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版之“忠孝难全”] 忠孝难全
发布时间:2020-03-12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传统中老人的赡养一直以来都是依靠子孙后代。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多数为独生子女的80后一代似乎越来越难承担这一责任。 择业难孝方贤
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可是在现代社会,很多人从小就离开家乡,去外地甚至漂洋过海到了国外读书、工作,一年到头也难得回来一次。年少的时候,家是游子的港湾,总觉得自己创出一番事业才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可随着岁月流逝,父母越来越需要照顾,这个时候如何在兼顾事业的同时,照顾好双亲就成了摆在面前的现实难题。
刚刚进入济南家省级媒体工作的张晓楠是家里的独生女,今年已经28岁。年近六旬的父母身体都不好,父母为供她读书,已经把家里的所有积蓄都拿了出来,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她的身上。小张也想尽快毕业回到家乡,回到父母的身边,尽女儿的孝道。但是面对进入事业单位的机会,她又非常为难,一时难以抉择。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像小张这样的“游子”远离家乡亲人,到外地学习、工作甚至安家。只是,面对在远方逐渐老去的父母,这些多为独生子女的年轻人该如何尽孝,成了一道必须迈过的坎儿。有调查显示:如今93%的人确认身边朋友同事中存在与父母“两地分居”的年轻人,其中70%的人表示这样的年轻人“很多”。
考虑到男友在济南工作,最后小张决定留在济南。她的母亲特意打电话来表示支持,并一再强调“好好在省城工作,我们不想耽误你的前程。”当时,泪流满面的小张告诉母亲:“我定会把你们接过来的!”
但小张坦言,承诺目前仅仅停留在美好的愿望阶段,她和男友还没有能力将双方父母都接到济南。她说:“因为没有自己的房子,即使租房,我们也租不起能容纳双方老人和我们一起生活的大房子,更别说还要负担4位老人在济南的各种开销了。”
如何抓住适合自身发展的择业机遇与为老人尽孝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生的碰撞,令许多像小张一样的年轻人进退两难。年轻人与父母“两地分居”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能力把父母接到自己所在城市”。
前不久,一道孝心计算题各大论坛广为流传“如果你和妈妈分隔两地,每年你能回去几次?一次几天?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2岁,就算妈妈超出13岁,活到85岁,算一算,这辈子你到底还能和妈妈相处多久?”每个人的计算答案各不相同,但我相信,有超过一半的人会算得泪眼婆娑。
“421”家庭之惑
最近,一则新闻刺激了公众的神经九成804无法养父母1对这个调查结果,虽然有专家存在质疑,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越来越多第一代独生子女结婚生子,其父母也日渐迈入老年人行列,“421”家庭时代降临,本已深感生存压力的80后无力照顾老人的矛盾越发突出。
按中国的传统,对老人的照料义务,更多是由家庭承担,但家庭的抚养能力却几乎达到极限,不得不借助于社会机构和服务,这越发加剧了社会养老服务的短缺。家庭形态的变化无疑是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推手。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实施至今已有30年,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家长已步入晚年,中国正全面迎来“421家庭”时代,一对夫妻赡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的家庭格局日益成为主流,家庭负担极为沉重。
同时,当前城市化大潮下,人口流动、家庭小型化也大大冲击了家庭旧有的代际抚育功能。民政部及中国老龄委数据显示,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的比例已达49.7%。而在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老人、孩子和中年以上的妇女在家的留守几乎成为常态。据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2008年在山西、陕西、甘肃农村的调查,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超过半得自己照顾自己,或由配偶照顾。空巢家庭的增加以及家庭人数的减少大大降低了其对老人的抚养能力。
从中国的国情看,传统的“孝文化”也是与传统农业社会相适应的,其最基本的一条就是“父母在,不远游”,子女要承欢膝下,以尽天伦。但是,现代社会以市场化方式配置劳动力资源,其先决条件就是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当2亿多劳动力大流动的格局形成后,青年人对于家庭,尤其是对家中的老人的生活照料也就鞭长莫及了。另方面,当“第二代”农民工逐渐成为流动大军的主力时,与父辈不同的经历和心态,可能使他们可能会更在乎自己的未来发展,他们想在城市工作、生活、恋爱、成家乃至扎根,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会使他们付出更大的代价,也因此对农村老家的经济支持可能不会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尽心尽力、全心全意。
孝道润物无声
有调查显示,现在中国青年的生活压力是上世纪50年代的25倍,在照顾老人方面最大的问题是没时间,精力不够,尽孝正在成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上海一家电视台曾在街头就尽孝道的问题随机采访了200名市民,统计结果如下:
20%的人年龄在18岁以下,由于没有经济来源,这些人孝顺父母的方式是给父母过生日,买一束花,小学生还会写一篇感恩父母的日记。
30%的人年龄在18-35岁之间,他们多处在创业当中,很多人成家立业,没有时间成了他们孝顺父母的最大困难,攒钱买房买车的压力,使他们很少陪在父母身边。
40%的人为35-55岁之间的中年人,上要孝顺父母,下管子女上学,自己也有份工作和事业,工作的压力和儿女精力上的牵扯,加之父母年龄的偏大与疾病的袭扰,使得他们孝顺父母最难。
10%的人是55岁以上的老年人,他们多数已经退休,目前赋闲在家。他们几乎全部认为自己儿女都很尽孝,能理解儿女由于空余时间紧和经济上压力,带来的诸如不能“常回家看看”等种种难处。
一句话,儿女很为难,老人很宽容。但如果把这个调查放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村进行,还能得出如是的结果吗?
亲情,特别是对于父母的亲情,是我们生活中最为重要,却也最容易忽略的内容。几乎所有的人,都对父母心存感恩,在内心珍视与父母的亲情。但又习惯了父母的照顾和宽容,总是疏于表达,把对父母的孝顺置于生活各种选择的最末选项。偶有自责,又侥幸地想来日方长,以后有钱了有闲了,再孝顺不迟。但不幸的结局往往是相同的:子欲孝而亲不在。
上海社科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苏云分析,现在独生子女不少是“421”的家庭结构,扶养老人的负担确实很重,这不仅体现在经济上,还体现在生活照料上。一旦老人面临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时,过去有兄弟姐妹可以轮流照顾,但如今只有一对夫妻,很难实现照顾。另外,老人还有心理情感方面的需求,子女对他们的心理慰藉作用不是其他人能替代的。因此,“如何在父母的实质性照料和心理慰藉方面尽到孝心,这可能是80后及其以后的人群感到更加力不从心的地方。”
从另个方面来说,如果说尽孝的过程中都能一帆风顺,我们也就没有了感天动地的孝、没有了润物无声的孝。恰恰是在一般人难以克服的困难面前,这些儿女们没有忘记父母的恩情,并从这些恩情中获得力量,想尽办法努力回报,才演绎成感人的故事流传至今。今天,天地更加广了,我们离父母更远了,想要忠孝两全似乎更难了,正因如此,当代人的孝道才更显珍贵。
编辑/杜启洪
相关热词搜索:忠孝 现代版 现代版之“忠孝难全” 自古忠孝难两全下一句 忠孝难两全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