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禁令:俄罗斯要“大清洗”?] 俄罗斯自由行免签吗
发布时间:2020-03-14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零售禁令”的出台似乎预示着俄罗斯的社会经济生活正在酝酿更大的变化,参与对俄贸易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也在进一步增大。 2006年底俄罗斯遭遇史上罕见的暖冬,但是对于在俄从事零售业的华商来说,这一个暖冬却比以往任何一年的冬天都寒冷,因为俄政府颁布的整顿零售市场秩序的“零售禁令”正直接威胁着他们今后的生存。华商开始真正面临着或者转换经营模式以求生存、或者彻底打道回府的残酷选择。但也应该注意到,在近几年来俄罗斯经济迅速增长以及加入WTO的背景下,整顿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必将成为俄罗斯维护社会稳定、顺利实现经济转轨的重要手段,而“零售禁令”的出台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已。山雨欲来风满楼,“零售禁令”的出台似乎预示着俄罗斯的社会经济生活正在酝酿更大的变化,参与对俄贸易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也在进一步增大。
何谓“零售禁令”
“零售禁令”指的是2006年11月15日俄总理弗拉德科夫签署的一项逐步禁止外国人在俄从事零售业的新法令,即《俄罗斯联邦禁止外国人在售货摊位和市场从事零售工作政府令》。根据这一法令,从2007年1月1日起,外国移民将被禁止在俄从事酒类和药品贸易。4月1日之前,在俄市场、帐篷以及商店以外的场所进行零售贸易的外国移民的人数应该限制在零售业总人数的40%。而从4月1日到12月31日,外国人在零售业总人数中所占比例必须降为零,即全面禁止外国人从事商品零售贸易。为此,弗拉德科夫要求所有零售业雇主按照法令控制好雇佣外国工人的人数,否则将受到高额罚款。11月27日,普京总统又签署了《关于修改俄罗斯联邦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授予俄罗斯政府全权调整单位及个人商品销售活动,进一步明确了外国人不得进入俄商品零售市场。
2007年1月15日,“零售禁令”正式生效。
出台“零售禁令”的原因
尽管俄罗斯“零售禁令”的出台让所有与该法令有关联的国家感到意外和不满,更让在俄参与零售业经营的外国人措手不及,但是应该注意到,俄罗斯推出“零售禁令”并非一时心血来潮,实际上经过了较长时间的酝酿与准备。从2006年初开始,俄罗斯整顿国内市场秩序的行动一直没有停止,而且力度也越来越大:3月严打“灰色清关”、取缔非法清关公司,5月刮起“反腐”风暴,11月出台“零售禁令”,12月底新移民法在国家杜马获得通过,等等。因此可以说,颁布“零售禁令”仅仅是俄整顿市场秩序的重要环节之一,其目的在于扭转俄商品贸易的无序状态,保证俄新移民政策的顺利实施。
首先,俄希望借实施“零售禁令”的机会彻底扭转国内长期存在的商品贸易的无序状态,形成符合真正市场国家标准的规范化的商品贸易新秩序。20世纪90年代,由于俄罗斯经济长期低迷,俄民众消费水平普遍很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俄国内小商品贸易的市场化,而俄政府的监管不力甚至是有意纵容更使得支持这种市场化经营模式的“包机包税”和“灰色清关”等非正常国际贸易形式公开化。虽然这种贸易模式和经营模式满足了俄广大民众一时间的消费需求,但同时也滋生了贪污腐败,导致国家税收大量流失,商品市场陷入混乱之中。据统计,由于缺乏有效监管,每年在俄的外国务工人员通过地下钱庄转移出境的资金多达上百亿美元,逃税超过80亿美元。很显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这种贸易模式和经营模式既与俄谋求加入WTO的标准背道而驰,也不符合俄重塑大国形象的要求。
其次,“零售禁令”也是俄实施新移民政策的配套措施,其目的在于对在俄经营的外国务工人员进行一次“大清洗”,以缓解本国公民的就业压力。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的人口数量一直呈下降态势。据俄官方统计,1992年年初俄人口总数为1.487亿,到2003年中减到1.445亿,照此速度,到2016年,俄人口将减少到1.34亿。由于人口大幅减少,俄劳动力市场一直有赖于外来移民的补充,对此俄移民局长波夫斯塔夫宁也承认,“我们没有任何其他选择来补充劳动力资源”。据俄内政部的统计,目前在俄罗斯的外国劳工有2000万以上,其中合法登记注册的只有800万。外来移民为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如,导致俄税收严重流失,使当地的违法犯罪案件上升,刺激了俄部分人的排外情绪,等等。更重要的是,外国移民,尤其是数量庞大的非法移民的存在将严重影响到俄政府2006年6月提出的鼓励侨居国外的俄侨民移回国内计划的实施。为了给这部分将要归国的人安置工作,俄也需要腾出相当多的工作岗位以备不时之需。可以说,俄政府希望通过实施“零售禁令”达到重新配置劳动力资源、增加政府收入、为更多的俄罗斯人开拓就业机会的多重目的。
“零售禁令”产生双刃剑效应
“零售禁令”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直接损害了在俄华商的经济利益,增加了中国对俄贸易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同时也间接损害了俄罗斯老百姓的利益,对俄社会的稳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一方面,对中国对俄贸易影响巨大。
首先,在俄经营零售业的华商利益受到直接冲击,其中很大一部分人不得不放弃多年苦心经营的商铺回国。据俄联邦移民局统计,目前中国在俄的注册移民有10余万人,而非法移民更是接近100万之众,其中绝大多数人从事小商品零售贸易,这些人又大多集中在莫斯科地区和远东边疆区两地。随着俄“零售禁令”的实施,这些非法移民必将很快被清除出俄市场,而合法注册的移民2007年在俄零售市场的比例也将逐步萎缩,并最终彻底退出俄零售市场。
其次,我国与俄接壤省份的对俄贸易必将遭受巨大影响。以黑龙江省为例,2006年,受俄打击“灰色清关”的影响,黑龙江省绥芬河口岸的过货量急剧下降,截至11月份绥芬河仅服装和纺织品出口一项就比上年同期减少2.65亿美元,2006年全年出口同比减少近3.3亿美元。在俄罗斯颁布“零售禁令”不久,俄方在远东展开了查抄大市场、清除非法移民的大规模联合行动,其中以中国人为主经营的哈巴罗夫斯克“维堡”大市场受到前所未有的彻底搜查,许多没有正规经营身份的华人被遣送回国,而海参崴的“小白桦”市场则被关闭。俄方的行动对于黑龙江省的对俄出口贸易无疑是沉重打击。而考虑到2007年“零售禁令”的逐步实施和俄打击“灰色清关”措施将更加严厉,中俄边境贸易额还将大幅下滑,初步估计,黑龙江省2007年的对俄出口额将减少15亿美元。
再次,国内相关生产企业和专门从事对俄销售的中介公司(俗称“倒包公司”)的经营将受到较大影响。长期以来,中俄小额商品贸易一直是通过中方生产企业→对俄销售中介公司→在俄经营零售商来进行,其中第二个环节原来主要由“清关公司”协助进行,2006年开始受打击“灰色清关”的冲击,这个环节的安全系数大大降低。由于在俄零售商一般实行的是代销,因此一旦遭遇俄海关和其他执法部门的查处,国内企业经常血本无归,中介公司也利润全无。实施“零售禁令”以后,俄方更是从销售终端堵死了中方产品在俄销售的渠道,使得这种“一条龙”式的销售链面临彻底中断的危险。由于通过正规渠道进入俄罗斯不仅时间长而且运作也不规范,经常出现货物丢失等情况,中方的轻工、纺织等小商品绝大多数是通过上述的销售链进入俄罗斯市场,而该销售链一旦断裂,处于销售链上端的中方企业和中端的中介公司自然难逃亏损甚至退出历史舞台的厄运。
另一方面,对俄方的影响也不容小视。从2007年1月15日“零售禁令”实施已有半月,通过对俄方各地社会的观察不难发现,俄罗斯此举尽管迫使在俄经营零售业务的华商不得不挥泪甩卖存货,但是也并没有给俄方带来多少实惠。法令颁布后,为了尽可能地减少损失,俄各地市场上的中国商贩都开始以极低的亏损价格抛售货物,在远东,一条牛仔裤仅卖100卢布,一件貂皮大衣也只需5000~6000卢布。由于担心以后再也买不到中国的“便宜货”,还考虑到由此而可能出现的物价上涨因素,俄许多地区出现了抢购中国货的风潮。在人口仅约900万的俄远东地区,绝大多数老百姓生活水平较低,现在民众已经未雨绸缪,开始储存商品以备日后之需。连日来他们不知疲倦地奔走于日见稀少的中国商铺之间,购买需要的商品。而一些当地商贩则乘机囤积居奇,以备将来待价而沽。
针对实施“零售禁令”后俄各地出现的一些抢购风潮等过激行为,俄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安抚百姓称,政府不会允许出现商品脱销,也不会毫无依据地关闭市场,更不会容许由此引发的物价波动和上涨。1月29日,俄副总理茹科夫主持政府会议,审议1月15日开始实施的“零售禁令”所造成的后果。随后,俄经贸部部长格列夫首次表示,有关4月1日之前在俄进行零售贸易的外国移民人数应该限制在零售业总人数的40%的期限可能推迟。格列夫解释说,根据各种情况判断,该法令的经济后果比较令政府担忧。这是俄政府针对“零售禁令”实施后果的首次官方表态,反映了俄政府对于实施不到半个月的禁令的态度已由之前的坚决果断转向观望等待。俄管理层似乎开始意识到,俄罗斯不能在短期内建立一个集生产、批发、零售于一体的健康的商品营销网络,俄罗斯人也不可能像外国移民一样冒着严寒酷暑“练摊”,匆匆将经营零售贸易的外国人赶出俄罗斯市场,其直接后果是使俄罗斯老百姓陷入无货可买的境地。
由此来看,俄政府在国内市场秩序远未规范,尚缺乏有效组织、管理、经营的前提下,希望一步到位地将外国移民清除出市场并由俄罗斯人取而代之的做法是不明智的,至少也是考虑欠周全的。而在俄老百姓的购买力远未达到想像中的那么强大、俄生产能力也不可能完全保障自给的时候,贸然地将构建了十余年的商品贸易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斩断,其后果对于俄罗斯来说也是严重的,它不仅提高了俄老百姓的生活成本,而且给社会又增添了一些不安定因素。
中方经营者要改变经营模式
从目前的情况看来,虽然“零售禁令”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令俄政府感到意外的波折,但是该法令作为整顿市场秩序的必要环节全面铺开是大势所趋,盛行十余年的“清关”、“倒包”、“练摊”等经营方式必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面对俄罗斯国内新的形势,我国经营者惟有调整经营思路、转变经营模式以积极应对。
第一,在对俄贸易中,要充分考虑“零售禁令”给俄非中央地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高于俄中央地区这一实际情况,看到地方政府在实施该禁令时的两难选择,积极运用两国政府间的协调机制展开紧急磋商,以最大限度地保障中方人员的利益。同时,敦促受到禁令直接冲击的在俄华商顺势调整经营策略,尽快转变经营方式,从原来的自己站摊经营转向委托俄罗斯人经营、在俄罗斯注册公司、雇用俄罗斯人零售等方式,这样,既能避免被彻底清除出市场的厄运,也能为今后的市场竞争保存实力。
第二,与俄罗斯毗邻的省份应该转变对俄贸易思路,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寻找对俄贸易新的利润增长点,建立现代化的国际物流公司,规范化操作对俄贸易业务。在努力保持对俄传统出口产品份额的同时,应该积极拓展中方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对俄出口。要充分认识到原始的“清关公司”、“包机包税”等贸易模式已经不符合中俄双边的需要,中俄双方应参照国际成功经验,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国际物流公司,构建中俄之间现代化的物流通道。
第三,开展对俄贸易的中方企业或公司必须要密切关注俄罗斯贸易政策的变化,以便及早对对俄贸易方向进行调整。前面已提到,在2006年底出台“零售禁令”之前,俄方早已开始着手整顿市场秩序。从2006年初开始,打击“灰色清关”的手段越来越严厉,5月在反腐风暴中,与“灰色清关”有关联的联邦海关总署副署长等一批高官纷纷落马,6月出台鼓励俄侨归国等措施,这一切无不向外界传递着俄政府将强力整顿市场的信号。在面临加入WTO的关键时期,为了向世贸组织的标准靠拢,改变落后的商品经营模式必将成为俄政府重拳出击的目标。尽管俄政府的行动过于激进,但这也符合俄罗斯一贯的行事风格,这样就更要求我们在与俄方打交道时做到眼光敏锐、心中有数、反应快速。
相关热词搜索:俄罗斯 禁令 零售 零售禁令:俄罗斯要“大清洗”? 俄罗斯零售业禁令的警示 俄罗斯零售禁令的因应之策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