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桂林山水之形式美] 桂林山水的门票

发布时间:2020-03-18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要]桂林地区因其独特的地貌,与水系、田园形成闻名中外的“桂林山水”。作者从形式美原理出发,探讨感悟了群峰倒影山浮水的节奏美、水墨浓淡的色泽美、动静结合的变化美、山峦间尺寸的比例美以及似与不似的联想的意境美。
  [关键词]桂林山水;形式美
  
  任何美都是客体和主体相融合的产物。而桂林山水所呈现出来、并为人们所感知的美,也不例外。我赞成“美是一种社会存在”的看法。无论是自然景象之美, 还是艺术作品之美, 都与人的生活有某种联系, 因而都有“社会性”。比如自然界中的山, 作为一种物质存在, 它是无情的, 为什么人们称:“桂林山水甲天下”呢?来, 作为审美对象, 山的形象风貌常常被作为“人”来看待(即马克思说的“人化的自然”)。于是就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不同“性格”。 在人们的眼里, 自然景象是充满情意的, 并且这些自然景象也蕴含了观者自己的情感。
  气和景明,泛舟于漓江之上,微风荡漾,山峦倒影,水波摇动,上下碧清,天水难分,山形若动而飘逸,山影亦仿佛在游移。这是,桂林山水则呈现出一种神秘梦幻式的美,使江上、岸上的游人,飘飘忽忽,如入梦中,并产生一种“船在青山顶上行”(袁牧诗句)、“欲羽化而登仙”(苏轼《前赤壁赋》中句)的感觉。在我看来,桂林山水有它独特的形式美感。
  一、群峰倒影山浮水构成了节奏的美感
  节奏作为形式美的一种因素,在桂林山水中随处可见。充满诗意的连绵起伏的山峦线与水中高低错落的轮廓线,都蕴涵着节奏之美。人类感知节奏的视觉之美是心理、观念、情绪诸多因素的沉淀。
  我一直注意到群峰倒影起伏的曲线。英国著名画家和美学家威廉•荷迦兹在《美的分析》中指出,波状线比任何线条“都更能够创造美”,可以称之为“美的线条”。蛇形线“灵活生动,同时朝着不同的方向旋绕,能使眼睛得到满足,引导眼睛追逐其无限的多样性”,可以称之为“寓于吸引力的线条。”①桂林山水的秀丽山的曲线轮廓线,连绵不断,近处远处的重叠在一起,线是单纯的,形状是单纯的,就像是在画中游。
  不管是山的轮廓线,水的倒影线,随着你的视线反复而有节奏的出现,同样是弧线却弯曲程度不一,在多样与统一中产生节奏与韵律,因此,山势的连续之美便产生了。连续之美体现出的是节奏与韵律的和谐组合,在音乐里节奏是指节拍的长短或强弱交替出现而又合乎一定的规律称之为节奏。节奏是旋律的骨干,是乐曲结构的基本因素。旋律则是在节奏基础上的扩展、反复、重复,以音的高低不同形成的旋律线,体现出一个调式特征,表达着音乐的意义。而在眼前的山山水水中,大自然则是以各个山峰与水影之间组成着的反复、黑白、大小、虚实、强弱、主次等关系体现出的,是统一中的变化,变化中的延续,延续中的重复与回归,回归中的再次统一和变化,仿佛是一首歌在向您娓娓道来。富有节奏的山势,曲折空灵的漓江,则如飘曳在风中的罗带,荡漾在空际的琴音,既悦目而又动听。
  二、山水一色、水墨浓淡的色泽美
  风景名胜区中兼得山水之美的,确实较为少见。杭州西湖美则美矣,却似乎过于小巧。而要对山水纯然审美的游赏中,在面对流动的水与不动的山之时,人们总会想起桂林平地拔起的无数青山,和如同长带般萦绕流转的、清澈的漓江,因为它们是天下山水之最。韩愈在《送桂州严大夫》中写到:“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
  三四月的桂林是多雨之时,时常连绵细雨又或是豆粒大的阵雨。这时,漓江水位上升,波涛浸灌,两岸之上,江流之间,处处呈现出一幅幅水墨画式的图画:乌云低压,远近山岭皆如与天相接而呈现出浓淡不同的墨色;在烟雨中的景物,诸如江上的竹筏鱼艇,山间的绿树紫竹,两岸的田园人家……形态既难显现,颜色更不分明,模模糊糊,混混沌沌;近处的山朦胧、远处的飘渺,真实的山影、虚无水痕就象是国画中的墨分五色。即便是雨过天晴空气清新时,水气蒸发,桂岭之间,漓水之上,层层云雾缭绕,云层时厚时薄、山势有远有近,使得笼罩着所有的山峰呈现着浓淡不同的墨色,若隐若现,静中见动,便更象是笔下构思已久、虚实有致、墨分五色的一幅幅水墨画了。
  漓江的山水是一幅以墨绿色或群青色为主的冷色调的图画,让远离城市繁华与喧嚣的人们有了心灵的宁静与净化,遥远而静寂的心旷神怡。这样美的景色象刚沏开的茉莉花茶飘来一股清新淡雅的茶香。
  三、动静结合的变化美
  容我们这样假设,如果世上所有物体的形制千篇一律,没有变化,也没有任何的差异,那还会有美吗?音调只有一个,不停地“呜――呜―― ”下去,还可能动听吗?色彩只有一种,还会美丽吗?漓江很美,如果没有天空,没有山的映衬,没有徐徐清风荡起的层层波浪还动人吗?美存在于变化之中,有变化才有美。这更体现在人在风景如画中活动的动态美,是最美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
  漓江碧水蜿蜒穿插千山万壑层层中,山影荡漾。朝霞黄昏,勤劳的渔民总是早起晚归,唱着山间小调撑着一叶竹筏,打破了江面的寂静,漾起一道水波。照片中,一条水界限自左向右贯穿于广阔平坦的江面上,前前后后、大大小小的山峰与江中的倒影呈上下对称,原本简洁而单调的块面似的天空山影树林被一点――渔夫的船打破了,使画面有了生气,出现了不规则的变化,有了层次,形成了相互之间动静、主次的对比。同样,兴坪岸边,我们正寻找着哪个方向的景致是20元人民币背面的景色时,一艘游船泛舟于广阔的江面快速的从下方朝画面中驶去,平静的湖面荡漾着鱼鳞似的波纹,给画面增添了情趣的动态美。
  四、山峦间尺寸的比例美
  瓦伦丁在《形状的美》中谈到,“正像要达到最高境界的音乐美,必须把乐音与和弦组织成多变的节奏和序列一样,形状的美也是不可或缺的。” ②即便是简单的直线与曲线也会使人感到愉快或不快。远近处大大小小的山峦,高低起伏错落间的比例总是很多近似与完美的黄金点比例。
  在08年6月上旬恰逢漓江罕见的洪水爆涨,水面已上升至警界水位,象山失去往日的秀丽,水面之上已剩下很小的山头。偌大的江面显得很空荡。同样的直线与曲线的比例,当水平直线上升到一定程度,就会失去比例的美感。当然,洪水时的漓江水色发黄,类似黄河水,失去往日清澈见底的透明感,以往的美感荡然无存。原来。自然赋予的甲天下的山水美感完全在于各局部之间完美的比例关系啊!
  五、似与不似的联想的意境美
  一代国画大师齐白石在被问及绘画作品的评价标准时说:“画在与象与不象之间,太象则媚俗,不象则欺世。”多半是想留下一些供人想象的空间吧!关于山水自然美的构成,是根据地壳的造山运动,有如下条件:一是水、风、雪、寒温的洗刷侵蚀;二是植被覆盖;三是云雾缭绕。大自然创造的桂林山水在人们的不断生活相处中,赋予了它更加美好的神话与传说。根据山的造型联想到了另一种事物,于是有了动听的名字,月亮山,象山,叠彩山,老人山等。当然,有时候,同一座山在不同角度,或是不同的人去看会联想到不同的事物,象骆驼,象骑马打仗的将军,还没等你说完,别人就讲了象个大茶壶。呵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啦!桂林山水的“似与不似”间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也给它的美增加了一分趣味吧。也许正是因为姿态横生的造型,激起游人一一实地游览,亲睹芳容而后快的雅兴吧。说不定在那么多的山势结构中能找到个象你的样子的哦!
  桂林山水美,美在山与水的映衬,美在自然与改造自然的人的和谐中;美在穿行于泥泞的田埂,忙碌的渡船,湿滑的石阶后,突见美景的惊喜之中。在游览山水的同时,是寻找发现美的过程,是对生活的热爱,对不可言喻的美的向往和追求。
  
  注释
  ①廉•荷迦兹, 美的分析[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44―45
  ②阿恩海姆. 艺术的心理世界[M]. 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11月:168
  
  参考文献
  [1] 杨怀武.桂林山水之朦胧美,南宁:阅读与写作,2006年第6期

相关热词搜索:形式美 桂林山水 感受 感受桂林山水之形式美 桂林山水感受 对桂林山水的感受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