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海:做一棵向上冲的玉米】玉米之父李登海
发布时间:2020-03-11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李登海说:“回顾我这辈子,其实只做了一件事:进行玉米高产攻关的研究,发现了平展型杂交玉米的高产能力极限,确定了中国选育玉米高产品种的新方向,率先选育出了一系列紧凑型玉米高产新品种。”
从选择这一行的那天起,李登海不间断地“拱”了39年玉米地。他不停息地努力向前冲,向上冲,冲出了7个中国夏玉米高产纪录、2个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39年,李登海心里一直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为国育种,冲向世界”!
李登海今年61岁,和新中国同龄。他说:“回顾我这辈子,其实只做了一件事进行玉米高产攻关的研究,发现了平展型杂交玉米的高产能力极限,确定了中国选育玉米高产品种的新方向,率先选育出了一系列紧凑型玉米高产新品种。”
“做一棵向上冲的玉米”,是对李登海一生追求的真实写照。用“向上冲”这个词,是因为相对于平展型玉米而言,紧凑型玉米叶片是向上冲的,这是对紧凑型高产玉米最直观的描述。从选择这一行的那天起,李登海不间断地“拱”了39年玉米地。他不停息地努力向前冲,向上冲,冲出了7个中国夏玉米高产纪录、2个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39年,李登海心里一直有个信念,那就是“为国育种,冲向世界” 直向上冲
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就要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道路,敢于攀登前人没攀登的高峰。
中国有句老话民以食为天。对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经历过饥荒年代的李登海来说,更能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意。1966年,李登海初中毕业回乡务农,后来担任了农科队长,就想利用科学种田,多打粮食,吃饱饭,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1972年, 则消息改变了他生的命运。那一年,李登海从中国农业专家的出国考察报告中看到:美国的春玉米最高亩产达到了1250公斤,创造这个纪录的是美国的农民华莱士。这一消息,对他触动非常大。因为当时中国玉米亩产只有两百公斤,美国的最高产量却是我们的8-10倍!他不断地问自己,“美国人行,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行?”李登海坚信美国农民能做到的,中国农民也同样能做到他就给自己定下了一生的目标:开创中国的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祖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贡献力量。
当时在国内,具体怎么做,仅有少量的资料和经验可以参考,开创玉米高产道路,只能靠自己探索!
“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是在党的教育培养下的一代知识青年发自内心的时代强音。在有机肥料不足和化肥奇缺的情况下,李登海带领农科队员到学校挖厕所,到木匠铺去拆破屋,到敬老院去打火炕,跟着牛、马、驴的屁股后面拾粪,不怕脏不怕臭,想方设法多积一些农家肥。
在莱州当地,每年只能种一季夏玉米。对李登海来说,这是一年科研攻关的最关键时期。然而,老天爷却常常和他们作对记得有一年正值玉米灌浆期,却赶上了突来的狂风、暴雨和冰雹,把他们年的奋斗和希望在顷刻间毁于一旦。当时李登海看到一地平铺倒折的玉米,眼泪哗哗地流下来,那种“肝裂心碎”般的疼痛,让他一生都难以忘怀。这样毁灭性的打击, 39年间就有七八次,每次,对李登海的身心都是一种严酷的摧残但是,他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开创玉米高产道路的决心却始终没有中断过,高产攻关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
1979年,李登海选育的第一个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掖单2号,亩产突破700公斤大关,达到776.9公斤,1989年,掖单13号创造了1096.29公斤的高产纪录,2005年,他们育成的紧凑型超级玉米新品种,创造了亩产1402.8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将世界夏玉米纪录提高了306公斤,产量达到当年全国平均单产的4.1倍。
39年,李登海先后7次创造了中国夏玉米高产纪录,同时创造和保持了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掖单、登海系列玉米种的成功,对中国玉米的最大贡献,就是平息了国内长久以来对平展型和紧凑型两种玉米的争论。专家们一致认为李登海的紧凑型杂交玉米,找到了中国选育玉米高产品种的新方向,开辟了中国玉米高产新道路!
做一个农民科学家,就要脚踏实地、能吃苦,用更多的科研成果报效国家,造福农民。
“中国的农民最勤劳,最能吃苦,也最需要高产的种子。作为 名农民育种家,要比农民还要更能吃苦,始终牢记肩负的责任和神圣使命,在更短的时间里为国家、为农民育种更多更好的种子。”李登海说。
培育一个玉米新品种,至少需要七八年的时间。人生能有几个七八年啊为了加快育种速度,1978年10月,李登海带队到海南进行加代育种。海南育种初期,在三亚市荔枝沟落笔洞他们自己砍柴做饭,吃的是从家乡带的干萝卜丝,住的是黎族的茅草房,睡的是铺着稻草的木棍床,点的是煤油灯。在太阳炙烤着的玉米地里,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平均每天要在地里至少站立劳动8个小时以上。临近玉米收获的时候,要吃住在田间地头,常常是和蚊虫、毒蛇相伴。
在育种试验田里,李登海和他的同事每年要在海南和山东为玉米套袋20多万个,还要逐个观察、记录、选择、分析,全凭人力手工操作。玉米授粉、收获最紧张的时候,一天只吃早晨一顿饭,在玉米地里一待就是一天,直到晚上十点多才能回家。别人都说他们是“一顿吃饱,三顿不饿”。
朋友们常常问李登海:“你这样拼命为什么?”他说:“人活着就不能浪费自己!”李登海对这句话最赞成。从事玉米育种39年,他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玉米,玉米就是他的“命”,比什么宝贝都要紧。
最早从事玉米育种时,李登海曾经领着8个人头牛,在亩二分实验田里拼命。最初到海南省育种,他带去的是5个光棍汉。那时的育种条件很艰苦,“三个蚊子一盘菜,三个老鼠一麻袋”,一点儿都不夸张。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李登海就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连续30个春节都在海南育种基地度过。从家乡到异乡,从少年到白头,吃尽了苦,流尽了汗,遭够了罪,但也收获了希望,他们把在中国北方一年一代的育种效率提高到一年三到四代。
39年,李登海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不止,国家利益至上”,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把1年当3年用,进行了98代选育,培育出100多个紧凑型玉米杂交种,50个通过审定,获得7项发明专利和38项植物新品种权。
1985年,李登海自筹资金2万元,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民办农业试验站,历史性地站在了市场前沿,成为创新、创业和竞争的主体,迈出了种业产业化的第一步。1990年,农业部决定“八五”期间在全国推广紧凑型玉米1亿亩,增产200亿斤粮食。李登海和他的同事到海南进行了大面积紧凑型杂交玉米亲本的繁育,支援了全国各地紧凑型玉米的制种推广。1998年,成立了登海种业集团公司,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 为培育适合不同区域的新品种,他们在全国不同玉米生态区设立了32个试验站。选育的品种,种植面积最大年份占全国的43.5%,全国累计有超过10亿多亩的土地上种过掖单、登海系列的种子,最多的时候,中国大地上每三棵玉米里,就有棵是他们的品种。现在中国推广的玉米杂交种中,30%以上和李登海选育的自交系亲本有血缘关系。这几年,公司每年用于科研的投入达1500多万元,每年有四五个玉米新品种通过审定。
正是看到了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1996年,美国先锋公司在选择中国合作伙伴时,把登海种业排在第位。先锋公司在世界上任何个地区的合作原则是独资或者控股,他们提出要控股51%以上,但是被李登海断然拒绝了。因为,种子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他绝不能拿国家的利益来换取企业的利益最终先锋公司做出让步,于2002年11月,与他们合作成立了山东登海先锋种业有限公司,中方占股份51%。当年李登海出访美国,先锋公司升起了五星红旗。那刻,他感到非常自豪。这是美国人对他的认可,更是对中国的尊重!
一个农民科学家最崇尚的应该是科学道德,要保持农民本色,做个简单的人,不能把名利看得太重。
几十年司,李登海先后选育出具有高配合力的30多个紧凑型玉米骨干自交系,都是无偿地提供给了全国的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单位,推动了全国紧凑型玉米育种科研的发展。他们培育出的478自交系,是中国应用面积最大的玉米自交系,到2005年底,全国科研院所由478自交系组配的杂交种有41个通过了国家或省级审定,生产上广泛使用的478衍生系有61个,用这些衍生系组配的杂交种有71个已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
熟悉李登海的人都知道,他所掌握的玉米育种材料,随便拿出一个,可能就会使他成为亿元富翁。但李登海却说“我是一个农民育种家。我一生搞玉米育种,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农民多打粮食、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能把科研成果奉献给国家,把最好的种子交到农民手里,这是我最大的幸福。”
李登海始终这样感觉,科学家和普通人一样,“人无非一日三顿饭,夜宿张床”。他这个人最喜欢农家饭,玉米粥加青菜,吃了很舒服。
2006年,李登海荣获山东科技最高奖。领奖前,他穿的还是身工作服、双黄胶鞋。眼见时间来不及了,还是当地科技局的人跑到商店里给他买了一套西服、 双皮鞋。一直到现在,他穿过的最贵的一套西服,还是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时,到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时买的。这套西服超过了千块钱,到现在也穿了5年了。
2005年4月18日,登海种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在不少人的眼里,他是位企业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有的媒体报道李登海是“科学家首富”。但他从来对钱的数字没有什么感觉,自己的钱都把它当成育种科研经费。
李登海这一生,因为专注于育种科研,别的什么事情全不放在心上,就连自己的许多科技成果,也常常忘了及时申报。但几十年来,他荣获了很多荣誉。2009年,李登海又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去年“十”,又应邀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这些荣誉,时时警醒着我:个农民科学家,要把自己看得小一些,简单些,要把科研报国放在最高、最重的位置上。这些荣誉,也更加激励着我坚定自己的理念信念。”李登海说。
目前,李登海正在主持“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超级玉米新品种的选育与产业化开发”重点项目。超级玉米,要求要比目前推广种植的高产玉米品种,在高产能力、稳产能力、抗倒伏能力、抗病能力方面有新的创新和提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李登海表示,他要把60岁作为人生的新起点。他的前半生,所培育的高产玉米品种已累计为国家增收1000多亿元。下半生,他还要争取超级玉米再为国家增产1000亿公斤
李登海说,“我愿意永远做棵向上冲的玉米,活一天,就要为国家奉献一天!”
相关热词搜索:一棵 玉米 上冲 李登海:做一棵向上冲的玉米 李登海与玉米的故事 玉米专家李登海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