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生命的艺术_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

发布时间:2020-03-12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青岛水族馆的院落里,有一栋简单朴实的德式小楼,这里是海产博物馆标本制作部的所在地。轻叩铁门,开门的正是标本制作部经理苏新刚。一副金属框眼镜,―脸的热情洋溢,苏老师看起来神清气爽,竟不似想象中学究般的严肃模样。走进铁门才发觉,里面的空间很宽敞,一位工作人员正在专注地给海鱼标本装嵌义眼。还来不及好奇,便转弯走进一间屋子,这儿就是苏老师的办公室。确切地说,这里不仅有科学的味道,更有艺术的气息。墙上贴着一张大大的关于海洋动物标本制作的数据图,除此之外,最吸引人的当属琳琅满目的标本:海龟、鹦鹉,还有喊不出名字的大尾巴鸟儿。窗外有风徐徐吹来,鸟儿的尾巴便随风轻轻瑶摆,一时间竟让人看得失了神……
  初衷,在于挽留
  人们常说:鲜活的生命才美丽。因此,很多人觉得把动物制成标本是一件残忍的事,“将动物杀死,还要留下其完整的皮囊供观众欣赏,这是对生命的践踏”。如果为了一己私欲而滥杀生命,的确值得声讨,但这其实并不是制作动物标本的初衷。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产生了动物录制现象,那时的用途在于制造兽骨武器和饰物或者悬挂头骨等作为部落的象征。传统的录制技术则始于英国,是伴随动物学诞生的具有多学科知识的一项专门技术,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中国的传统动物录制技术在欧洲录制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北方以刘家为代表,1908年始于北京;南方则以唐家为代表,1896年始于福建,由此形成了“南唐北刘”两大派系,其技术风格至今对中国的录制技术影响深远。随着新材料和新工艺的不断出现,标本制作技术有了很大的革新,如何在继承传统技术的精华同时借鉴新的方法以提高水平,是中国标本制作人员长期以来的努力方向。
  一件栩栩如生的动物标本,可以给观察者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动物标本的制作是对死亡动物的充分利用,标本原材料很多是动物园、水族馆里等自然死亡的动物。将它们做成标本,有利于保藏生物资源和生物信息,为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还能帮助人们进行科研,了解多彩多样的生物世界以及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近些年,生物链不断地变化,很多动物都消失了,大量的物种也出现了灭绝的危机,所以标本也是惟一可以让人们看到它们真面目的方式。标本的初衷不在于杀戮,而在于挽留。
  精益求精才是王道
  制作标本需要具备很多技术,苏新刚老师从事这行已经近30年,他说:“做标本与画画、雕塑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它要求必须懂得一些解剖知识,多看医书,把握骨口和肌肉的走向”。脊椎动物的标本制作过程各不相同,但是大体需要经过剥皮、防腐、假体制作、填充、缝合、整形与修饰几个步骤。看起来似流水线般的程序其实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因为每一个步骤针对不同的动物、不同的问题都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和需要注意的事项。例如,对于企鹅的标本制作来说,最难处理的是皮张的脱脂。企鹅的油脂很厚,制作时油脂流到皮毛上,毛会打绺,直接影响外表的美观,且企鹅背部的毛是乌黑的,不能出现黑白相间的情况,因此风干过程中,需要一片片地把白毛盖住。
  标本制作贵在标本的逼真,而要达到这一要求,首先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对动物各部分尺度的测量是制作标本的重要参考依据,它可使标本符合动物生活时的结构、形态,避免失真。如果制作者不进行测量记录,不仔细观察,不按照正常的尺度和比例制作,那么作品将非常失败。
  “标本需要修饰和美化,但要有科学依据。我们一般不会夸张,基本按照1:1的比例进行制作,这跟雕塑不一样。例如,鲸鱼的尾鳍是水平的,鲨鱼的尾鳍是垂直的,制作的时候不能因为追求抽象的艺术美而让标本的体态走形”,苏老师说。
  是技术,更是艺术
  标本制作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很多人因为工作艰辛且收入不高而半途改行,苏新刚老师自1984年开始从事这项工作,却一直坚持到现在。他打趣说:“没有对这份工作的热爱是坚持不下来的,三百六十行,就是没有我们这一行。”苏老师的办公室里有大大小小的标本,其中,站在树枝上的两只鹦哥活灵活现、楚楚动人。与鱼类不同,鸟类的姿态与表情非常丰富,刚刚起飞的架势、喝水饮食的姿态、走路的模样……总有最漂亮的时刻,制作者必须经常观察它们的姿态,琢磨它们的性情。一谈起关于标本的话题,苏老师滔滔不绝,他沉浸在工作给他带来的快乐中,讲到兴头上,甚至还会模仿老鹰的神态和动作。苏老师说:“每次做完鸟类标本,我都很有成就感。它们栩栩如生,非常讨喜,很有艺术观赏性。放在屋子里一摆,心情都会好起来。”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动物与人一样,其情绪的变化和表达都会不经意地透过眼神表露无遗,因此,一副水灵逼真的义眼将成为动物标本(尤其是兽类动物)的画龙点睛之笔。苏老师在南非考察学习时买回一对鹿的义眼,其角膜、虹膜与瞳孔区别分明,义眼仿造鹿眼的特征使用电脑喷绘而制,惟妙惟肖。苏老师介绍说,南非与欧洲的标本制作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义眼配置几乎是一种动物一种义眼,都是高度模仿动物原来的眼睛制作而成的,甚至连眼白的血丝都做出来了,既漂亮又生动,而国内目前还达不到这种水平。
  中国人大多讲究入土为安的道理,很多人害怕动物标本或者觉得其价格太贵;中国人还讲究属相,比如属鸡的人家里就绝对不摆放鹰。与之相反,国外的标本已经踏入了艺术品行列,很多豪宅别墅都有这种动物标本,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增加空间的动感和视觉的美感,不仅使居室环境贴近自然,还体现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民间一般没有狩猎习惯,因此大家对标本的认知程度都比较低。苏老师曾亲身经历过这么一件事儿:有一年,福建的福鼎县海边搁浅了8条抹香鲸,每条有12米多长,真是蔚为大观。当地的老百姓认为这事儿不普通,便想把抹香鲸供奉起来,但由于其体态庞大,诸多不便,便将抹香鲸的牙齿凿下,放在家里供奉膜拜。苏老师一行接到电话赶去福鼎县帮忙处理抹香鲸尸体,到了之后却发现牙齿都没了,只好和当地相关人员挨家挨户地说明原委,希望能把牙齿归还。当地很多人坚持不肯,最终好容易买回了一套完整的牙齿。“对于标本而言,这―套完整的抹香鲸牙齿非常珍贵,在全国几乎都没有多少。”苏老师感叹。
  “标本”一词的英文源于古希腊语,意为“运动的皮张”,这样的解释寓意颇深。不以敛财为目的,不以杀戮为手段,仅为热爱大自然、仅为尊重每一个有生命的个体,这才是标本之所以为美、之所以为艺术的根本原因所在。毕竟,热爱自然本身就是热爱人类,真正的标本制作与美、善有关。

相关热词搜索:复活 生命 艺术 “复活”生命的艺术 生命在我复活也在我 生命的复活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