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分红:重要的转折点?] 人生转折点名人名言

发布时间:2020-03-16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2007年应该是中国国有企业的一个转折点。就在这一年的5月30日,国务院代表政府作出了决定,那就是国有企业将在这一年的年末结束13年不向其主要股东分红的历史。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将开始接受国企的分红。
  自此,代表着中国经济中一支重要力量的国有企业,终于开始了真正的市场经济体的历程。
  
  终结和开始
  
  中国的国有企业在建国后产生,最初其存在意义完全是政府这个中国社会大管家主导下的生产部门,在计划经济时代,它只需完成政府下达的生产计划就算是达到了自己存在的目的。在改革开放之后,被分别称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国有企业,因承担了巨大的社会功能,因此在从1993年开始的利税改革中,被免除了向政府分红的职责,企业活动产生的利润,都被留作企业自身发展之用。但是由于国企机制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处于竞争性行业的国企因为效率低下、冗员众多而在竞争中被其竞争者私营企业和跨国公司所淘汰。可以说,新兴的私营企业就是从国企的缝隙中生长出来的。
  到了21世纪之后,中国经济基本已经出现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国有、民营和跨国公司三大经济力量各占其一的局面已经形成。客观地说,国有企业在竞争性行业一再退缩之后,凭借其背后的政府力量,在高技术、大投资和政府直接控制投资进入的行业中,仍然占有巨大的份额。
  也许正是看到了民营企业和跨国公司在经济中以更少的社会消耗,产生了更多的社会财富,政策才对之从容忍走到鼓励。国企效率也在与跨国公司和民营企业的竞争中提高。而政府本身则逐步地从社会的总负责人向总协调人的角色转变,经过各种形式的探索,中国政府现在在国有企业中的角色,已经全部退到了股东和控股股东这一身份上去。只是在一些涉及国家利益的行业中,还以限制私人投资进入的政策门槛保有着国企的垄断地位。
  不过,由于历史原因和中国特殊的国情,就全球而言,中国限制私人投资进入的行业较其他国家要多一些。同时就现状而言,这些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行业中,国企之间的竞争也要少得多。虽然国企形式上已经完成了向市场经济体转化的过程,但实质上对行政权力庇护的需求还是很大。而其中,国企利润不向外分红,主要留作自我发展和积累,就是特权之一。这个特权的结束,对于中国经济史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从谁拥有、谁受益的经济原则来说,这是一种转折性的回归。
  
  一笔巨大的财富
  
  在中国国有企业的行列中,有地方国企和中央企业两大力量。2006年的数据显示,这些国企已经开始产生巨大的财富,其利润总额达到了1.1万亿,而其中得到行政力量庇护更多的央企产生的利润占了主要部分,达到7700亿。
  
  在无需向国家上缴红利的年代,这笔财富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一支不可捉摸的力量。因为来自垄断,所以他们的投资具有相当的随意性;同时因为背景复杂,这些投资又具有相当的神秘性,不在公众的监督范围之列;同时还因为具有一定的行政色彩,在各种投资机会中,它们具有相当的优先权。因此在热点领域,如房地产、股票市场、热点商品的倒卖等领域,常常有他们的神秘身影。在造成中国经济波动的局面中,这些投资曾经起到过重要作用。
  而现在政府开始向国企收取红利,这笔巨大的财富开始转向财政,至少开始了接受阳光监督的历程。
  从现在中央政府的表态看,这笔巨大财富进入财政后,作为公共资源,使用上主要投向公共投资和经济建设两大领域。在公共投资方面,下一步将更多转向民生领域的公共支出;主要包括医疗和教育方面,在经济建设方面,则应由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来承接。具体而言,在中央和地方将会有不同,地方上主要用以企业改制成本的支付,中央则主要用于包括国企战略调整等方面的资本性支出。
  但是作为社会公众而言,这笔财富这样的预期支付方案并不令人满意。作为国企,其真正的所有者是普通公众,正是中国全体人民在建国后节衣缩食和艰苦奋斗,才积累起中国国有企业的巨大基础财富。而这些财富在当下产生的红利,当然应该为全体社会公众增加更多的福利才是正理。而以之用于企业改制成本,大部分作为国有股真正主人的社会公众被排斥于外,只起到了减轻政府负担的作用。
  所谓经济,最重要的职责是经世济民。在国企红利如此大的财富数字面前,政府作为一个社会的总协调人,其地位不应只局限于政府的视野之内,而应以全民的角度、公正的角度和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国企改制、医疗和教育这两大领域固然公众非议最多,但是真正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是内需。
  一个内需不旺,把经济总量一半以上的需求都寄托于出口的民族,是一个不稳定的民族。而目前内需不旺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全民社保体系的不完善。中国改革进程中的不稳定性是有目共睹的,启动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都说: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现在有了如此大一笔属于全民的财富,最紧要的就是为改革拴上一根保险绳,为改革的正向发展保驾护航。建立城乡一体的全民社保体系,中国大部分人的后顾之忧才能解决,存储于银行中的货币才能变成真正的消费能力,中国的13亿人口才能从廉价劳动力变成真正的消费者,国内经济才能真正腾飞。
  解决问题只是扬汤止沸,而增加消费才是釜底抽薪。国企的分红,钱要用到刀刃上。
  
  国企问题没有完
  
  应该说,向国家或者向政府分红,国企完成了向市场经济体转化的最重要一步,但其历程却远远还没有完。
  现有的盈利国企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垄断权力而获得的盈利。因为可以把内部的成本任意地转嫁给公众,公众也不得不接受,所以它们当中大多数都处于一种管理软约束的状态下。员工工资高企,合理的不合理的成本共同存在,管理层权力和收入都没有约束。而造成的结果,是其产品价格奇高。像移动通讯、石油价格,中国这个不发达国家都承担着比发达国家更大的成本。而其结果,还是社会公众福利的损失。
  我们可以假想一下,如果仅仅是国企向政府分了红,那么他们很可能转手就把这些成本摊入了其产品的价格。结果损失的还是公众福利。而按现有的政府对国企分红的分配预案,分配的红利是为政府解决了一些迫在眼前的紧急问题,降低了一些公众最大的抱怨。那么,国企分红的目的也就很难达到。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国企已经开始了向现代企业的蜕变。但是这种蜕变来得非常缓慢而迟疑,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公众已经付出巨大的代价。运输业的不开放使得运价高企、事故频频;建筑业的一些国企制造了大量的建筑事故,垮楼、塌桥;国企在很多行业里,为社会制造了大量的下岗职工、大笔的银行坏账、奇差的股市信用和低下的工作效率。
  如何让国企变得有效率?这是一个国际性的难题。而中国作为一个从完全国有经济转型的国家,在这个方面的努力和探索,自是更艰难一些。在中央政府作出了国企分红决定的同时,一种新的说法也在酝酿。持有这种说法的人认为,国企的关键还在于要对其预算进行硬性管理,从源头上卡住国企,尤其是中央企业预算软约束的口子。
  这一措施看起来是一个不错的方式,但是究竟是否有效,还得看实施后的结果。在中国,当上有政策之时,也就是下有对策的时候。不过最为重要的是,当下的中国经济成果,是中国人民胼手胝足创造的,也是付出了巨大的环境和自然成本带来的。而在保有这种经济成果的过程中,拥有着巨大经济权力的国企,尤其是带有政府行政色彩的中央直属企业,起着巨大作用。通过价格管道,他们可以随意摄取经济成果。这一现象能否得到根本改变,目前尚未可知。

相关热词搜索:转折点 分红 国企 国企分红:重要的转折点? 国企分红补充社保 国企收益充实养老保险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