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边界谈判画上句号|中蒙边界谈判谁吃亏
发布时间:2020-03-14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中苏中俄关系演变实录 历经40年,曲折艰辛的中苏、中俄边界谈判终于画上了句号。它不仅“一劳永逸”地消除了两国关系中历史遗留下来的一大隐患,而且为国际上和平解决边界争端树立了成功的典范。
今年7月21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外交部长杨洁篪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中俄国界线东段补充叙述议定书》及其附件。这标志着中俄长达4300多公里的边界线勘定。
回顾40年的谈判历程,随着国际局势和两国关系的起伏变化,中苏边界谈判经历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曲折跌宕。
经过五轮谈判,
遗留下两块争议地区
1987年2月,中苏双方在莫斯科开始举行两国的第三次边界谈判。这次边界谈判得以恢复的直接动因是,戈尔巴乔夫在海参崴讲话中公开表示同意按主航道划分两国水界的原则。
双方都十分重视这次谈判,希望边界问题的解决能有助于改善两国政治关系。中方团长是钱其琛副外长,苏方团长是罗高寿副外长。
第一轮边界谈判气氛较好,双方重申了自己的原则立场,但措辞平和,都未纠缠过去长期争论的问题。中方简要回顾了历史,原则提及中俄不平等条约和争议地区等问题后表示,考虑到当前中苏两国关系和两国边境地区的情况,也考虑到苏方的意见,中方郑重建议,双方立即着手讨论中苏边界线走向问题,以最终划定两国边界。
听完中方发言后,苏方对中方只是“提及”条约不平等性质等未作辩解,承认条约和附图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双方的某些地段的边界画法不一致,建议不要进行一般性问题的讨论,而直接着手具体讨论边界线走向。
双方不谋而合,都同意从东段开始,根据条约规定,按照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具体讨论解决边界线走向问题。双方还确认,1964年边界谈判中工作小组就东段边界走向达成的协议仍然有效。随后,边界谈判轮流在两国首都举行。
第三次边界谈判的良好开端表明,双方已打破前两次边界谈判的僵局,本着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精神,平心静气、实事求是地讨论解决历史遗留的两国边界问题。
在1989年5月举行的中苏高级会晤中,两国领导人以向前看的现实态度,肯定了解决两国边界问题的基本原则,即以有关目前中苏边界的条约为基础,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准则,本着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精神,公正合理地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中苏边界问题。双方商定,根据上述原则,加紧讨论尚未协商一致的中苏边界地段,以制定相互都能接受的同时解决东西两段边界问题的办法。
经过五轮谈判,除了黑瞎子岛和帕米尔等几个地区的划界问题未解决外,双方已就中苏边界东段及西段的绝大部分走向达成一致。当然,期间也不乏争论和波折,尤其在黑瞎子岛和帕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上,双方立场截然相反。但与以往明显不同的是,双方都未感情用事,而是较为冷静克制,相向而行,努力寻找共同点,谋求达成某种妥协。
经过九个月的“如履薄冰”,谈判进程得以恢复
据基列耶夫大使回忆录披露,在1989年10月举行第四轮边界谈判前夕,苏联外交部上呈了关于全线解决东西两段边界问题的一揽子谈判方案,但苏共中央政治局审议时未通过。戈尔巴乔夫要求代表团向中方表明,在当前条件下,苏方不可能做出改变在哈巴罗夫斯克附近岛屿(指黑瞎子岛)和帕米尔地区边界的任何让步。
苏联代表团认为,国家政治领导人的这一“新态度”,有悖于原先苏方在谈判中所遵循的“指示”,也同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华时双方所达成的加快谈判进程的协议相矛盾。这种“强硬”立场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据称,为了避免重蹈1964年边界谈判的覆辙,苏方代表团绞尽脑汁,设法减轻由此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中国通”罗高寿未在第四轮会谈的谈判桌上,而是在1989年10月24日小范围会见钱其琛外长时,“小心翼翼地”向中方阐明了戈尔巴乔夫的想法,强调国内的困难和民族问题的尖锐性,尤其是领土变更和居民迁徙的敏感性。
同年12月15日,苏联外交部又通过转交戈尔巴乔夫致江泽民和邓小平亲笔信的方式,借通报苏美首脑马耳他会晤情况的由头,进一步向中国领导人解释继续进行边界谈判的设想,强调苏方立场未变,准备在双方商定的原则基础上继续讨论所有必须讨论的问题,以达成合理的解决办法。
1990年4月李鹏总理访苏时,戈尔巴乔夫在会见中表示,希望双方能将已达成一致的边界地段肯定下来,同时继续进行谈判,并建议由两国外长进一步具体商谈有关细节。
针对中苏边界谈判中出现的新情况,我方经过认真研究,既坚持原则,又实事求是,接受苏方关于先把部分达成一致的地段肯定下来的主张。主要考虑是,双方已就东西两段约90%的边界线走向取得了一致意见,确认将原存争议的部分领土划归我国。但上述谈判成果因未正式签署相应文件,还不具备法律效力。鉴此,可把已达成一致的地段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对于尚未达成一致的地段,本着中苏高级会晤的精神,积极同苏方继续谈判,争取全部解决。
1990年7月,双方在莫斯科继续进行边界谈判。这样,通过双方的共同推动,用苏方的话说,经历了1989年10月以来整整九个月时间的“如履薄冰”,两国边界谈判的进程终于得以恢复,并取得了进展。
中苏边界第一个国际文件,解决了97%的领土争端
1991年5月,江泽民总书记访问苏联时,两国外长正式签署了《中苏国界东段协定》,确定成立两国勘界委员会,完成最后勘界工作。协定除规定按主航道中心线划分黑龙江、乌苏里江岛屿归属外,还载明中方经黑瞎子岛外侧黑、乌两江水域的航行权和经图们江口的出海权。
苏联媒体高度评价两国领导人这次签署的边界协定,认为这是两国边界谈判的突破。评论称,这是有助于两国关系进一步正常化和稳定的巨大成果,为确定世界上最长的陆地睦邻边界开辟了前景。
经过近14年的艰苦谈判,双方终于取得了具体成果。该协定尚需两国议会审议批准,但不久苏联就解体了。所幸的是,中俄两国都继承了中苏边界谈判的积极成果。
1992年2月,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以170票赞成、0票反对、6票弃权的表决结果,批准了《中苏国界东段协定》。同时,我国人大常委会也予以审议批准。
3月16日,中俄两国外长在北京互换了协定批准书,协定从此开始生效。这是有关中苏边界的第一个国际文件,不仅解决了两国东段边界97%的领土争端,而且为两国长期睦邻友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成为中国的新邻国。原中苏西段边界变成了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的边界。但原中苏边界谈判的积极势头并未因此而止步。
1992年9月8日,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代表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签署了一项关于联合组团与中国继续进行边界谈判的协议。原中苏边界谈判以“五国两方”(即中方与“联方”)的新模式,继续进行谈判。
在高访中,我国领导人与上述四国领导人多次就彻底解决边界问题交换了意见,并达成共识。
在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基础上,1994年,中俄两国签署了《中俄国界西段协定》;1994年至2002年,我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先后解决了边界问题;2004年,中俄两国签署了关于《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这标志着长达4300多公里的中俄边界线和3300多公里的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边界线已经最终全部划定,其中包括黑瞎子岛和帕米尔地区的划界问题均得到解决。
为了使两国立法机构顺利批准来之不易的最后一个两国边界文件,中俄双方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至此,历经40年,曲折艰辛的中苏、中俄边界谈判终于画上了句号。这是互利共赢的结果。它不仅“一劳永逸”地消除了两国关系中历史遗留下来的一大隐患,而且为国际上和平解决边界争端树立了成功的典范。
(“中苏中俄关系演变实录”全部结束)
相关热词搜索:句号 边界 画上 第三次边界谈判画上句号 为期末画上完美的句号 为学期画上圆满句号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