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水零排放 控制与吸纳:“零排放”的净土
发布时间:2020-03-11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长山列岛有着美轮美奂的天然风光,岛屿海岸、海岛生物、天景气象、山林崖花等自然天成、独具特色。长岛独特的海岛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物种资源,是环渤海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海洋生态通道,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因为长岛群岛是孤立岛链,生态环境极为敏感。所以,长岛的生态安全不仅关系到海岛自身,对黄渤海广大海域的生态安全也意义非常。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维护这一方净土,保持一个生态自然的美丽海岛?长岛人提出了环境、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生态建设的路子,一方面大力控制污染、减少排放,一方面积极营造环境、吸纳废物,全力打造零污染排放区和中国最美海岛。
合理规划生态渔业
海是长岛的生命之源,海洋渔业在全县经济的比重达到了70%以上。借助海水养殖与开发,长岛于1992年在山东省率先成为第一个小康县。但大规模高强度海水养殖开发与海洋资源利用与保护的脱节,让海洋自然生态不堪重负,海水养殖环境恶化。1997年起,长岛曾占全国扇贝产量70%的栉孔扇贝大面积死亡,养殖户损失惨重,众多渔民不得不转产或转行。
沉痛的教训让长岛人最终选择了“生态渔业”。长岛提出了建立多元化海洋生态渔业经济的要求,以海洋生物学为指导,合理配置及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先后完成了庙岛群岛及其邻近海域大比例尺功能区划、海水健康养殖模式研究与示范、区域养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开发、人工渔礁建设技术开发示范等30余项重点课题,同时根据不同的海域水层条件和水下底质状况,从建立生态养殖模式入手,加快调整海水养殖结构。结合海洋自然生物和养殖品种的不同习性,规划建立了“贝藻兼养示范区”、“虾夷扇贝增殖区”、“皱纹盘鲍增殖区”、“刺参增殖区”,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利用南部岛屿和北部岛屿海域水下自然生态优势,全面调整组合养殖海域的生物种群结构。经过几年的调整,过去“单打一”的养殖局势已逐步被扭转,形成了以虾夷扇贝、刺参、鲍鱼、海胆、海带、鱼类、海湾扇贝和栉孔扇贝等八大重点品种为主的多品种养殖框架,列岛基本形成了海水生态养殖生产新格局。
在此基础上,长岛确定了渔业发展目标,依托本地区岛礁棋布、水质肥沃、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海珍品品质纯正的优势,发展现代精品海洋渔业。近期目标是减少渔业生产污染,建立海洋生态保障体系,全面实施海域立体化养殖,推进海珍品繁育与原种保护基地建设,完成集体经营向企业化经营的转变。远期目标是建立具有自我维持能力的渔业生态系统,形成科研、育苗、养殖、深加工、捕捞、休闲渔业完备的渔业产业链;建成完善的渔业科技创新体系,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海珍品原种保护基地和全国重要的海珍品良种繁育与生产基地。
恢复保护原生态环境
长岛拥有146公里海岸线,独具山海之魅力。长岛居民以耕海牧渔为主,岛上没有大规模的工业活动,海水水质和大气质量均为国家一类标准。以往大规模的海水养殖给长岛的海岸线留下了上千户育保苗场,带来了滩涂破坏、有碍观瞻、排放超标等诸多问题。为此,长岛开展了大规模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拆除南北长山环岛34公里海岸沿线破旧建筑和育保苗场,恢复岸线原始面貌,打造一条岬湾相连、岩礁林立、卵石护滩、海藻繁衍、鸥鸟竞翔的海岸风景线。同时,加大污染减排力度,建设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实现化学需氧量零排放;建设烟气脱硫设施,实现二氧化硫零排放,从而把长岛打造成为零污染排放区。
“搞好环境保护,打造零污染排放区”。在进行环境整治的基础上,长岛进一步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目标。中共长岛县委、县政府首先从宏观管理上入手,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将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建立完善了以县、乡、村三位一体专业队伍为骨干、社会参与为动力的管理体系,规划出海珍品资源保护区、鱼类资源捕捞区、增殖区、旅游区、中草药保护区、鸟类保护区及森林公园等多功能区。《长岛县保护海洋环境防止海洋污染条例》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使海岛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有章可循。
在开发海岛新兴生态化工业中,长岛坚持耗水高、耗能大、有污染“三不上”原则,鼓励发展无污染工业项目,转停了排污对海水养殖造成危害的拆船厂和染化厂,并对全县沿岸80余家企业进行了排污总量控制和转化处理,周围海域一直保持国家一类海水标准,各功能区海域水达标率100%。
打造绿色“负碳”经济
长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的资源丰富。长岛全年日照时数在2500小时以上,日照百分率在60%以上,是太阳能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长岛依托这一优势,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推广普及太阳能海珍品育保苗技术,对全县育保苗场进行升级改造,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同时,搞好雨水集蓄利用。把雨水收集和利用作为缓解海岛淡水资源匮乏的重要途径,山上环山渠拦水。空中屋檐接水,道路表面集水,家庭节约用水,全县建筑物屋搪接水设施建设率达90%,雨水涵养利用率80%以上。
为了改善海岛植被环境,长岛大力实施陆上造林工程。如今长岛的森林覆盖率达到58%,是全国人工造林覆盖率最高的县,人均占有林地绿地700多平方米,146公里海岸线形成了多林种、多层次、多功能的森林防护体系,借林招引的鸟类由不到200种几十万只增加到300多种数百万只。
长岛不仅向陆上环保要家园,同时也向海下生态要乐土。实施海下大造林工程。在近海海域投石、沉船改造海底底质,人工栽培海带、裙带菜等大型藻类,增殖藻类70亿株,营造百万亩海底森林,既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氮磷等有机物,又为各类海珍品提供充足饵料,也能抵抗风浪、形成平静的水域环境,在此生息的230多种鱼贝类有了“安乐窝”和“避难所”。
长岛不遗余力的生态环保建设如今成果斐然。“零污染排放区”解决了经济与社会亟待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瓶颈”问题,产生了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诸方面的新型效益,保障了整个海岛的可持续开发建设。经过准确计算统计,全县燃煤、燃油,甚至加上居民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年总排放量为17.2万吨,而长岛的陆地森林吸收、养殖的藻类、贝类移除的二氧化碳量为52.34万吨,也就是说,长岛县每年除了能够将自身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和移除,还能够消耗大气及海洋中的二氧化碳35万多吨。
长岛的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负碳时代”。
“中国最美的地方”评审团的十几位院士和近百名专家评价说长岛能以“唯美”的北方海岛特色脱颖而出,缘于维持了水陆自然风貌的原始本色,达到了较高的环境保护标准,并在生态资源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方面,为全国特别是沿海地区及16个海岛县市积累了可行性经验。
相关热词搜索:吸纳 净土 排放 控制与吸纳:“零排放”的净土 控制与吸纳零排放的净土 控制与吸纳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