹,也成为苏丹人民的骄傲。在考察期间我们了解到,每当有重要外宾来苏时,苏丹政府总会安排他们到新兴石油城视察。整洁、美丽、厂房林立的石油城,使来访的贵宾赞不绝口。听中国炼油厂员工的介绍说,炼油厂项目是苏丹巴希尔总统非常关心并引以为豪的。巴希尔总统的家乡位于苏丹北部尼罗河省,每当周末从家乡返回喀土穆时,总统先生经常会绕道来到喀土穆以北70多公里处的炼油厂进行视察,足见其对中国企业与苏丹合作的重视。
正如苏丹世界人民友好协会的官员对笔者所说的,“中国不要受制于某些国家的别有用心的舆论压力,中国和苏丹的合作模式很好,希望你们能够顶住压力,继续努力,为苏丹人民的繁荣富强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相信,随着中苏经济合作的深化,苏丹经济将不断得到发展,并将以更多的事实印证中国在苏丹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
(责任编辑:肖雪晴)
相关热词搜索:两国 经济合作 中国 中国与苏丹经济合作促进两国共同发展 深化互利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深化互利合作心得体会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