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图书馆文献建设] 高校图书馆 文献编辑

发布时间:2020-03-07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要]针对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产生与发展的四大因素,指出文献资源共享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文献资源共享的基本方式是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故高校图书馆应更加重视制定并实施文献资源购买与文献资源共享的平衡原则,有效地创新高校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思维和工作模式,与时俱进地构建科学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体系。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馆际互借 文献传递 共享体系构建
  [分类号]G252
  
  文献资源共享是20世纪图书馆学最重要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之一,是业界长期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与研讨热点。近年来,该论题因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介入而呈现深层次的思考和研究。在此背景下,各高校图书馆把文献传递业务与书刊、数据库采购相结合,重新审视馆藏建设的时机已成熟。
  
  1 文献资源共享是高校图书馆的必由之路
  
  1.1成本乃资源共享的经济学驱动力
  文献资源共享与否是有其经济学原因的。
  过去,馆际间缺乏合作,各馆习惯于资源的自给自足,基本不共享:①馆藏文献资源类型单一,多为纸本且价格不高;②读者要求低且易满足。这两个因素使得资源收藏及服务成本低,图书馆可凭自身能力基本满足读者的需要,而馆际资源共享反而增加成本。
  近年来,馆际互借和资源共享被重点关注,且共享领域越来越广:①文献类型趋向多样化,多种载体并存,而对非纸质资源的阅读、检索均需特定设备,服务成本提高,一些馆无力支付。②纸质资源价格上扬,经费制约馆藏发展,资源共享成为迫切要求。目前我国图书价格机制不合理,突出表现是书价的非正常上涨,2005年的书价较1978年上涨了132倍,而同期的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仅上涨了35倍,图书定价的涨幅是普通商品的近4倍。以《现代汉语词典》为例,1978年与2002年定价分别为5.4元与60元,涨幅达11倍;《红楼梦》(简装本)1982年与2006年分别定价3.7元与54元,涨幅约15倍。诸如此类的例子不一而足。我国公共图书馆新书册均价:中文图书1993年比1988年上涨171.63%,外文图书同期上涨114.77%。期刊涨幅相当。同期公共图书馆经费涨幅为41.04%。许多高校馆被迫采取保品种、减复本的做法,致使某些馆藏复本断代,期刊价格上涨导致馆藏价值高的刊收藏率降低。③科技发展迅速,科研的跨学科性增强,文献老化加快,书刊出版发行的种数激增,馆藏的“冗余”与因价格高涨而导致缺藏的状况并存。资源共享,可使馆际信息共享、分工协作,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信息产品的生产加工能力与效率,从而降低采购与生产成本,并可使各馆联手促使发行商降价,提高各馆文献保障率。
  可见,在成本的内驱力下,图书馆通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已成为必须。
  
  1.2打造特色馆藏之需要
  特色馆藏建设是对高校图书馆现有职能的强化与升华。高校不能也不应构建大而全的馆藏结构,而应以专业为特色,打造特色馆藏。以我馆为例,我校是一所具有石油石化特色的多学科高等院校,培养目标是造就大批适应我国石油工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经费、馆舍、生均馆藏量均低的情况下,大而全的文献建设思路不科学不现实,只有依托专业特色,以专业需要为主轴,集中优势建设特色馆藏、特色数据库并保证其系统、权威与新颖性,才能使文献资源共享更具基础。
  无特色资源的图书馆就无法构成资源共享的“节点”,这样的图书馆也就失去了合作与共享的基础。因此,在处理普通与特色文献的关系上要“突出特藏,兼顾一般”,在特色文献收藏上要求全求广求齐,力求达到研究级(甚至完备级)。而普通文献的收藏,则要强调求精,精挑细选,满足学习级(基础级)的基本要求。
  
  1.3成功范例彰显效能
  近年国内文献共建共享项目取得长足发展,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等都是颇为成功的范例。它们业务的稳步发展为全国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共享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这些范例将不断彰显其巨大的社会效能和潜在的经济效益,极大地调动高校图书馆构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系统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1.4文献资源共享乃大势所趋
  早在1876年,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杜威就曾提出“以最少的花费给最多的读者以最好的阅读”的“三最”观点。当今文献资源铺天盖地,我国出版社由1978年的105家猛增至近年的500余家,书刊出版量由1977年的1万多种增加到目前的20多万种,再加之海量的电子文献,如果不走资源共建共享之路,就无法实现用有限的人、财、物力使馆藏资源体系功能与效用的最大化。
  信息与网络技术日渐成熟,科技的发展为馆际互借与文献信息的获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文献传递得到长足的发展。有资料显示,1991年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的成员馆中有80%在文献资源建设的规划或实施中都强调获取而非购买的政策;在台湾,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目前已成为该地区图书馆联盟的基本业务形式。共建共享这一发展方向和理念愈来愈被接受认同。无疑,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必然成为本世纪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旋律。
  
  2 文献资源共享的基本方式: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
  
  馆际互借是图书馆的一项常规业务,而文献传递则随近年来网络的普及、电子与网络文献的迅速增长应运而生,是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机构为满足用户的实时需求,提高效率而产生的服务。文献传递是传统馆际互借服务在网络环境下的延伸和拓展,它可最大化文献获取范围,最小化图书馆的经费投入,现已成为图书馆用以缓解经费困难、弥补馆藏不足的高效手段,受到了业内的高度重视。文献资源共享意味着单个图书馆不必购买所有的文献资源,使图书馆原有的仓储积累、备用资源的基本结构转变为选择积累、目标资源的动作模式。未来图书馆应是一个资源共享网络中的资源节点,对其文献信息服务能力的评价必然会由侧重单个图书馆的馆藏拥有量向文献资源的可获得与可共享性转变。
  近年文献传递在美国已进入全国性文献信息资源共享阶段,它建立了整套运作规程,形成了“分散式”和“集中式”两种模式。2004年,公共图书馆提供传递服务3016万次,收到请求3047万次;大学图书馆提供1 017万次,收到请求854万次,收到商业文献传递服务请求143万次。
  
  3 购买与共享的平衡
  
  购买与共享两者相互依存,互为基础。购买是共享的前提与基础,共享是对购买的实现与提升。共享的长足发展,使部分馆盲目感到获取单篇文献比较经济,且多数需求都可通过外部资源满足,从而忽视馆藏建设,只愿通过获取手段来满足读者的文献需求。此做法不可取。因购买与共享共同构成文献资源共享的 完整过程,不可相互取代。一馆的购买正是它馆获取的前提,如果文献订购持续下降,将导致学术期刊的出版难以为继,文献传递将最终失去依托,且非所有的文献均可通过获取手段获得,因此部分馆必须继续扮演收藏机构的角色。从成本角度来看,文献传递要考虑交通、通讯、人工等费用,如果文献传递服务的成本支出不能大大低于购置这些文献费用,就无必要共享获得。事实证明无限制地获取的费用要远远高于文献购置成本。Balgden指出,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未必总是一项经济的选择,Cranfield在停订了所有的生物科技期刊后,文献支出费用上升了37%。此外,网络信息资源由于版权、安全等问题存在保存和积累的困难,不利于年代较早文献的获取,故共享无法取代购买,两者都是现代图书馆馆藏建设不可或缺的角色,共同构成图书馆赖以存在的资源基础。
  运用成本分析法可理性地确定购买与共享的平衡点,为合理配置馆内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在传统纸质环境下,馆际互借服务几乎属于互惠性质,且符合合理使用原则,无须向版权人支付特定报酬,故服务收费较低,甚至是全免的,从而使馆员在业务实践中易忽视服务成本,给予文献获取优先权。2004年底,长安大学对31家图书馆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对于文献订购和传递哪种方式更经济这一问题,37.5%的馆选择文献传递,8.3%选择文献订购,有4.2%认为两者相当,有50%则不清楚两者的经济效益。这充分说明文献传递服务的开展尚具一定的盲目性,需找到购买与共享的平衡点,而这平衡点取决于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成本。
  
  3.1文献资源共享成本核算
  3.1.1馆际互借成本核算 国外对馆际互借成本的研究始见于20世纪70年代。1992年,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对北美80家研究图书馆的馆际互借成本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测出北美研究图书馆的实际借出成本为每册$5.82,借人成本是$7.61,成本核算含工资、网络通讯费、传递费、服务费等。1999年,周建中提出增加边际成本,即在实际成本计算类目中增加版权费,使成本核算更为准确。Ted E Naylor则利用Ste-phen Dickson和Virginia Boucher给出的馆际互借成本计算公式F=C/(f+0.55u),(F为每笔请求的成本;C为文献传递总费用;f为已完成的请求数;u为未完成的请求数,u还可分为处理中的请求数(u1)和无法完成的请求数(u2),对堪萨斯州立大学图书馆馆际互借费用统计分析。
  3.1.2文献传递成本核算文献传递成本核算含本馆支出费用(人员工资、网络通讯费、设备和软件折旧费等)和提供方文献传递费用(复制费、服务费、版税、传递费)。Kingma为购买与共享提供了一个经济模式,它考虑了订购和文献传递成本之外的其他成本因素,如用户等待的机会成本等。机会成本即用户等待文献传递所用时间的价值,纽约州立图书馆估算读者机会成本为每篇文献$2.55。
  国内文献传递成本核算,据武汉大学2002年文献传递费的成本核算得出,本馆请求的每笔文献传递成本为58.62元,外馆请求成本为24.4元。
  
  3.2购买或共享的划分原则
  在确定馆藏发展方针时,除充分考虑文献的自身价值和图书馆的性质、特点、规模、基础等实际条件外,主要应依据文献利用率确定。利用文献传递请求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可了解本馆用户的文献需求及收藏的不足,为文献订购或停订提供依据。如采用共享方式所节约的文献购置费、装订费、其他人工费及空间。大大低于文献购买成本,就应实施共享而非购买。故根据成本分析,计算每笔请求的平均成本,精确了解某一书刊的成本支出,为购买或共享提供定量依据。
  订购原则应为:①本校的特色馆藏,应做重点收藏;②利用率高且为核心期刊;③利用率不高,但获取困难;④使用率不高,但获取费用接近购买成本;⑤在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中属于本馆收藏范围的。那些价格高、利用率低、边缘学科以及非常用文种的书刊以共享方式获取。
  
  4 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体系的构建
  
  4.1合作发展馆藏,建立区域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为使每个馆在馆藏发展中高效、经济地实现获取与购买的平衡,合作发展馆藏异常重要。集团化的合作不仅可以较低的成本支出来构建一个完备的共同的资源保障体系,且共同体内的文献传递更高效、更经济,具有优先权,这样使更多的馆加入到图书馆共同体中,以享有更多的获取服务,弥补馆藏不足。因此图书馆需深入细致地进行调研,结合本馆的性质、任务,在互通有无、平等互利基础上结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陕西省高校文献资源建设分布很不平衡,资源共享水平较低,无论数据库协调采购,还是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在省内均未有效开展,未建立起区域性资源共享保障体系。而有些省如吉林、江苏和上海市已走在前列,构建了区域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在借鉴CA-LIS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数据库协调采购、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因此,建立区域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实现区域内统一规划和协调采购,并以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作为资源共享的有力手段,这样可解决长期束缚我省多数高校经费不足、数据库短缺现状,有效地利用经费,最大限度满足本区域内文献资源的需求。就现状而言,CALIS、CASHL等全国性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已进入稳定成熟阶段,各项业务已稳步开展。我省应抓住这一契机,把中外文书刊及数据库采购与资源共享有机结合起来,以满足读者多样需求。
  
  4.2建立各种载体文献采购协调小组
  为使资源建设与资源共享能有机结合,应建立跨部门采购协调小组,小组成员包括:主管馆长、文献建设部与信息技术部。小组可采取主管馆长负责,各部门分头执行的方式。通过制定各部门职责、任务和操作流程,使各种载体文献采购业务规范化。通过采购小组的科学分工与协作,可有效地把握读者对各种载体文献资源的需求现状,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文献购买与共享。
  
  4.3借鉴它馆经验,实施文献传递服务补贴政策
  经费短缺是多数馆面临的问题,外文数据库、外文刊连年上涨,使众多图书馆的外文文献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各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很普遍,未形成大共享观。CALLS、CASHL文献传递服务的产生与发展,为图书馆指明了前行方向。因此,转变办馆理念,为读者提供适当的补贴,不仅是图书馆资源共享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而且也是解决各馆数据库采购经费不足的有力手段,两者的整合将在最大限度上满足高校图书馆读者的多样需求。同时把节省的资金拨出部分用于文献传递服务,补贴读者,以弥补文献订购不全的缺陷。这样既可满足需求,又可提高服务质量,树立图书馆良好的服务形象。
  
  5 结语
  
  文献建设与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满足本校教学科研需要的两项基本业务,两者的整合研究,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各自在发展过程中的瓶颈,是各高校馆利用有限经费,提升服务层次,最大限度满足读者需求的重要举措。在整合的过程中,深入细致地研究整合的最佳尺度,是制订科学合理整合规划的关键,只有在科学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注重实践研究,才能实现整合的最大功效。
  我国图书馆学老前辈周文骏先生说:“图书馆是一种机制,是一种共享的机制,是一种文献和信息资源共享的机制”。深刻认识并实践它至关重要。

相关热词搜索:试论 文献 图书馆 试论高校图书馆文献建设 北京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