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民网络社交行为调查_网民上网行为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10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要]以大规模网络调查数据为基础,对目前我国网民网络社交的方式、范围和深度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调查发现。即时聊天工具是目前我国网民使用最多的网络社交手段,而社交网站在年轻人群中发展迅猛;我国网民中的重度网络社交使用人群和浅层网络社交使用人群分层明显,网民网络社交的范围与其现实世界中的社交网络重合度较高;网民的网络社交深度总体上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
  [关键词)网络社交 社交网络 网络应用行为
  [分类号]C915
  
  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是“人们以相互的或交换的方式对别人采取行动,或者对别人的行动做出回应”的过程。社会交往是社会互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空间内进行沟通、发生互动的过程。人类传播史上每一次重要的媒介形态革命,都伴随着社会交往方式的相应变化,而自互联网诞生以来,网络社交就一直是学术界关心的主要课题之一。为揭示我国网民网络社交的现状、探究我国网民网络社交行为的特征,本文特别选取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互联网社会影响”课题中问卷调查的部分数据,对我国网民的网络社交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
  
  1 网络社交方式
  
  网络社交作为一种社会交往形式,具有明显的工具性特征,即交往双方并非直接面对面进行交流,而是借助特定的信息工具实现沟通。针对目前我国网民的网络使用情况,主要的网络社交工具可分为即时交往工具与非即时交往工具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即时聊天工具、即时在线网络游戏等,后者则包括网络论坛/BBS、博客、新闻留言、互动问答平台等。
  问卷中以五级量表形式询问了被调查者对各种网络社交工具的使用频度,其中选项1至5分别代表“从不”、“偶尔”、“有时”、“经常”和“总是”这五种不同的使用频率。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我国网民目前使用最多的网络社交工具是QQ、MSN、Glalk等,使用这些工具与熟人进行聊天的得分为3.87,使用这些即时聊天工具与陌生人聊天的得分也达到3.05,超过了参与在线问答平台、使用社交网站和组队进行网络游戏的频率。相比非即时交往工具,即时聊天工具更像是传统的面对面或电话交流方式在网络平台上的延伸,这些传统的即时交流方式在现实社会交往中的使用频率通常也高于书信、留言板等非即时形式,因此,网民更多使用QQ、MSN等即时聊天工具,事实上可能体现了网络社交与现实世界社交相似的一面,许多现实世界中存在的社交偏好、社交习惯都被带到网络世界中,并对网络社交的形态、结构和特征产生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浏览他人博客、留言以及在网络论坛、BBS上看帖、发帖的频率位居二、三位,得分分别为3.22、3.12,这表明网民不仅对私密性、个人化较强的网络交往感兴趣,也比较多地参与到了主题相对明确、讨论相对公开的网络社交活动之中。相比之下,校内网、开心网等SNS网站和网络游戏虽然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但从国内网民整体的使用频率上来看,仍未能冲击即时聊天工具作为目前网络社交主要工具的地位。
  在不同性别的网络社交方式选择上,单因素方差检验(One-way ANOVA),发现男女之间在五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男性使用即时聊天工具与陌生人聊天,在论坛/BBS上的看帖、发帖以及组队进行网络游戏频率显著高于女性,而女性使用即时聊天工具与熟人聊天以及使用社交网站的频率则显著高于男性。这体现出男女之间在进行社会交往中心理需求的区别。男性在独立性、求异性、冒险性等方面,均比女性强得多,在社交中更追求参与、刺激和成就感,而通过即时聊天工具与陌生人聊天、论坛/BBS讨论、组队进行网络游戏等恰恰契合了男性在这些方面的需求。相比之下,女性更注重安全、稳定,在社交中体现出更多的情感性需求,对充斥着大量虚假信息的网络有较强的不信任感,因而更加倾向于通过即时聊天工具与熟人聊天和在社交范围与现实社交圈高度重合的社交网站上活动。
  此外,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还显示,不同年龄段人群在各种不同的网络社交方式的使用频率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基本上所有的网络社交工具的使用频率都呈现出随年龄增加而递减的趋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校内网、开心网等社交网站在20-29岁人群中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其得分已经超过通过即时聊天工具与陌生人聊天以及使用在线问答平台的得分,这可能主要源于此类网站在年轻学生和工作人群中的影响力。SNS网站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的飞速发展,可能预示着网络社交方式的一场革命,因其诞生时间尚短,所以影响范围至少目前在国内尚未能深入波及到年龄较大的网民人群,但其在年轻网民群体中形成的忠实使用习惯很可能将随着人口世代的自然更替而延伸到中老年网民群体中,从而以一种即时、非即时交往相融合,集信息交流、意见讨论、共同游戏等多种互动形式于一体的虚拟社区形态,对现有的网络社交机制与结构形成冲击。
  
  2 网络社交范围
  
  调查主要从两个维度衡量了网民的网络社交范围,即网民通过网络结识的网友数量以及网民网络社交的对象分布。
  调查结果显示,网民群体在通过网络认识的朋友数量方面呈现明显的倒三角分布,即认识网友数量在5人及以下和21人及以上的群体所占比例最高且基本持平,分别占到总人数的约三分之一,明显超出认识网友数量居中的各个人群所占比例。从中可见,我国网民在网络社交的范围维度上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分层,形成了两个规模较大的特征人群,其中一部分人已经借助网络构建了具有相当规模的虚拟社交网络,网络对其来说可能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社交途径;同时也有相当大比例的人群的网络社交仍然停留在较浅的层次,尚未形成自己比较稳定的虚拟社交网络。
  单因素方差检验发现,认识网友数量在5人及以下人群和21人及以上人群在各基本人口统计指标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详情如表1所示:
  
  网上交友数量更多的人群相比交友数量少的人群体现出如下特征:男性所占比例更大,更加年轻,未婚者较多,文化程度偏低,月收入偏低,无固定编制人员所占比例较大。具有这些属性的人群往往容易形成更加强烈的孤独感,交流需求难以在现实交际圈中得到满足,因而他们更加热衷于进行网络社交;而那些受教育程度高、收入较高、工作较为稳定的人群,由于具有将更多精力和注意力投入现实社交中的可能性和需要,因此相对较少地依赖于网络社交。
  在网络交往的对象结构方面,调查结果表明,其在很大程度上与现实生活中的交往范围重合,与同事同学、朋友、亲戚或家人进行网络交往的比例相对较高,分别达到88.4%、85.9%、70.0%;业务或工作关系其次,为61.3%;而与陌生人交往的比例最低,仅占全部被调查者的37.7%。如图2所示:
  
  这表明虚拟社交网络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现实世界中社交网络的移植,网络凭借其跨时空的传播特性帮 助现实社交网络实现了在时空维度上的拓展和延伸;而通过长期亲身接触而建立起来的现实社会关系具有较强的维系力,大部分情况下并不会因为社会交往方式的改变而被割断。相比之下,目前国内网民通过网络与陌生人建立联系、拓展社交网络的程度仍然较为有限。
  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拉诺维特(Mark Granovet―ler)于1974年提出的“弱关系”(Weak Ties)理论认为,在传统社会,每个人接触最频繁的是自己的亲人、同学、朋友、同事,这是一种十分稳定的然而传播范围有限的社会认知,即所谓“强关系”(Strong Ties);同时,还存在另外一类相对于前一种社会关系更为广泛的、然而却是肤浅的社会认知,即“弱关系”。在强关系中,由于互动双方彼此之间具有高度的互动,在某些存在的互动关系型态上较亲密,因此,透过其产生的信息通常是重复的,容易自成一个封闭的系统;而弱关系交往双方更加可能掌握很多对方并不了解的信息,因此反而成为信息在不同社交圈之间流动的主要渠道。有学者认为,“网络由于其匿名性以及时空压缩与时空伸延并存的特点,非常适合弱关系的建立与滋长”,“网络交往是一场陌生人之间的互动游戏,凸显了公领域、弱关系、陌生人互动的特点”。但调查结果所显示的虚拟社交网络与现实社交网络高度重合的情形说明,网络虽然提供了让原本素不相识、地理距离和社会距离都很遥远的陌生人互相结识和交谈的条件,但仪就目前来看实际建立的此类弱关系仍非常有限,网民与来自自己现实社交圈之外的陌生人之间以及在同样被格拉诺维特归入弱关系范围的业务、工作关系中发生的网络交往相对较少,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通过网络社交所获得的信息的价值。
  此外,交叉列联表分析(Crosstabs)以及卡方检验(Chi-Square)结果显示,相比之下,女性与同事、同学、亲戚家人以及朋友的网上交往比例均高于男性,而男性与陌生人交往的比例则高于女性,这可能源于女性对家庭归属感、稳定性的更多心理需求。另外,男女之间在业务和工作关系的交往方面没有显现出显著差异。
  对不同年龄段网民的网络社交对象进行交叉列联表分析与卡方检验发现,50岁以上的人群呈现出与其他四个年龄段人群显著不同的网络社交范围特征,他们与亲戚或家人的网络交流最多,这可能反映了该年龄段人群对家庭和亲缘关系更多的重视――退休在家的人工作方面的网络交流需要已经不复存在,而处于该年龄段尚在工作的人群可能绝大部分尚未能接受网络交流作为一种工作手段或社交方式。相比之下,30-39、40-49岁年龄段人群与亲戚或家人的网络交流相对较少,可能是由于这个年龄段的人群正处于事业和社会交往的巅峰期,投入于家庭关系的时间较为有限,而是将更多时间精力用于与同事、朋友或业务工作中的沟通;20-29岁、30-39岁人群正处于开拓事业的黄金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工具性的社会交往需求最多,冒险精神也最强,因此在业务、工作关系中以及与陌生人进行网络交往的比例最高;而19岁及以下人群因为大部分尚未开始正式工作,因此业务或工作需要的网上交往很少。
  不同受教育程度人群在与同事或同学的交往、与朋友的网络交往以及业务或工作关系进行的网络交往方面也均呈现出显著差异。其中,与朋友的网络交往以及业务或工作关系进行的网络交往的比例大体随文化程度提高而增大;而在与同事或同学的交往方面,此前一直保持上升趋势的曲线在博士阶段转而下降,体现出博士群体在生活和社交形态上存在的特殊性:与亲戚或家人的网络交往以及与陌生人的交往经检验与受教育程度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3 网络社交深度
  
  总体上看,被调查人群的网络交往深度较为有限,63.5%的被调查者能够经常保持联系的网友数量为5人或更少,82.8%的人见过的网友数量为5人或更少,68.7%的人在网上的好朋友人数为5人或更少。在所有被调查者中,经常保持联系的网友数量超过20人的仅占7.5%,见过的网友数量超过20人的仅有3.5%,成为好朋友的网友人数超过20人的仅占6.9%。如图3所示:
  
  通过将性别与经常保持联系的网友数量、见面网友数量以及成为好友的网友数量进行交叉列联表分析及卡方检验发现,男性与女性在以上三个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男性经常保持联系的网友数量、见面网友数量以及成为好友的网友数量总体上均多于女性,可见男性的网络社交深度全面高于女性。由于男性在独立性、求异性、冒险性等方面均明显强于女性,因此其在网络社交方面总体上也表现得更加积极和开放。
  成为好友的网友数量呈现出明显的随年龄递减趋势,即年龄越小、网络社交程度越深。19岁以下人群中,14.8%的被调查者成为好友的网友数量在16人或以上,20-29岁人群中这一比例也达到12.7%,而在40 49岁人群、50岁及以上人群中,该比例仅分别为7.2%、7.7%。
  此外,从已婚到同居再到无伴侣,成为好友的网友数量也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已婚人士因为拥有了较为稳定的家庭关系,因此投人网络社交的程度相对较浅;而无伴侣者可能存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更强烈的孤独感和情感需求,加之可能在时间和来自伴侣的约束方面所受限制较少,因此在网络社交上的投入程度相对更深;同居者的情形则居于以上两者之间。
  
  4 结论
  
  综上,网络社交已经成为我国网民群体最重要的网络应用形式之一。在网络社交的方式上,以QQ、MSN为代表的即时聊天工具是我国网民使用最多的网络社交手段,而校内网、开心网等社交网站在年轻人群中发展势头迅猛;在网络社交的范围上,我国网民形成了非常明显的分层,重度网络社交使用人群和浅层网络社交使用人群属性差异显著,且网民网络社交的范围与其现实世界中的社交网络重合度较高;在网络社交的深度上,我国网民总体上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经常保持联系、见过面或成为好朋友的网友平均数量均较为有限。此外,不同属性的网民群体在网络社交行为方面也表现出显著不同的特征,男性网民在网络社交中总体上较女性网民表现得更加积极,年轻网民的网络社交深度明显超过中老年网民。虽然目前国内网民的网络社交尚未对其现实社交生活形成根本性的冲击,但其影响已经逐渐显现,在充分调查和掌握我国网民网络社交行为基本状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分析网民网络社交的动机及其全方位的社会影响,是未来应给予更多关注、进行更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关热词搜索:社交 网民 我国 我国网民网络社交行为调查 网民上网行为调查 网民上网行为调查报告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