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世界文化交流的使者 艾凯:中美文化交流的使者
发布时间:2020-03-10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对中国文化的执着研究 早在上世纪60年代,艾凯就开始从事中国历史的研究。最初,他在芝加哥大学学习,后来就进入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攻读研究生,那里是美国乃至世界研究中国问题的中心之一。艾凯回忆说,那时中国学还是一个冷门,而且我们最初学习时,主要研究的是中国古代的经典,满口都是之乎者也,以至于用中文做一个普通的交流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但是,这段学习,也让艾凯打下了良好的中文功底。
让艾凯在研究领域一举成名的是他的专著《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而在上世纪70年代完成这本书时,由于中美两国的隔绝,他还不知道梁漱溟先生依然健在。直到1980年,他才在北京见到了梁漱溟本人,与之长谈,并据此重新补充了该书的内容。这件事情成为中美文化交流史上的趣闻。
由于倾心研究中国文化,艾凯对中国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认为全世界的文化,只有中国的文化不是建立在超自然力量的宗教的基础上的。它将来可能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这是它独一无二的地方。基于对中国古代辉煌历史的了解,艾凯坚持认为目前中国的发展,与其称之为崛起,不如称之为复兴,是对古代辉煌的一种复兴。
见证中美关系的发展
在研究中国历史的同时,艾凯又努力学习中文。据梁漱溟先生之子梁培宽评价:“无论是文笔或口语,水平均甚高”。深厚的中文造诣,不仅为艾凯的中国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且也为他提供了一个见证中美关系发展的机会。
1972年,中美建交之际,美国国务院急需精通中文的翻译,他们看中了艾凯。由此,艾凯作为美国国务院聘请的翻译,参与了中美建交之初最早访美的几个代表团的接待工作。对此,艾凯幽默地说,其实我也沾了中国代表团的光,作为一个普通美国人,陪着中国代表团,见到了那么多美国的各界名人。
此后,艾凯多次受美国国务院之邀,参与中美两国政府间的交涉。
近几年,随着中美之间交流的日益密切,美国又兴起了“中国热”,对此艾凯颇有感触,说“真是热得不得了”。他介绍说,原来美国西海岸因为华人较多,所以很多学校都开设中文课程,但在美国的中西部,开设中文课程的学校却寥寥无几。但现在不一样了,他所在的芝加哥市市长曾开玩笑地说,将来世界上将只有两种语言:英文和中文。在美国,中文、中医、武术等等这些富有中国特色的东西,都引起了普通美国人的兴趣。
针对中美交流的日益密切,艾凯认为,两国之间的交往一般分为两个层次,政府与政府之间,人民与人民之间。政府之间的交往,大多比较单调和生硬,而民间的交往则往往比较丰富多样。艾凯认为中美关系的继续发展,民间交流将会发挥巨大作用。
中国形象在美国
中国在美国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这是艾凯在这次来山东的讲座中重点讨论的一个问题。在艾凯看来,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就中国形象这一概念来说,他认为至少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中国政府的形象、中国文化的形象、中国人民的形象以及海外华人的形象。而且对中国的认识和态度,在美国方面,不同时期、不同群体,他们都有各自的中国形象。
比如17―18世纪时,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都认为中国是一个很富有的国家,而到了19世纪时,中国在美国的形象却突然发生了逆转,其实主要原因不在于中国,而在于此时欧美生产力的发展,在经济、科技等方面迅速崛起。而如今的美国社会,中产阶层、知识分子、工会、女权主义者以及少数民族团体等等,他们眼中的中国形象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却是一致的,就是中国在他们各自的生活、工作中,较之以往,占有越来越显著的地位。这和中国的飞速发展是分不开的。
就是艾凯本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他举例说:我1973年第一次来中国,到了上海,在我看来,那时的上海与现在却大大不一样了。
山东是一个出圣人的地方
艾凯1986年第一次到山东,当时是赴邹平县考察。据他回忆,那时的邹平就一条像样点的街道。而20年后再去,因为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已经无法再根据20年前最初的印象来辨认这座城市了。
因为研究中国历史,艾凯对历史悠久的山东印象深刻。一谈及山东,他脱口而出就是:山东是一个出圣人的地方。他认为山东的对外宣传应该更加强调自己的特色,而悠久的历史以及山东在中华文化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就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
另外,他还觉得山东目前在美国的宣传还不够。他举了一个例子:一般的美国人都知道青岛啤酒是中国产的,但很少有人知道青岛啤酒产自山东。
艾凯最后说,他从1973年第一次来中国,到现在已经记不清来了多少次了。但每一次来华,都会发现新的变化,有新的收获。他表示,他非常愿意做一名中美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促进中美两国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相关热词搜索:中美 文化交流 使者 艾凯:中美文化交流的使者 文化交流的使者 东西文化交流的使者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