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青岛的滋味_徐州彭城小滋味

发布时间:2020-03-12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传统而单一的观光,很难留住人,更难留住人的心。   越来越多的人,带着一种体验城市文化、融入城市生活的心态进行度假旅游,因此,对于他们而言,赏青岛的山海风光、游大众旅游景点、逛商场泡酒吧,是完全不能“解渴”的。城市的人文历史、当地的市井民俗,才能勾起他们“想要住下来,慢慢体会”的欲望。
  城市的历史人文风韵,有些挂在了城市的“门面”上,比如,老城区里的老旧建筑,博物馆、艺术馆里的珍藏,老照片和老明信片里;有些,则在岁月的消磨中隐匿得无影无形,留下的只是一片熟悉的气息,一处处只能感知的城市风景。
  梳理那些老青岛滋味,便成了青岛旅游的新招牌。
  
  劈柴院里的百年青岛
  
  劈柴院是民间的俗称,它的官方路名“江宁路”一直不为人所熟知。德国占领青岛后,在1902年修建了这条“人”字形的路:东端连着中山路,北边连北京路,西边通河北路。上个世纪20年代中期,江宁路成了步行街,劈柴院也从其中一个院子的名字变成整条街的名字。解放前的中山路,周边住着大大小小的资本家、商号职员及公干人士。劈柴院的小吃店及小戏院都是他们光顾的好去处。元惠堂、增盛楼、天兴楼等一间间秉承传统鲁菜风味的饭馆酒楼都曾林立在此,一些书场和游乐场则分布其间,其中以江宁路10号最为闻名。江宁路10号好似娱乐大院,是露天演出的地方:“撂地”的艺人摆上几条或十几条长凳,演完一段就收钱――站着看的可以走人,坐着看的则一定要交钱。周围还有永安、共乐等几家茶社。相声演员马三立、评书演员葛兆洪、山东快书演员高元钧、曲艺世家刘泰清等都曾在这里练过摊儿。还有些测字、算卦的散落在江宁路上,一派火爆景象。新中国成立后,劈柴院中的艺人和摊贩相继离去,这里逐渐成了居民区。不过,直到上个世纪的90年代以前,这里依然还是青岛小吃云集之地,其中尤以豆腐脑、张家坛子肉和李家馄饨最为有名……2008年岁末重新复业的劈柴院,成为中山路最热火朝天的地标――这里的小吃、美食从街头排到巷尾,这里的民俗演出更是好戏连台、昼夜不断。江宁会馆里京剧、戏曲、相声、评书轮番上演,台下的掌声、叫好声响成一片,嗑不完的瓜子、续不完的清茶,就这样打发着一个闲散的下午……这里,便是体会百年青岛市井娱乐,感受老青岛人悠闲生活的方寸之地。
  
  民俗馆里的百态人生
  
  方言最有地域代表性,也是体会当地民风民情的一种途径。在这座日新月异的现代国际化大都市,原汁原味的青岛方言被普通话冲得越来越淡,就连青岛人自己也只能在只字片语间夹杂几个“蛤蜊味”的词儿,要想耳听正宗的青岛方言,想来,也只有从民俗馆“穿越”到过去了。
  青岛民俗馆里,有320个彩陶人物组成了80多个场景,打造成一幅上个世纪20年代青岛版的立体“清明上河图”,由于设计者独具匠心,在旁边设置了红外线感应系统。当观众将控制系统通过红外射线对准某个陶人时,就能通过视频将庙会中的人物拉近并能听到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方言对白,真切地感受到青岛原汁原味的赶庙会的乐趣,还有那正宗的“青岛味”方言。“庙会”的隔壁就是地方戏曲展示区,在这里可以自由选听茂腔、柳腔、胶东大鼓、东鲁琴书、胶州八角鼓、胶州大鼓、渔鼓等地方戏曲的折子戏。
  青岛民俗馆还再现了清末民初时大户人家拜年、新婚的场景,这里面还有老青岛的生活往事:拉动风箱,灶膛内的炉火更旺;杂货铺的柜台上摆放的是老青岛人儿时记忆里的桔子瓣状的水果糖、高粱饴和江米条等;拐角处的大茶炉,是人们住进楼房前的岁月记忆,老邮局、西餐厅、服装店、理发店、瑞蚨祥、义德货栈、照相馆、大戏院……原本藏在记忆深处的片段因这些逼真的场景而变得清晰可见、触手可及。这里,是青岛人回忆往事的地方,当然,也是亲身感受青岛人生百态的“课堂”。
  
  黄岛路上的人间烟火
  
  青岛因曾经的殖民历史,而多了些海派的洋气范儿,这一点体现在城市的格调和青岛人的身上,当然,这还是一座老百姓的城市,自然少不了很市井的一面。由于洋气和市井的反差巨大,更令人饶有兴趣。
  黄岛路,就是一路的市井一路的风情,来过的人都深深喜欢上她那平易近人、处变不惊的生活气息。
  黄岛路实际上应该算是三条路:从四方路至芝罘路一段,是缓坡马路,从芝罘路到安徽路一段是石阶路,不能行车,从安徽路至平原路一段虽是柏油马路,但坡度太陡,也难以行车。黄岛路上的那段石板路,如果把它归类为一条正式石阶路的话,它那长长的、泛着光的宽6.8米的长条石头路,可以称得上是青岛市最宽的石阶路――百年的风雨,已经磨去了它的棱角,这段百米长的石板路像是被时光打磨过一样。顺着石板路一路而下,街道犹如一条蜿蜒的长龙,小摊主们贩卖着新鲜的蔬菜、水果、禽肉、海鲜,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熙熙攘攘的场面从早一直到晚,这里一年四季都是热闹非凡的市井之地,犹如缩小版的“清明上河图”,成为人间烟火黄岛路最好的证明。
  
  红锦坊里的青岛老工业
  
  在原青岛国棉一厂旧址上升级改造的红锦坊艺术工坊,对这座近百年历史老厂的部分厂房、老办公楼、食堂、礼堂等进行保护和再利用,将成为游客们品味老青岛滋味的一个新亮点。
  红锦坊艺术工坊通过对旧厂房合理改造、引入文化、旅游元素等措施,赋予旧厂房新的生命力,将该区域打造成集休闲娱乐、特色餐饮、文化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商街,并将成为青岛纺织文化历史展现的景区、艺术家交流的集散地,四方区工业旅游的重要景点。红锦坊艺术工坊凸显了文化、旅游的特色,在修缮原有历史、人文风貌的同时,形成多功能、多层次的集旅游、文博、商业、休闲为一体的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品味老青岛,游客们还有机会在青岛体会“老北方”――四方区还在建的“城市记忆?老街巷”也将是值得一去的地方。它利用北方地区古建筑构件,整体搬迁被村民要拆掉的明清时期老房子,经过现场测量、编号后运回老村巷中整体复原,修旧如旧,原汁原味打造主题民俗文化街。同时,这里将中医堂、书坊、老戏台、传统小作坊、台湾民俗风味小吃街、民俗文化展、民间工艺、民俗婚庆礼仪等诸多传统文化生活元素纳入其中。
  老青岛的滋味,藏在青岛历史的字里行间,是城市的风景,更是城市的风情。

相关热词搜索:青岛 滋味 老青岛的滋味 东营青岛路老滋味 回味老青岛的味道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