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沈祖荣图书馆学本土化的理念及实践】

发布时间:2020-03-10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要]沈祖荣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也是推动图书馆事业本土化的先驱。为解决中国图书馆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沈祖荣提出图书馆学本土化的理念,并在图书分类、编目、图书馆专才教育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对中国图书馆学本土化作出重要贡献。
  [关键词]沈祖荣 图书馆学本土化 实践 贡献
  [分类号]G250
  
  中国图书馆学的近代化过程,始终包含着本土化的探索。近代的中国学人和图书馆学家,如梁启超、杜定友、沈祖荣、刘国均等人都注意到了图书馆学的本土化问题,其中,沈祖荣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图书馆学本土化理念,并进行了积极实践。回顾沈祖荣对图书馆学本土化的思考和实践,对当前中国图书馆学本土化的讨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对中国图书馆现状的调查
  
  众所周知,中国图书馆学的本土化,是一相当复杂的过程,它不仅要掌握现代图书馆学的理论和方法,还要对中国图书馆的具体现状有深入了解。沈祖荣的图书馆学本土化探索,正是从调查中国图书馆的实际发展情况开始的。
  1918―1933年期间,沈祖荣用调查研究法对我国图书馆现状进行了考察研究,并先后发表了《中国全国图书馆调查表》(1918年)、《民国十年之图书馆》(1923年)、《中国图书馆及图书馆教育调查报告》(1933年)等多份学术调查报告。这些调查报告,详细考察了当时中国图书馆的类型、馆藏、借阅、目录编定、经费以及图书馆管理等实际情况,并作了分析研究,指出中国图书馆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方面:①在图书分类编目方面,各省图书馆或沿用旧的四部分类法(变革者也至多在四部之外,别增目录以补不备),或新旧分类法混用(即中文书籍多用四部分类法,西文书籍多用杜威的十类法),没有统一的分类法统贯中西新旧图书;②在图书收集和选择方面,各省馆内所藏之书,古籍书和大学参考书占了大多数,其“万轴牙签,多非实用之书籍”,而适合一般民众阅读需要及反映现实问题的书籍极少;③在图书装订方面,“中国书壳,纸张绵薄,不耐摩擦;出入频繁,最易破坏。书头虽可注书名卷数,层累堆集,碍难检查……此中书装订所宜改良也”。由于中式装订图书不能立排在书架上,而平放又不便查找和取放,影响了图书馆的工作效率;④各地图书馆专业人才缺乏,绝大部分图书馆人员没有接受过图书馆专业的教育和学习,专业知识欠缺,极大地阻碍了图书馆事业的专业化和科学化。
  沈祖荣认为,上述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人们置中国图书馆的实际情况于不顾,盲目仿照西方图书馆所造成的。为了解决图书馆的种种弊端,他认为必须要对此进行“改良”,以建立符合中国本土情况的图书馆,为此沈祖荣开始倡导图书馆学的本土化。
  
  2 “图书馆学本土化”的提出和倡导
  
  沈祖荣图书馆学本土化理念的萌芽较早,在他留美期间发表的《中国能够采用美国图书馆制度吗》一文,就表达了他反对盲目照搬美国图书馆制度的思想,可以说,这是沈祖荣图书馆学本土化理念的滥觞。这一理念的明确提出,见于《我国图书馆事业之改进》(1933年)一文。他在文中谈到,中国新式图书馆学术事业,虽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国外引进和试办阶段,但却是一个无计划的阶段,其成效不敢过多期许;今后,要进入有计划的发展阶段。该阶段的计划之一,就是要办成“中国式的图书馆”,而“中国式的图书馆,应有纯粹的中国色彩,合乎中国人情,合乎中国书刊出版物的字形与装帧式样。我们虽然取用了人家的科学管理方法,但应在具体工作上变为中国化的图书馆。如分类、编目、存储和使用设备等,都以代表中国文化的姿态,从图书馆里体现出来”。这里所谓“中国式的图书馆”,就是要把西方的图书馆学理论和中国图书馆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建设符合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
  沈祖荣认为,图书馆学的本土化,必须继承中国古代藏书事业的优秀遗产。他说:“我国现代图书馆,是接受固有图书馆遗留产业的机关。对数千年来的文献的收藏、保护、汇集、处理、传布、应用等一切遗规旧范,都曾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作用,应予以有分析有批判地继承。……这种承先启后的工作,如果专靠新方法,还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新方法只能使其供应便利,对于古书罕本,极难收藏”。即要继承中国古代在书籍的收藏、整理、保护、分类编目等方面的优秀成果和经验,并结合现代图书馆学的管理方法加以改进,才能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图书馆学。为此,沈祖荣在全国各地呼吁、倡议图书馆学本土化,引起了当时有识之士的赞扬和呼应。抗战以后,沈祖荣仍热情不减,继续倡导图书馆学本土化,如他谈到:“抗战以来,图书馆界在技术上有许多地方仍墨守着西洋的旧方法,未能因时制宜,其流弊还不是与守旧的国粹保存派的作法相等吗?”“他认为,”图书馆的规制,当然要采用欧美各国行之有效的措施,但决不可一味盲从,而要事前有慎重的选择和严肃的批判。要顾到我们的习惯和风俗,切合我们实用。”沈祖荣提醒中国图书馆界:“今后办理图书馆要同时注意现代化与中国化”。这里的“中国化”,其实就是“本土化”。他认为中国今后的图书馆建设,要现代化与本土化同时进行,这是非常有见地的观点。
  
  3 本土化的实践
  
  沈祖荣不仅在理念上倡导图书馆学本土化,而且在图书馆实践中积极推动本土化,其图书馆学本土化的实践集中体现在图书分类法、编目、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等方面。
  3.1 分类法本土化
  在图书分类法的本土化方面,沈祖荣主要是对《杜威十进分类法》(以下简称《杜威法》)进行了改造。正如前面所说,当时中国的图书馆在分类法上面临中西新旧糅杂参差,无一完善目录可供应用的困境,因为传统的四部分类法已不能容纳西书和新书,而《杜威法》又无法容纳中国的旧书和古籍。为统一中西、新旧书籍,沈祖荣与胡庆生合著了《仿杜威书目十类法》(1917年)一书,该书以《杜威法》为参照,吸取了其编制原则和技术方法,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经调整、修改和增设,形成一部新的分类法。
  《仿杜威书目十类法》共分000经部及类书、100哲学宗教、200社会学与教育、300政治经济、400医学、500科学、600工艺、700美术、800文学及语言学、900历史等十大类,全表共700多个类目。其创新之处如下:①为了容纳我国古籍,在《杜威法》的“000总类”中并入了四部分类法中的经部和类书,例如010经解,050类书,071抄本、善本;②将《杜威法》中的哲学和宗教合并为一类,并把四部中的子部并入其中;③在《杜威法》的“800文学”中并入四部分类法中的集部,例如830词赋、戏曲,840诏令;④在《杜威法》中的“900历史地理”中并人四部分类法中的史部,例如940年表、年谱、姓氏,970省府县志;⑤把《杜威法》的“300社会科学”中的经济、政治、法律提升为一大类,以增加经济政法类目的容量。《仿杜威书目十类法》只采用了《杜 威法》的十进制原则及数字记号的形式,其类目表的内容与杜威类目表已完全不同。由此可见,沈祖荣并没有照搬西方的《杜威法》,而是结合中国学术发展和古籍分类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构建了中国式的十进分类法。可以说,《仿杜威书目十类法》,就是《杜威法》的本土化。这种分类法,一方面,把中国古籍书纳入现代分类体系中,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新旧书籍在书目上无法统一的难题;另一方面,把经济、政治、医学提升为一大类,适应了当时中国急需经济、医学、政法类知识的实际情况。
  《仿杜威书目十类法》是为中国书籍编写的一部新图书分类法,虽然其分类表比较简单,有些大类存在轻重失当之嫌,但它继承了四库分类法的合理内容,并将其融合到杜威图书分类体系中。因此,该分类法是图书分类本土化的先声,具有划时代意义,其一经问世便被图书馆界所瞩目,仿效者甚多。之后,杜定友、王云五、刘国均、皮高品等人,都各自发明了以《杜威法》为参照的新型分类法。正如蒋元卿说:“此法既系开山之书,较之近人著作,自为简略,然其所设类名,后之师之者,颇不乏人……此足见其影响于吾国图书分类改进之功,实未可泯也”。沈祖荣的分类法,为后来者开辟了新道路,迈出了中国图书分类法本土化的第一步。
  3.2 编目本土化
  沈祖荣重视图书编目工作的本土化,从1920年创办文华图书科起,沈祖荣一直主讲图书编目的课程,并编译了《简明图书馆编目法》(1929年)和《标题总录》(1937年)等著作,系统地介绍西方现代编目方法。正是在长期的教学和图书管理实践中,他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编目方法,先后发表了《中国图书馆目录应采书本式抑卡片式》、《图书馆编目之管测》等文章,对中国图书的编目提出了两大原则:①图书编目应以卡片式目录和书本式目录相结合。沈祖荣说,“目录古今异宜,东西异式”,古代中国采用书本式目录,而现代西方采用卡片式目录。随着目录种类和出版物类型的增多,他认为旧的目录方式亟待改进,但不可完全抛弃,因为传统的书本式目录不仅有利于对古籍的整理和检索,而且有利于人们把握图书馆藏书的全貌及有价值的部分。因此,只有吸收卡片式目录和书本式目录两者之长,才能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目录类型。沈祖荣明确主张,“国立省立图书馆,或经济充裕之图书馆,自宜二者兼备,不可偏废”。②不能照搬西方的编目规则。沈祖荣认为,应该采用西方常用的著者目录、书名目录和件名目录(即“主题目录”)的规则,但不能一味的盲目遵守,必须结合我们的经验,找到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编目规则。如在著者目录中,针对中国人名“常有一人数名,如张之洞、张南皮、张香涛之类,编目员若不认定一名为准,势必把一人所著几种书分列多处,其结果必至紊乱。若读者只知著者名,不知其他,就不能供他的需要,那就失了著者目录的功用。……中国古书,有用谥号的,应把爵名同谥号,存记在正名以后”。又如在书名目录方面,针对中国一书多名,如“石头记”、“金玉缘”、“红楼梦”等;而同一书名又有加批、详注、增像、钦定及御纂之别;版本上又有殿版、宋版等不同,凡此种种,要求编目员要酌量增减、加以详细记录或应注明。总之,沈祖荣从中国图书和学术的实际情况出发加以创新,从而解决了中国书籍在编目上的难题,增强了编目技术的可操作性、科学性。
  3.3 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本土化
  推动图书馆学的专业教育,是图书馆学本土化的关键环节。沈祖荣深知专门人才对发展图书馆事业的重要性,他认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非一蹴所能致,必先培养图书馆管理人才,研究专门学识,庶能办理得法,有条不紊。”而图书馆人才的培养,不能专靠海外留学,因为“海外留学,所费不赀,远涉重洋,谈何容易?纵令虚往实归,而桔枳变异,势所必然;所学各件,在外国虽称合法,在中国不能完全采用。由是言之,欲推广图书馆事业,务须在中国组织建立培养人才之机关,使学生将来学业有成,可以供图书馆之任用”。因此,他极力倡导图书馆专业教育,努力培养图书馆专门人才。1920年,沈祖荣与韦棣华等人一起创办了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1929年文华大学图书科改名为“私立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这是我国最早的图书馆学专科学校,也是我国第一所独立的图书馆学教育机构。自1929年起至以后的20多年里,沈祖荣一直担任该校校长与教授之职,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图书馆学专门人才,因而被誉为“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之父”。
  在沈祖荣的倡导下,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文华图专”)在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本土化的有效尝试。他说:“图书馆学课程,……如图书馆经营法、图书馆行政,大体说来,中外可说是一例的。但我国图书馆事业,自有其特征。我们国家人民所要求于图书馆的,也有其特征。这样,我们要讲授图书馆的组织、管理、行政、方法等等,自然不得不特为适应这种种需要了。至于目录学、编目法、分类法、参考法、书籍选择、图书馆史等,我们的课程不成问题,自然也要中西兼备的。再如外国语、如德、法、日文等以及经规定一般学校必须设置的几项课程,在外国图书馆学校里是没有的,而我们却应当有。又再如与图书馆相关的课目,如档案管理、序列法、索引法、古器物学等等,和图书馆员亟应补充学习的课目,如图书馆应用簿记会计等等,我们想到也必不可少”。文华图专的课程设置,正是在参照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课程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了中国图书馆的工作需要,加入了诸如中国目录学、中文参考书举要、中文书籍编目学、中文书籍分类法、中国图书馆史略等课程,同时还补充诸如档案管理、序列法、索引法、古器物学以及图书馆应用簿记会计等课程,做到了中西融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沈祖荣还将西方图书馆的组织、管理、行政、方法等内容,进行某种改造和转化,以适应我国图书馆的具体情况。正是由于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的本土化改造,文华图专自建校以来,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图书馆高级专门人才,可谓成效显著。
  总之,作为图书馆界的先驱,沈祖荣为我国图书馆学的本土化奋斗了一生。他不仅旗帜鲜明地倡导“图书馆学本土化”,而且在图书分类、编目、图书馆专业教育方面进行了切实有效的探索,其贡献是开创性的。
  
  4 对今天图书馆学发展的启示
  
  众所周知,近代图书馆学从西方引入中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尽管我国的图书馆学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明显受到西方范式的影响,基本上还处在追随西方的弱势地位,至今尚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图书馆学。如何实现图书馆学的本土化,建设适合中国实际的图书馆学,仍是未能解决的重大课题。吴慰慈先生于1998年在《图书情报工作》杂志上发出了“图书馆学学科建设要本土化”的呼吁,而要实现图书馆学的本土化,老一辈图书馆学家的成果经验不能不吸收。就沈祖荣来说,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①继续秉承图书馆学本土化的理念,在引进和传播西方图书馆学时,不应一味盲从,而应与中国的实情相结合,推动图书馆学本土化,增加原创含量;②沈祖荣的图书馆学本土化贵在实践,他为图书馆学本土化做了实实在在且富有成效的工作。他运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如以观察与调研的方法去了解中国图书馆的具体现状;用[作者简介]刘应芳,女,1973年生,馆员,发表论文4篇。比较方法分析中西方图书馆的差异和特色;在实践的基础上,他还特别注重综合创新,如把中国传统的目录学、校雠学和版本学的优点与西方现代的分类编目理论结合起来,以适应中国图书馆存在大量古籍的现实。虽然他的探索有一些局限,但他开创的图书馆学本土化的方向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今天,只有继承以沈祖荣为代表的老一辈图书馆学家的遗志,才能建设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图书馆学,摆脱依附于西方的尴尬境地。就此而言,沈祖荣的图书馆学本土化探索,其意义是重大、深远的。

相关热词搜索:图书馆学 本土化 理念 沈祖荣图书馆学本土化的理念及实践 图书馆学 图书馆学考研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