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总公司 [中国,向东南亚致敬]

发布时间:2020-03-14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说起东南亚,我们不能不对它表示敬意。   过去的东南亚长期被人当作蛮荒之地。西方人一直以来视东南亚为“远东”的一部分,称这里的大陆和岛屿为“印度支那”(意为“印度与中国之间”)和“东印度群岛”(意为“印度以东的群岛”)。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在此建立“东南亚战区”,东南亚才被看作是一个单独的地区。
  之后几十年,该地区是世界上战乱动荡最频繁的地区,而今的东南亚却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有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目前,通常认为东南亚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10个国家(东帝汶暂不算在内),面积约450万平方公里,人口5亿多,除新加坡外,均属发展中国家。独立后的东帝汶也提出加入东盟。
  
  一阵风吹迟了一系列会议
  
  
  本来,2006年度的东盟峰会和东亚峰会,定于12月11~13日在菲律宾第二大城市宿务举行,宿务已经做好了迎接会议的准备。但就在会议即将召开的前一天――12月10日,东道国菲律宾政府宣布,由于正在太平洋上肆虐的一个热带风暴可能增强为台风,宿务将受此影响出现强降雨天气,因此菲律宾政府为保护出席会议各国领导人的安全,决定将会议推迟至2007年1月13~15日举行。中国总理温家宝也已决定参加其中的10+3、10+1和东亚峰会。
  消息传出,众多媒体纷纷猜测。有人询问,推迟会期是否是因为恐怖分子将发动袭击。菲官方否认了这种猜测。有意思的是,热带风暴后来并没有造成强烈影响。一阵风开了个国际玩笑,也给早就振作了精神的与会者和观察家们留下了些许遗憾,他们不得不在新年过后把自己的兴奋点再重新点燃一次。事实上已经有近20国的代表及约2000名记者在12月初就相继来到宿务,其中很多人都是从刚刚结束的河内APEC会议转战到这里的,峰会推迟消息确认后,新闻中心内一些媒体开始拆卸设备,供记者享用的咖啡等用品也很快被撤掉,记者们也开始撤离。宿务省长加西亚流了泪。因为宿务人乃至菲律宾全国上下都为主办此次峰会付出了很多心血,峰会改期给宿务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不过一个月的延迟,却让打算做东盟话题的笔者有了更充裕的时间去重新审视我们南部周边的这片地区。
  
  中国与东南亚:江之头、江之尾
  
  
  过去中国人称东南亚为“南洋”,几百年来,中国东南沿海的许多居民漂洋过海“下南洋”,在东南亚落地生根。“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当年诗人外交家陈毅元帅曾以这样的诗句书赠缅甸领导人。其实用这样的诗句形容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山水相连、休戚与共的关系,也是非常贴切的。
  东南亚对中国有着特殊意义。东南亚10国,有三个与中国陆上接壤,另有多个与中国隔海相望。据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在不久前的一次记者吹风会上介绍,目前,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在政治、经贸、教育、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交流都非常活跃,建立了对话、交流与合作机制,在安全领域的对话和磋商也在逐步展开。中国与东盟建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建立了10+1合作机制,启动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进程。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2005年达到1058亿美元,东盟已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双方人员往来越来越密切,中国已成为许多东盟国家海外游客主要来源地之一。中国与东盟正积极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共同致力于南海的和平与稳定,中国与东盟关系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东南亚又是中国连接外部世界的纽带之一。位于马来半岛和印尼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是世界上最为繁忙的海峡。每年经过这个航道的五万艘船只,运载着占世界运油量一半的原油及占世界贸易量三成的商品。在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近140艘船只中,近60%是中国的船只,而且大部分是油轮,中国所需80%左右的石油靠这条航道运输。对中国来说,这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海上生命线”。
  从历史上看,东南亚对新中国也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有专家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了历史上东南亚曾对中国具有的特殊意义:
  东南亚曾经是新中国初步获得国际地位的重要支点。新中国成立之初,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处于敌对状态,而最早承认新中国并与我建立外交关系的,除苏联、东欧、朝鲜、越南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外,就是东南亚国家。1950年4月和6月,印尼、缅甸先后与中国建交,他们成为与我国建交最早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上世纪50~60年代,柬、老相继与我建交。我国老一代领导人与这些国家老一代领导人的友谊,至今仍是外交史上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正是通过与这些国家的交往,我国迈出了走向世界的步伐。70年代后马、菲、泰与我建交,90年代新加坡、文莱也与我建交。
  
  东南亚又是中国走上世界舞台的出发点。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与印度、缅甸领导人最早共同提出的。新中国在国际多边舞台上最初的成功亮相,就是1954年4月和1955年4月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而这两次会议都与东南亚有关。日内瓦会议解决了印度支那问题,亚非会议(在东南亚国家印尼的万隆召开,又称“万隆会议”)则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提出了万隆十项原则,中国通过周恩来著名的“求同存异”原则,广泛结交了亚非国家的新朋友。从此以后,中国的身影频频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东南亚还是新中国雪国耻、扬国威、树立道义形象和国际威望的舞台之一。上世纪50年代和60~70年代,我国在自身也面临着极大困难的情况下,投入大量物力、财力、人力进行援越抗法和援越抗美斗争。这几场战争和之前的抗美援朝战争,使中国一洗百年积贫积弱、不堪一击的形象,表明新中国有意志、有决心、有能力为了国家安全和主权、为了和平与正义,敢于斗争、敢于打仗,中国的国际威信从此牢固地树立起来。
  
  东南亚又是考验和锤炼新中国国家意志和新中国为保卫主权、维护领土完整、伸张正义而付出巨大牺牲和代价的地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东南亚发生的几场战争和战事(如法国企图重返印度支那的殖民战争、美国侵越战争、越南侵柬战争以及柬埔寨内战等),要么直接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要么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周边环境造成消极影响。而这一时期,与新中国处于敌对状态的美国也在这里通过一系列条约体系构筑遏制中国的包围圈。中国为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先后有过一系列重大的对外或涉外军事斗争,如1950年~1954年的援越抗法斗争、20世纪60~70年代的援越抗美斗争、1974年西沙群岛自卫反击战、1979年的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及延续数年的边界作战,这四次战争均与东南亚有关。
  因此,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既有长期广泛的和平相处、互利互助的经验,也有过短暂、局部的敌对和冲突的教训。在这个地区,我们维护自家边境的安全,也保卫周边环境的和平。
  
  在目前世界发展浪潮高涨的形势下,在中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和睦邻、安邻、富邻的政策下,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2006年10月底,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在中国南宁举行,东盟10国首脑齐聚南宁,成一时盛事。
  
  多样性的大聚合
  
  东南亚地区多样性十分突出。
  东南亚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结合部,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再加上岛屿众多、民族众多、民族成分复杂,是世界有名的民族博物馆。据统计,整个东南亚地区共有400多个民族和部族,东盟10国都是多民族国家。印度尼西亚有300多个民族和部族,菲律宾有90多个民族,马来西亚有30多个民族,泰国有30多个民族,缅甸有135个民族和部族,越南有54个民族,老挝有三大族系共68个民族,柬埔寨有20多个民族,文莱也有10多个民族,就连城市国家新加坡也有20多个民族。
  
  东南亚各国各民族分别受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宗教文化区。一国往往是多种宗教、文化并存。
  中国文化区受由中国传入的儒家和道家文化以及由印度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的大乘佛教影响,其地域包括越南、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华人居住区。由于历史上中国与越南特殊的地缘和政治经济关系,越南在文化思想、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乃至政治制度等方面受中国的影响很深,越南文化深深地打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由于其国内有众多的华人,他们也将儒学、道家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儒家伦理道德作为其遵循的道德准则。
  印度文化区主要受从印度经斯里兰卡东传的上座部(小乘)佛教信仰的影响,其地域包括缅甸、泰国、老挝和柬埔寨。小乘佛教的教义成了规范这些国家绝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方式、行为举止、道德规范以及精神和文化生活的极其重要的准则,影响到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佛事活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极其重要的部分。
  伊斯兰文化区以伊斯兰教信仰为主要特征,其地域包括马来西亚和整个印度尼西亚群岛、文莱以及摩洛人居住的菲律宾南部地区。在马来西亚,有50%的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国家宪法明文规定伊斯兰教是国教。在印度尼西亚,约有90%的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印尼是人口最多的穆斯林国家。
  基督教文化区以从西班牙传入的天主教为主要宗教信仰,在地域上包括菲律宾大部分地区。菲律宾的基督教徒占全国总人口的90%以上。在基督教中,又以天主教派人数最多,占全国人口的83%。菲律宾人民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文化教育、风俗习惯乃至国家的政治活动,都受到西方基督教神学观念和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此外,越南南部也是天主教徒较多的地区。
  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印尼经济规模大,但面临的挑战也最多。新加坡政局稳定,是本地区的发达
   国家。马来西亚制造业与服务业较强,发展稳定。泰国以旅游业见长。菲律宾经济增长缓慢,但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严重。文莱经济结构较为单一,却是东南亚最富有的国家。越南是东南亚的新星,近年来经济增长率仅次于中国。老挝、柬埔寨、缅甸经济相对落后。
  由于东南亚各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使得该地区几乎集中了世界上各种主要的政治模式。如泰国、马来西亚、文莱、柬埔寨是君主制国家。印尼和菲律宾是总统制国家。越南、老挝是社会主义国家。新加坡是实行议会制的共和国。缅甸目前实行军人统治。
  
  艰难的建国之路
  
  近代的东南亚是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竞技场。从16世纪开始,几乎所有殖民主义大国都参与了在这里的争夺和角逐。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后是荷兰、英国和法国。19世纪末美国赶走西班牙挤了进来,20世纪40年代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通吃”了东南亚的所有西方殖民地。
  二战期间,东南亚各国人民,不管是聚集在共产党人的旗帜下,还是追随着资产阶级的民族解放领袖们,都进行了坚决的抗战。但是一些国家还不得不从卷土重来的殖民主义者手中第二次争取独立;印度支那三国更不得不艰苦抵抗美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二战之后,面对东南亚的民族解放运动浪潮,英国眼见大势已去,采取了比较“聪明”的方式,即做出让步承认殖民地独立,以此保留英国在当地的影响。英国重新控制缅甸后,以昂山为首的缅甸民族解放运动力量组成缅甸临时政府,并以和平手段进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948年1月缅甸联邦共和国建立。在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英国对以共产党为核心的人民武装力量采取武力镇压和分化瓦解等手段,把民族解放运动暂时压制了下去,但是马来亚民族独立运动的冲击也迫使英国实施了“非殖民化”,1955年马来亚获得部分“自治权”。1957年马来亚联合邦宣布成为英联邦范围内的独立国家,新加坡和文莱实现内部自治。1965年华人人口占多数的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成为一个独立的共和国。文莱达鲁萨兰国则到1984年1月才正式宣布独立。
  而法国和荷兰却在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冲击下举止失措,采取了愚蠢的做法,最终以彻底失败而告终。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印度尼西亚和越南均掀起了“八月革命”,宣布独立自主的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同年10月老挝宣布独立。但荷兰(二战前的印尼殖民宗主国)和法国(越、老、柬的殖民宗主国)企图重建殖民秩序,从而引发了印度尼西亚独立战争和印支三国的抗法战争(也即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1949年12月荷兰被迫同意结束在印尼长达三百多年的殖民统治。1953年11月,在印度支那三国抗法战争胜利发展的形势下,柬埔寨赢得了独立。1954年5月,越南在胡志明为首的越南劳动党领导下,取得了抗法战争的胜利,北方获得了解放,但由于美国的不断插手,越南出现了南北对立、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并最终导致了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那场激烈的抗美解放战争,直到1975年越南才实现了国家统一,而柬埔寨还在解放后经历了曲折的历程。
  
  菲律宾的独立有其特殊性。它既是菲律宾民族运动独立斗争的结果,也是美国战后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的试验品。日本投降后,美军重新占领了菲律宾。但美国认识到重建殖民地、像昔日那样实施对殖民地的直接统治必然会引起人民的强烈反抗,1946年7月美国同意菲律宾独立。但在承认菲律宾独立的同时,又同菲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它在政治、经济上继续受到美国的控制。
  泰国是东南亚地区比较特殊的一个国家,虽然从16世纪起也曾先后遭到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殖民主义者的侵略,但却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之一。1896年英法签订条约,使泰国成为英属缅甸和法属印度支那之间的“缓冲国”。
  二战后,东南亚各国虽然通过不同的斗争方式走上了独立之路,但其中的一些国家在独立后却自觉不自觉地选择了前宗主国的政治体制。如马来西亚实行的君主立宪制,与其前宗主国英国的殖民统治密切相关。而在菲律宾,其前宗主国美国把美式的三权分立政治制度带到了菲律宾,对菲律宾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也可以说,这是长达四百多年的西方殖民统治给东南亚国家留下的一份沉重的历史“遗产”:作为殖民地,东南亚国家通过西方殖民宗主国了解了现代民族主义思想,为日后的民族独立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作为前殖民地,东南亚在独立后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前宗主国的、即西方的政治体制,即使在独立以后一段时间内仍无法完全摆脱前宗主国的控制。
  
  冷战中的热战地区
  
  从1945年到1991年,世界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这一时期,以遏制共产主义为主要目标的美国和以与美国争霸世界为主要目标的苏联,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东南亚也成为美苏角逐的一个重要舞台。
  而东南亚各国由于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历史文化和地缘政治等方面的差异,在外交政策上做出了不同的选择。第一种是反共亲西方。如菲律宾、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苏哈托统治下的印尼。这些国家中,除泰国外都曾是西方的殖民地,而且其独立方式除印尼外,基本上都是通过与宗主国和谈而获得的,因而对西方国家并没有强烈的敌视情绪。而且这些国家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在安全上与美国或英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第二种是亲苏反美。主要是越南,还有其影响下的老挝。这些国家摆脱殖民统治采取的是激烈的战争形式(多年的抗法和抗美),具有强烈的反西方的民族情绪,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苏联结成了全方位的同盟关系。
  第三种则是独立自主的中立外交。如缅甸、西哈努克领导下的柬埔寨和苏加诺治下的印尼。这些国家在独立过程中,有强烈的反西方的民族情绪,同时又不愿意加入两大阵营中的任何一个,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但在美苏的争夺下,最后也不得不做出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倒向两大阵营的一方,或者采取闭关自守、“与世隔绝”的自我孤立政策)。
  
  此外冷战的国际大环境和特殊的政治历史传统,还使一些东南亚国家的国内政治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政治现象,即“威权政治”。李光耀治下的新加坡、苏哈托治下的印尼和马科斯时代的菲律宾是最典型的代表。这些国家在推行亲美反共政策的同时,也产生了强烈的“恐共”心理,并以此为借口推行他们的统治。
  东南亚特殊的地理位置、东南亚各国的不同选择,使这一地区成了冷战时期东西方对抗的主战场之一,形成了泾渭分明的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大阵营。这期间,美苏支持并参与了三次印支战争(印支三国抗法战争、越南的抗美战争、越南对柬埔寨的入侵)。此外,持续了多年的柬埔寨内战,也造成了这一地区的长期动荡。可以说,东南亚是冷战期间发生热战最多的地区。
  
  向世界展示自己
  
  独立的东南亚国家在国际舞台上首次亮相、并显示自己的力量是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也称“万隆会议”)。与会的29个国家中有八个是东南亚国家(缅甸、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老挝、泰国、菲律宾、越南民主共和国和南越),其中印尼和缅甸是发起国。中国总理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以及各国经济文化合作等问题。
  在万隆会议参加国中,既有像中国、印度、印尼这样的世界人口大国,也有像锡兰(今斯里兰卡)、柬埔寨这样的小国。虽然这些国家实力悬殊很大,但是在会议上,无论是中国还是印度,都自觉地把其他中小国家视为平等的伙伴,绝不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从国家制度上分,既有中国、越南民主共和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印尼、印度等资本主义国家。既有缅甸那样的佛教影响很深的国家,也有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穆斯林国家印尼。这些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的国家坐在一起,当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矛盾。在会议中也有过争吵,有过斗争。但是,会议的参加国却能本着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精神,以寻找共同利益为主,以亚非国家的团结为重,顾全大局,最后达成了会议的10个基本共识。这10项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
  万隆会议精神是发展中国家试图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摆脱西方主宰国际社会命运的精神。它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发起和召开的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没有当时主要世界大国参加的会议。
  
  对于中国而言,万隆会议更是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争取外交利益的重要舞台。周恩来在会议中展示的巨大亲和力、原则坚定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对不同意见的尊重、对他国利益和立场的理解与同情等,化解了不少国家对中国的敌意和怀疑,在亚非国家领导人中树立了崇高的个人威望,原来对中国有怀疑和敌意的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巴基斯坦总理阿里等,后来都成为主张与中国友好的领导人。
  
  东盟:历史的逻辑发展
  
  东盟是在20世纪60年代地区主义浪潮背景下成立的区域性国际政治经济合作组织。东盟的前身是由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三国于1961年7月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7日至8日,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成立。
  很多专家认为,东盟是冷战的产物,是亲西方的政治组织,甚至是西方国家的同盟。所以,虽然东盟成立时就宣布对东南亚所有国家开放,但在当时政治集团对抗的背景下却难以实现。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东盟仅吸纳了刚刚获得独立的文莱。冷战结束,东南亚两极对抗随之消失,和平、发展和全球化成为大势所趋,东盟扩展组织的条件逐渐成熟,东盟领导人及时抓住了历史的机遇,把东盟引向地区合作和一体化的道路,“大东盟”计划开始实施。经过长期努力,东盟已经凝聚成为一股强大的区域性政治力量,开始在东南亚地区发挥重要的政治作用。到90年代初,东盟国家已经具备了足够在国际政治上独立自主的自信和能力。目前东盟是在次地区发展中国家合作中规模较大、时间较长、被喻为发展中国家中最成功的合作组织,它已成为亚太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为世界所瞩目。
  中国社科院亚太所孙书林主编的《当代亚太政治》一书,对当前的东盟机制做了这样的概括。
  创造了“东盟“方式,增强了地区凝聚力。
  冷战后,为了避免将该地区的合作组织变为军事同盟,同时为使东南亚十个具有不同政治信仰、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宗教文化的中小国家的多边合作更容易接受和操作,以及适应全球化加强的趋势,并期望周边大国可以在它们的主导下参与东南亚地区的安全合作,东南亚国家逐步形成了“协商安全”的集体安全模式。
  完成了组织扩大,覆盖了整个东南亚地区。
  1984年,独立后的文莱入盟,成为第六个成员国。1995年,越南成为第七个成员国。1997年缅甸和老挝加入东盟。1999年柬埔寨成为第10个成员国。
  健全了组织机构。
  目前已经形成了三年一次的定期正式首脑会晤、一年一次的非正式首脑会晤、外长会议、经济部长会议等一系列自上而下的组织体系。
  通过“东盟地区论坛”主导了亚太地区的安全合作。
  随着经济实力影响的不断加强,东盟在地区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初,东盟率先发起东亚区域合作进程,逐步形成了以东盟为中心的一系列区域合作机制。如:对话国会议(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欧盟、韩国、中国、俄罗斯和印度10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形成对话伙伴关系)、亚欧首脑会议、东盟与中日韩(10+3)会议、东盟分别与中日韩(10+1)会议等。
  东盟变成10国大东盟后,以超越国家的形式,处理双边难以解决的问题,使二战以来一直动荡不安的东南亚由战乱走向和平,由对抗转为合作,并日益繁荣发展。一个具有极端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地区,一个曾经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边缘和外围的地区,一个曾经历战后最漫长和最频繁的局部战争破坏的地区,一个曾在成员国之间爆发尖锐冲突和对立的地区,在短短的时间内,全体一心、共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具经济潜力和活力、最具共同繁荣的意识和凝聚力、也最有前途和希望的地区。从这个角度看,不仅中国,全世界都应向东南亚致敬。
  展望东盟的未来,东南亚问题专家翟?表示:“东盟各国将继续以可持续发展为国家战略,对内实施政治经济改革,协调多元种族、宗教和文化社会,加强国防建设,对外则通过 建设东盟共同体来加速本地区的整合,主导东亚合作进程,实施大国平衡战略,从而实现长久的东南亚的稳定、安全和繁荣。”
  
  阅读背景
  东南亚的50年战争阴影
  二战之后的60多年间,东南亚有50年经历着规模不等的战争。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荷兰企图重建殖民统治,印尼随即开展了争取独立的武装斗争,直到1949年荷兰被迫退出。
  而法国在英美支持下,于1945年9月~1946年3月相继入侵越南、柬埔寨、老挝。三国人民进行了九年斗争,1954年春奠边府战役后越南北方获得完全解放。1954年7月《日内瓦协议》的签署标志着越南抗法战争胜利结束。
  但抗法胜利后,在越南出现了南北对立、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美国取代法国在越南南方扶植傀儡政权。越南人民在胡志明主席和越南劳动党(后称越南共产党)领导下开始进行抗美救国战争。从1961年5月起,美国在越南南方发动了由美军顾问指挥、西贡伪军作战的“特种战争”。1964年8月“北部湾事件”后美国全面介入越南战争。
  整个越战期间,美国向越南投下了800万吨炸药,远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各战场投弹量的总和。战争让北越军民伤亡超过170万人,另有33万人失踪,整个印度支那有1000多万难民流离失所。到1975年越战结束时,战争给越南留下的是满目疮夷的土地和88万孤儿、100万寡妇、20万伤残人。这场战争前后拖延14年,是美国历史上参与时间最长的国外战争。尼克松上台后美国逐步从越南撤兵。1973年,美国与越南签订《巴黎和约》,以失败的姿态结束了战争。1975年4月底,美军在南越组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直升机撤退行动。越战彻底改变了美苏争夺的格局,美苏力量对比发生了不利于美国的变化,苏联取得了战略攻势地位。
  抗美战争胜利后,越南即要求民主柬埔寨政府与越南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和经济政策”,遭到民柬拒绝。1977年7月,越南通过与老挝签订为期25年的《友好合作条约》,控制了老挝。1978年12月25日,在苏联的支持下,越南出动二十几万军队(18个师又5个团、一个航空兵师、600辆坦克、装甲车),分兵七路,对柬埔寨发动突然袭击。越军次年1月7日占领金边,并扶持了韩桑林傀儡政权。柬埔寨政府和部队撤往柬泰边境的山区和农村,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展开游击战争。1981年9月,柬埔寨抗越三方力量的代表西哈努克亲王、乔森潘、宋双在新加坡会晤,次年7月成立了以西哈努克为主席的民主柬埔寨联合政府。此后,柬埔寨军民在临时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广泛开展游击战争。
  越南在苏联支持下出兵柬埔寨,与同时期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是冷战后期规模最大的两场战争。东南亚更是局势紧张。由于越南的不断挑衅,1979年春中国被迫在中越边界进行了自卫反击战,双方武装冲突延续多年。越军对柬泰边境民柬根据地的进攻,也使柬泰边境局势紧张。民柬的抗越斗争得到了世界各国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和中国的大力支持。联合国大会也多次通过决议,要求越南无条件撤出柬埔寨。越南在军事进攻失利和国际压力下,被迫于1989年1月宣布从柬埔寨撤军。
  1991年10月21日,柬埔寨四方代表与参加柬埔寨问题巴黎国际会议的18国政府代表在巴黎举行会议,签署了《巴黎和平协定》。该协定的签订,标志着持续12年的越南侵柬战争得以公平、合理地解决。
  从1992年2月起,联合国陆续派出2.2万工作人员,花费近28亿美元来帮助柬埔寨实施和平协定。这是联合国在二战之后最大的一次维和行动。1993年5月举行大选,组成王国政府,奉辛比克党和人民党达成妥协联合执政。红色高棉失去国内盟友和国际支持,陷入全面孤立。
  但在这期间,柬各派之间的斗争仍很激烈,军事冲突不断,政局十分动荡。1998年,在国际压力下,柬埔寨再次举行大选,拉那烈派与洪森派重新妥协,联合执政。红色高棉核心领导人波尔布特1998年4月去世后,剩下的红色高棉领导人陆续走出丛林向政府投诚,柬内战终于完全结束,实现了民族和解。至此,东南亚才算最终摆脱了战争的阴影。

相关热词搜索:南亚 致敬 中国 中国,向东南亚致敬 中国东南亚地图 中国属于东南亚吗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