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台湾社会的“日本情结”]台湾的日本情结的看法

发布时间:2020-03-15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对于台湾社会特有的“日本情结”,不宜一概而论;只有历史地、细致地分析,才能得出理性、客观的评判。   大陆与台湾同根同源,也都曾有过受日本军国主义欺凌压榨的惨痛历史经历,但相较于大陆社会对日本相对单纯的民族情绪而言,台湾社会的“日本情结”则引人深思。
  
  多样化的台湾“日本情结”
  
  流行文化中的“哈日”现象,在亚洲许多地方都存在,台湾也不例外,青少年群体中充斥着对日本漫画、日剧、日本流行音乐、日本明星的热爱,一些年轻人以购买日本流行服饰、生活用品,讲日本流行俚语,让自己的言谈举止更像日本人为荣,等等。但除此之外,在台湾社会还若隐若现地存在着对日本的一种复杂特殊情感,无论是在社会生活还是政治领域,这种“日本情结”都有所表现。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常常能够感觉到一种“慕日”心态。台湾的日本痕迹随处可寻,如散落在全台各地的日式建筑,街头巷尾的日式小吃,会讲日语的老人,还有“化妆室”(卫生间)、“幼稚园”(幼儿园)、欧巴桑(老太太)、欧吉桑(老先生)等日式习惯用语,几此种种很容易给人身处东赢异乡的错觉。在一些影视文化作品中,大量地运用日语、追忆日本殖民时代的“荣景”、描述台日间的美好情谊。而日本殖民时代流传到台湾的棒球,迄今为止也仍然是台湾最受欢迎的体育运动。
  据相关民调显示,台湾民众对日本情感十分暧昧,感到亲近的比例高达六成,这一比例在青年人中更是高达七成。台湾教育部门的调查则显示,近年来台湾赴日留学生人数持续稳定增长,日本稳居台湾海外第四大留学目的国。
  在政治领域,一些政治人物的“亲日”倾向时有表现。1949年以来,台当局在不同时期对日本的态度十分耐人寻味。蒋介石时期出于“反共”及发展经济的需要,与日本建立了亲密的“外交关系”。自幼接受日式教育的李登辉当政后,更表示出露骨的“媚日”态度。1988年一上台,他便迫不急待地宣布要加强同日本的关系。i994年他接待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访问时,更公然宣称“自己在22岁以前是日本人”。2000年在《台湾的主张》一书中,李登辉则称在日本殖民台湾的时代充满了“幸福”和“自豪”感。此后,他甚至置两岸同胞的民族情感于不顾,赴日参拜供奉着东条英机等侵华战犯的靖国神社。陈水扁上台后,加大了对日工作力度,加快发展“日台军事安全合作”,成立了“对日工作小组”、“台日友好协会”、“台日政治精英会”等机构,积极推动台日“实质关系”发展。因此,李扁时代也被日本定义为台日关系的“蜜月期”。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后,马英九为消除日本对其“亲中反日”倾向的质疑,提出了所谓的“台日特别伙伴关系”概念,高调表示“在与大陆改善关系的同时,绝对不会影响和日本长久以来的友谊”,并积极推动台日在经贸、文化、青少年、安全等方面的对话与交流。马英九的重要幕僚,台前“国安会”秘书长苏起也宣称要“和中、友日、亲美”,指出“台湾与日本关系那么密切,不论在语文、历史、文化上,未来的台日关系,当然要继续维持下去”。
  
  台湾“日本情结”的来龙去脉
  
  台湾社会“日本情结”的由来有其历史渊源。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自此,台湾身处日本殖民统治下长达50年之久。为了维护在台统治,日本殖民者采取高压专制与文化教化相结合的治台手段。一方面,扩充警察机构,广布警察网络,镇压岛内的抗日浪潮。另一方面,为迫使台湾民众向日本“尽忠”,服务其对外侵略战争,日本殖民者推动了所谓的“皇民化”运动,建立了殖民地教育体系,强化皇民思想教育,灌输大和精神,提倡敬仰天皇,培养凶猛、好胜、服从、勇敢的日本式“国民性格”,“欲以教育的力量同化台湾人及先住民”。此外,殖民者还通过丑化中国,强制普及日语,严禁使用汉语及地方方言,取消中国传统节日,废止中文报纸,宣教生活方式日本化,强迫民众参拜日本神社,改用日式姓名等手段割裂台湾同祖国大陆的情感与文化联系。在殖民者高压政策下,民众不得不学日语、穿和服、宿榻榻米。“皇民化”运动使部分台湾民众的民族、国家认同开始发生异变,甚至对日本逐渐产生好感,此应为台湾社会“日本情结”的根源。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摆脱了日本殖民统治,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但是国民党的黑暗、腐败统治让满心欢喜的台湾民众产生了强烈的心理落差,“二二八事件”则加剧了台湾民众与国民党当局之间的隔阂,部分岛内民众甚至萌生了“狗不如猪”的情绪,认为国民党统治还不如日本的殖民统治。台湾民众思想和情感上的去殖民化严重受挫,使极少数人因此走向“台独”分裂道路,并以日本为“台独”大本营。普通民众中本应随着台湾光复而没落的“日本情结”也逐渐抬头。
  1949年国民党退台后,在国共内战及国际冷战格局下,两岸长期处于政治隔绝与对立的状态,岛内民众对大陆形成了十分顽固的敌对心理及刻板印象,两岸互信基础脆弱。与此同时,台湾与美日在军事上建构起三角同盟关系,经贸上形成紧密的互利联系,这种对日本有相当依赖性的政治经济结构则进一步推动形塑了台湾社会的“日本情结”。而在“老皇民”李登辉的荫庇下,历史教科书被修改,台湾同胞的抗日爱国主义精神被抹杀,一批亲日右翼学者大放厥词,为日本在台统治歌功颂德,宣称“日本是他们的心灵故乡”。日本殖民统治被合理化甚至美化,在很大程度上扰乱了台湾青少年的民族、国家意识,对台湾社会的“日本情结”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对台湾“日本情结”的看法
  
  对于台湾社会特有的“日本情结”,不宜一概而论。
  就台湾的主流意识形态看,“日本情结”没有也不可能泛化成一种社会普遍接受的社会意识。无论在日本“皇民化”的殖民时代,还是多元化不断发展的当代,中华文化始终是岛内社会的主流文化。对日本殖民统治的掠夺性、侵犯性本质,岛内社会有着十分清晰的认识,适逢“七七事变日”、“抗日战争胜利日”,岛内民众及社会团体仍会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予以纪念。而李登辉、陈水扁修改教科书、美化日本殖民统治的倒行逆施行径也引发了社会强烈的反对,不仅岛内学者、文化人口诛笔伐,而且中国统一联盟、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劳动党等社会团体亦通过游行、演讲会等形式以示不满。在社会各界的强烈呼吁下,2010年台湾教育部门,不得不重新修改“高中历史新课纲”,增列“六三法”、“理番政策”、“雾社事件”、慰安妇等事例揭露日本对台统治的残暴性及殖民性,并将“台湾人民非武装抗日运动”、“台湾反殖民统治文化运动”、“台人在台或赴大陆抗日运动”等内容列入新课纲。由此可知,“亲日”、“媚日”的“日本情结”充其量只是台湾社会少数人的呓语。
  同时,对于表现多样的“日本情结”亦应具体分析。就岛内青少年的“哈日”现象而言,新、奇、特的流行文化通过互联网、电视等现代媒介传播开来并为青少年所接受,这既与全球化深入快速发展密切相关,也同日本文化霸权不无关系,若能疏导相宜则无伤大雅。就岛内社会的日本文化印痕而言,日本在台统治期间台日民众大量通婚,双方民间社会联系密若蛛网,这种经由台日特殊的历史过程传递下来的姻缘关系,如今已成为台湾多元化发展中的微小一元,也会时常掀起不惊的文化涟漪,此种“日本情结”对那些与日本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同胞而言早已成为剪不断的爱恨离愁。就李登辉等“台独”份子而言,其“日本情结”则是根深蒂固、数典忘祖的奴化心理与“台独”分裂思维的主要表现与深刻诠释。而对于当今台湾政坛的“日本情结”而言,主要是肇因于两岸长期分离分隔导致的互信不足。可以预见,这种两岸间的不正常现象和政治领域的特殊“日本情结”,终将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深入推进逐渐淡出历史政治舞台。

相关热词搜索:台湾 日本 情结 解读台湾社会的“日本情结” 台湾电影中的日本情结 以所谓日本情结为中心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