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跨国行动:防治荒漠化

发布时间:2020-03-13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在荒漠化研究领域同世界上七十多个国家和十几个国际组织保持着密切交往?先后为联合国有关组织举办了沙漠化讲习班和学术交流研讨会,承办了第三次世界沙漠开发大会,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为非洲国家举办防治荒漠化培训。近十几年来,中国先后派出专家协助非洲国家工作。作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签约国,我国政府于1996年和1997年先后在北京承办了“亚非防治荒漠化论坛”和“防治荒漠化亚洲部长级会议”,这使我国在防治沙漠化领域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1998年5月,我国在北京主办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科技委员会特设小组第一次会议;2004年10月,承办了科技委员会专家组和委员会会议,赢得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和科技委专家和成员的赞赏;承担了亚洲区域荒漠化监测和评价专题网络工作,作为东道国与荒漠化公约秘书处联合建立了防治荒漠化国际培训中心,为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促进区域间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国执委会积极通过各种渠道,与有关国际机构和捐助国广泛接触。
  
  双边合作
  
  环境保护双边合作是中国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中国与美国签署了第一个双边环境合作议定书以来,到目前为止,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代表中国政府已经同世界上33个国家签署了双边环境合作文件,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覆盖全球的双边合作框架。目前,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双边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与主要大国和大国集团的双边环境合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加强双边”战略有了新的突破。在防沙治沙方面主要合作国家有德国、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和荷兰等,合作方式以无偿援助的造林项目为主。
  中国―德国合作造林项目包括 中德财政合作山西北部风沙区生态造林工程项目,援助金额1200万马克;中德财政合作宁夏贺兰山生态造林工程项目,援助金额1200万马克;中德财政合作陕西延安生态造林工程项目,援助金额1200万马克;中德财政合作内蒙古治沙造林项目,援助金额1600万马克;中德财政合作辽宁治沙造林项目,援助金额1600万马克;中德技术合作三北防护林监测体系,援助金额662万马克;中德技术合作北京密云水库水源涵养林项目,援助金额400万马克;德国援助山西育种造林项目,无偿援助1072万马克;中德财政合作甘肃天水生态造林项目,总投资1.2亿元人民币,造林总面积57万亩。
  中国―韩国合作项目 中韩财政合作密云水库造林项目KOICA,援助金额100万美元;中韩财政合作西北五省造林项目KOICA,援助金额为500万美元,分别在甘肃、新疆、内蒙古、宁夏和贵州等五省区进行;中韩科技合作研究项目“荒漠化防治与沙产业开发”;项目中方投资100万人民币,韩国科技部投入30万美元;中韩沙地治理项目等。
  
  多边合作
  
  
  中国政府积极拓展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合作,有关国际机构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就开始在中国干旱区开展一些援助活动。其中包括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环境基金(GEF)、国际农发基金(IFAD)、世界银行(WB)、亚洲开发银行(ADB)、联合国亚太经社会(UNESCAP)等十多个国际(全球性)政府间组织。其中,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援助较早,援助规模也较大。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项目 援助青海综合开发项目,在整个青海省实施,共利用外资1470万美元,其中世界粮食计划署投资970万美元,国际农发基金投资500万美元。项目计划包括建水库、修建道路、植树、技术培训和救助失学女童;宁夏固原地区扶贫及环境保护项目(1995~1999):投资金额2200万美元;青海海东地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998~2002),总投资金额1260万美元,主要内容是兴建农业基础设施,发展经济林果和畜牧生产及培训等。
  联合国环境计划署(UNEP) 合作部门包括内罗毕总部、曼谷亚太办、巴黎技术、产业与经济司、大阪环境技术研究中心、日内瓦化学品中心、瑞士经济与贸易处。环境署是中国政府在多边环境领域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长期以来,中国与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双方在荒漠化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臭氧层保护、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境教育和培训、长江中上游洪水防治等领域开展了合作,同时我国与环境署各分支机构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合作,参加了由环境署牵头组织的若干重要国际环境公约的谈判和履约工作。
  全球环境基金(GEF) 第二届成员国大会于2002年10月16日~18日在北京举行。本届大会是GEF成立以来规模最大、人员级别最高的一次大会。大会完成了GEF第三次增资,获得新增承诺资金22亿美元,同时呼吁各国向GEF提供额外资金。大会批准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土地退化作为GEF新的重点领域,同时批准GEF资助项目33个,增款总额约2.2亿美元,其中中国项目3个,增款金额约2900万美元,占本次批准增款总额的13.5%。同时本届大会通过了《北京宣言》,由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GEF和中国环境保护”研讨会是本届会议的重要组成部分。
  亚洲开发银行(ADB)西部沙漠化治理项目 亚洲开发银行官员在“二十一世纪论坛――绿色与环保2001年会议”专题讨论会上表示,亚行、全球环境基金及其国际和双边捐助者将在未来五年内向中国提供8亿多美元,帮助中国治理西部地区的土地退化。目前,亚行的援助重点已经开始从城市扩展,在未来五到十年内,亚行向中国提供的款项中,用于西部开发的部分将不少于60%。目前中国政府在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的工作进展顺利。1998年至去年上半年,累计植树造林86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万平方公里,治理荒漠化土地7500平方公里,治理退化、沙化、碱化草地26万公顷。
  
  区域合作
  
  中日韩三国合作 为落实1999年中日韩领导人第一次会晤上提出的关于加强环境合作与对话的倡议,中日韩三国于当年启动了环境部长会议机制,在三国间每年轮流举办,以解决共同面临的区域环境问题,促进本地区可持续发展,并于会后由部长联合签署《中日韩三国环境部长会议联合公报》。中国分别于2000年和2003年举办过第二次和第五次三国环境部长会议。会议作为东北亚地区主要的区域环境合作机制,在沙尘暴监测合作、东亚酸沉降监测网、三国环境教育网络与环境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保护、淡水资源保护、环保产业等多方面开展了合作与对话,并取得了切实效果。
  2003年12月13日~14日在北京成功举行了第五次三国环境部长会议。在本次会议上,三国环境部长主要回顾了有关环境合作项目的具体执行情况,分享了三国环境政策经验及对未来合作进行了展望,并就可持续发展问题、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土地荒漠化、沙尘暴、酸沉降以及环境与贸易等一系列全球和区域性的环境问题交换了看法,达成了有益的共识。
  目前,由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环境署、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亚太经社会、联合国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和中、日、韩、蒙参加的亚行“东亚地区沙尘暴防治技术援助项目”已经启动,项目旨在帮助制定本地区沙尘暴监测和预警区域合作框架和行动指南。此外,在中日韩三国“共同研究项目”下的沙尘暴研究项目已经启动,日本和韩国将通过官方援助以无偿援助和提供专家的形式,协助中国建立8个~10个沙尘暴监测站。
  东北亚合作 东北亚环境合作会议是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蒙古五国政府环保部门间的一个政策对话机制,始于1992年,每年召开一次会议。会议发起以来,五个国家就控制区域性沙尘暴、中俄蒙跨界自然保护区、酸雨问题、海洋保护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对话与政策交流,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促进了合作;会议已经成为五国政府环境保护部门之间的一个重要对话渠道。中国曾分别于1996年和2002年主办了第五次和第十一次东北亚环境合作会议。
  由中国、日本、韩国、蒙古、朝鲜五国有关部门参加的沙尘暴高级别会议也曾在京召开,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祝光耀发言时强调,沙尘暴已经成为影响东北亚地区的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只有加强区域间合作才能真正取得进展。
  东盟―中日韩(10+3)机制下的环境合作 为促进东盟与中日韩三国在环境领域的合作,在2002年11月召开的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晤上,东盟提出召开东盟―中日韩(10+3)环境部长会议,并得到了中日韩三国的响应。为此,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了第二届会议。
  此外,区域合作还包括中国―欧盟环境合作及“促进21世纪南南合作”项目。

相关热词搜索:荒漠化 跨国 防治 跨国行动:防治荒漠化 防治荒漠化 荒漠化防治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