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网点转型优秀案例 转型的困惑:盘点2006年的日本

发布时间:2020-03-14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进入了继明治维新、战后改革之后的第三次全面转型期。2006年的日本,其总体特征表现为“转型的困惑”。
  在经济领域,“转型的困惑”表现为经济改革和社会和谐之间的尖锐矛盾。经济改革是应优先效率还是应兼顾公平?如何看待企业收益增加与员工收入减少的矛盾?这些疑问,归根结底联系到一个深层问题:如何看待曾带来巨大成功的日本模式和日本目前作为改革样板的美国模式?
  
  2006年,日本经济继续在增长轨道上运行。11月底,经济财政大臣大田弘子向内阁提交了该月份的经济报告。其中称:从2002年2月开始的经济增长已持续58个月,超过了1965年11月至1970年7月间持续57个月的“伊奘诺景气”,成为日本战后最长的经济增长期。
  在新的宏观条件下,政府解除了实施多年的“数量宽松货币政策”,外资并购日本企业、劳动力的产业间转移、企业内教育培训、国际因素对日本经济的影响等,均表现出了新的特点。
  政治领域,“转型的困惑”表现在“摆脱二战后体制”的目标与实现途径之间的矛盾上。
  2006年的日本政治,分为小泉执政九个月和安倍执政三个月这两个时期。“小泉政治”的总体理念属于“新保守主义”范畴,核心政策是“新自由主义”改革,社会依托是“新民族主义”思潮,对外路线则是彻底的“随美主义”。其最集中表现,就是作为首相执意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肆意挑战人类良知和国际公理,严重伤害曾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邻国人民感情,极度恶化日本与中韩等邻国的关系。
  2006年9月下旬,安倍晋三接替小泉出任“日本丸”的新舵手,成为第一个二战后出生的首相。在此之前,安倍因其二战甲级战犯嫌疑人岸信介外孙的身份及在历史、外交等问题的鹰派姿态而被视为强硬派人物。然而,出任首相伊始,安倍收敛原来的右翼倾向而在历史问题上表示坚持历届内阁有关“反省侵略历史”的立场,基于这一铺垫,一举实现了对华“破冰之旅”,以外交上的“头三把火”稳住了新政权的阵脚。中日关系迎来“冰雪消融”的新时节。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安倍首相一方面与中国握手言欢,另一方面却鼓吹要建立日美澳印“价值观联盟”,企图在中国周围构筑一堵“软性遏制”的意识形态围墙。
  在外交领域,“转型的困惑”表现为“走向普通国家即政治与军事大国”的目标与“21世纪对外战略贫困”间的深刻矛盾。
  日本对东北亚、东南亚、中东以及其他地区的外交,总体上继续在以往的延长线上运行。日本在日俄领土争端、日朝关系正常化等问题上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对中东能源外交遭遇挫折,联合国外交也陷于停滞不前的局面。
  在社会文化领域,“转型的困惑”以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凝聚力降低、新民族主义泛滥、未来展望分裂等形态表现出来。
  2006年,日本社会迷惘与经济景气形成了鲜明对照。小泉在任期间大力推动新自由主义改革,在这场改革下,日本式经营的“三大神器”风光不再。如今,收入相对公平的“中流社会”正在瓦解,小政府、民营化、能力主义等新观念下的“上、下流两极分化社会”正在出现。《下流社会――新阶层集团的出现》一书认为,日本正从“中流化的1955年体制”转向“阶层化的2005年体制”,日本曾引以为自豪的“橄榄球型”社会的中部正在变细,出现了“富者更富、贫者更贫”的“差距社会”。
  日本社会文化与思潮正在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小泉政治”社会依托“新民族主义”思潮,迎合了鼓吹“重振日本精神”的新民族主义者和企图抹杀侵略历史的右翼势力的要求。在民间,否认语言沟通有效性的《傻子的墙壁》和主张回归“武士道精神”的《国家的品格》的畅销,反映了转型期日本社会的困惑,以及试图从小泉式政治偶像和“武士道”等传统思想中寻求妙方的侥幸心理。
  2006年,围绕修改《教育基本法》的问题,国会斗争与市民运动相互作用,形成了这一年日本的独特风景线。这不仅是一场围绕二战后62年来日本教育成败问题的论争,同时也是对二战前、二战后以及21世纪日本精神结构进行反思、总结和重构的过程。
  2006年日本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日本:2006》不仅对此提供了全面、系统的解答,还详细介绍了这一年中国学界研究日本的主要成果并附有日本大事记。《日本:2006》是2006年日本的一面镜子、一幅画像、一本成绩簿。(本文摘自《日本:2006》)

相关热词搜索:日本 盘点 转型 转型的困惑:盘点2006年的日本 2018国内外政治大事件盘点 盘点中国近年十大军事成就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