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维度英语_知识管理的新维度
发布时间:2020-03-07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要]从知识的吸收、转化和创新角度入手,提出并论证社会资本是企业创新和知识创新的社会维度的观点。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对企业社会资本的构建和管理提出“理性嵌入”、“甄别和管理”等建议和操作思路,以使处于全球关系网络中的企业在变化与稳定之间、在差异与联合之间保持弹性和平衡。
[关键词]知识管理 知识创新 社会资本
[分类号]G203
现今的组织和知识管理理论受制于传统的西方管理思想和信息处理范式,无法恰当全面地解释当今不断变化的关于知识的认识以及组织/企业如何学习、如何适变,甚至如何创新的能动过程。与知识具有客观性这一假设理论相反,从符号相互作用理论(Denzin,1994年;Mead,1994年)到后现代派(B0je,Gephan&Thatchenkey,1996年;Kilduff&Mehra,1997年)等社会理论都认为知识建立在个人解释的基础上,而个人解释又是由社会决定的,是由对现实的分类形成的。例如,巴恩斯(Barnes,1983年)曾强调过知识和学习的社会本性。他认为,知识是由社会过程构成的,而社会过程永远是学习的媒介。正是这种由社会定位产生的对现实的判断使得个人和社会知识得以形成。因此,被视为有价值的知识似乎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至少部分来自于社会习俗,而社会习俗的背景却在变化中。这一思路提示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知识和知识管理必定具有相应的社会维度。从目前的认知水平看,这个新维度应该包括关于社会资本的理论与实践。
1 社会资本理论与现代企业价值理念的契合
目前人们对社会资本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总体来看可以归结为三类:①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资源说。他认为,社会资本以关系网络的形式存在,关系网络创造了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有价值的资源,社会资本是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②亚历山大。波茨(A Leiandro Porte)的能力说。他认为,社会资本指的是处在网络或更广泛的社会结构中的个人获取短缺资源的能力,是嵌入的结果。③罗伯特’普特南(Robert Putnam)的资源要素说。他认为,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的特征,如信任、规范和网络等,它是生产性的,它们能够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的效率。在普特南看来,社会资本已不再是某一个人拥有的资源,而是全社会所拥有的财富。罗纳德?伯特(RonalS.Burt)则进一步把社会资本由个人层次延伸至企业层次。他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行为者从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获得的一种资源,企业作为有目的的社会行为者,社会资本的逻辑不可避免地会扩展到企业层次。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就是社会资本,它是竞争成功的最终决定因素。这些研究和诠释都把社会资本的关键要素集中在诸如资源、能力、信任、互惠、合作、规范和网络上,并突出了三个基本内核:首先,社会资本是一种社会财产,它借助于行动者所在的网络或所在群体中的联系和资源而起作用;其次,社会资本作为一种资本形态能对组织绩效产生(正负)影响;第三,这种关系或网络正在呈现朝制度化发展的趋势。
从社会资本理论的内涵来看,笔者发现它与现代企业价值理念的演变有着某种契合。
1.1 企业与社会关系的融合
在社会资本理论出现和发展的同时,企业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也日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在当今的国际竞争中,企业的竞争地位不再完全取决于企业内部所拥有的能力和资源,而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外部关系网络的广度和深度。良好的社会关系,成为企业独特的无形资源,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这里,企业的社会性在系统思考的背景下能转化为经济性。另外,随着世界资本市场的发育完善,众多企业成为股权分散的公众公司,公众关注的焦点也从单纯的赢利扩展到包括企业形象在内的发展能力。企业的“经济性”与“社会性”成了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1.2 从对抗性战略到创造性战略的转变
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大多建立在对抗和竞争的基础上,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产业环境的日益动态化,技术创新的加快,竞争的全球化和顾客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战略联盟理论出现了。这一理论强调竞争合作,认为竞争优势是构建在自身优势与他人优势结合的基础之上的。由此,培养以发展为导向的协作性经济群体,通过创新和创造来超越竞争开始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一个新焦点。上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学者穆尔(James F.Moore)提出的“商业生态系统”概念以及20世纪初韩国学者钱?金和美国学者勒妮?莫博涅提出的“蓝海战略”,都不断动摇了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竞争性战略理论的主流地位,出现了从对抗性战略到创造性战略的转变。
1.3 “企业的可持续性”与现代企业价值理念的拓展
建立组织是为了实现价值。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只有当相应的新建组织能够实现某种经济上合理的和社会上有效的价值时,这个组织才有可能建立起来。发展了的公司治理本质也表明,企业不仅要实现组织的目标和体现组织自身的价值,而且要反映组织对待和处理需求、利益、价值和规范的方式,要妥善地处理与自己所处环境的关系。这种环境分为两类,一类是具体的利益相关者,如客户、竞争对手、供应商、管理层等;另一类则是抽象的相关群体,如社会、政治、文化、世界观或技术。因此,多目标的社会效益成了企业作为一个组织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这与世界银行对长寿企业所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的总结相吻合:一是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二是共同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三是社会价值高于利润价值。由此延伸,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应该由技术优势、服务优势和声誉优势组成。声誉优势是企业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一旦形成,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反之亦然。这也符合美国管理学家H.R.Bowon提出的社会契约概念,即企业存在于社会期望中,就必须遵守社会建立的指导准则、权力和义务,这些权力和义务被认为是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契约。
总之,现代企业价值理念从内涵到外延的拓展,都与社会资本的基本要素紧紧地融合在一起了。而且,我们发现它们之间已经建立起了一种互通互融、互为促进/制约的关系,如图1所示:
绩效价值、沟通价值、合作价值和伦理价值都是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的基本价值,它们引导企业的对内和对外行为,它们之间是一种价值四边形的平衡关系。在这种平衡关系中,社会资本无疑起到了一个规范、认同、促进/制约、融合、评价、反馈的作用。
2 社会资本理论为企业知识管理拓展了新的维度
在日趋复杂的社会大系统中,任何企业都是一个与社会系统不断进行信息、知识、能量等资源交换的子系统。这一新现实为企业创新和知识创新打开了新的视角,同时它还提示我们应该从战略管理的认识基础 上来重新审视知识管理,而不是单纯地从技术或者经济的角度来考虑。现在,社会资本的理论和实践可以被看作是知识管理的一个新增的关键元素,它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为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管理拓展了新的社会维度。
2.1 社会资本的整合利用过程推动着知识管理朝动态和开放的方向发展
自从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Barnard)提出组织是复杂的开放系统以来,现代组织理论都强调组织/企业是一个开放的协作系统,系统中的个体(元素)具有自身目的性、主动性与适应性,可以在持续不断地在与环境以及其他主体的交互作用中“学习”和“积累经验(知识)”。但目前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大多将知识定格在可以“管理”的“东西”(物件)上。实际上,知识除了具有“物”的某些属性外,它更具有行动性和过程性特点。在很多情况下,知识应该被看成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行动,并且具有过程的流变性和伴随行动的其他属性。如企业在购买外部知识、租借知识渠道、缔结战略联盟、进行战略合作,构建企业内外部的知识共享和交流网络的行动过程,包括在此过程中的融合与适应等。这些过程和行动与社会资本理论相吻合,其中的认同、吸纳、合成、选择、协调既是一个知识吸收、转化、储存和利用的过程,也是企业对内外部社会资本进行整合利用的过程。这种交互过程、学习和知识积累过程以及相应的环境因素都应被视为拓展了的知识管理对象。
2.2 社会资本蕴含的适用性知识催化着知识管理朝培育新能力的方向发展
对知识管理来说,知识的适用性应该比知识存量更重要。Lundvall和Johnson将知识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关于“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关于“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关于“怎么做”的知识(know-how);关于“谁知道什么”的知识(know―who)。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最有价值的应该是关于“谁知道什么”的知识。而关于“谁知道什么”的知识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关系的知识,符合社会资本要素。从这个层面上考虑,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的实质就不仅仅局限于被动地处理信息,停留在静态地管理“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的知识,而是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本所强调的社会关系和网络资源,了解并获取“谁知道什么”的隐陛知识。社会资本能构建知识输出方与知识接收方之间的特殊关系,组织间的隐性知识可以通过这种特殊关系进行转移与分享。作为企业来说,知识管理的实质就应该提升到通过对这类隐性的模糊知识的收集、吸收、转化、选择和合成,不断创造新的适用的信息(知识),在与问题的匹配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新知识,培育新能力,并循环往复。
2.3 社会资本是创新的知识源,引领着知识管理朝智能创造活动的方向发展
知识创新不是发明,而是一个合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组织/企业需要对各种外部观念、外部知识、各种社会力量和内部条件进行吸纳、借鉴和整合,从而对各种问题形成全新的解决方案。同时,这个过程也突出了一个事实,即市场、社会也是一个知识创新的地方,社会的相互作用把公司的知识和客户的知识带到一起相互碰撞,另外,一大群公司进行集体知识创新也是可能的。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1998年)认为,知识创新的过程就是创造巴的过程,也就是创造新的相互作用的领域的过程。弗泰恩和阿特金森(2000年)从社会资本与创新的关系出发,指出企业的创新更多地来自于合作、快速学习和广泛的社会网络,这三者又必须以良好的社会资本为基础。通过增强伙伴之间的嵌入关系,社会资本为企业提供了发现机会、新产品观念测试以及相关资源获取的可能性。Maurer(2006年)的最新研究表明,社会资本通过促进智力资本的组合和交换,促进了新的智力资本的形成。这些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知识管理的视角应该从知识的时间变量,即知识的生命周期拓展到知识的空间变量,知识管理应该是一种超越信息处理的智能创造活动,一种对创新的知识源进行识别和管理的活动。
3 从关系管理角度构建和管理企业社会资本
哈皮特和戈沙尔(Nahapiet&Ghoshal,1998年)将社会资本划分为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为我们构建社会资本提供了思路和方向。然而,关于如何构建和管理,特别是如何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切入,目前的理论和实践层面都还十分欠缺。本文拟从上述维度出发,从关系管理的角度对企业社会资本的构建和管理提出初步思路或建议,以求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管理实践有一个实质性的推动。
3.1 “理性嵌入”,在差异与联合之间保持“结构”的弹性
格拉诺维特(Granovetter,1985年)对社会嵌入的解释是:“行动者并不是像原子那样在社会背景之外行动或作出决定的,他们有目的的行动意图嵌入于具体的、不断发展的社会关系的体制之中”。社会资本的逻辑是,先有结构的存在,结构提供给行动者“互惠的预期”和“可强制推行的信任”这两种结构性约束,使行动者能够通过“理性的嵌入”或者“结构的嵌入”而具有某种成员资格,从而得到获取短缺资源的潜力。从这个意义上看,嵌入性特点是组织在社会之网中找到自己合适位置或纽结的基本要素。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到,企业社会网络资源具有两方面特性,当企业网络资源有利于目标实现时,它就表现为资本;相反,如果这些网络资源阻碍企业的目标活动,它就成了企业负债。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课题之一就是要探寻能够持续创造经济租金的企业战略性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过分的嵌入和强大的集体记忆是一把双刃剑。过于亲密的社会网络具有封闭性,这样的社会资本在为网络内成员带来获取短缺资源的能力,争取强大利益的同时,也限制了网络外成员进入并获得和输出社会资本的机会。不仅如此,过于相似的传统和习惯、过于一致的利益和诉求、过于认同的惯例和标准,在使网络内成员面对复杂的不确定因素,通过相互依赖和互动变得容易驾驭和防范外,也阻碍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变革行动。此外,社会网络内过度的信任还是一种风险,它会损害现代企业信用机制的建立。因此,在具体考虑组织嵌入时,我们不妨借用赛厄特和马奇在1963年提出的“组织松弛”(organization slack)概念,这是在可获得资源和保持一个组织存在所必须的资源之间的差异。这种适度松弛和差异能保证组织有足够灵活的弹性和张力,从而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持续的创新活力,防止“核心僵化”所产生的阻力。
3.2 甄别和管理,在变化与稳定之间保持“关系”的平衡
企业的社会资本存在于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及企业内外部的互信关系中。然而,从构建社会资本的角度看,并不是所有的这些相关群体都对组织具有同等的意义。美国学者米切尔(R.K.Mitchell)的利益 相关者分类模型可以为我们构建社会资本提供思路。他认为,合法性(legitimacy)、权力性(power)和紧急性(ugency)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可能具有的三个属性,因此,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定位,用相应的分值来进行甄别和管理。在“正常”时期,一个组织的大部分利益相关者都属于主要的利益相关者群体。比如组织的成员和供应商,它们有权力,也合法,但不紧迫,企业与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运作正常”的常态;非独立的利益相关者会对组织提出合法而紧迫的要求,但它们缺乏权力,一些承担社会义务的组织属于这一群体,企业与他们的关系应该是一种若即若离的松散网络关系;危险的利益相关者十分强调追求自身的利益,它们拥有实现自己利益的权力,不过却缺乏合法性。竞争对手,包括组织中的贪婪者,就属于这一群体。企业对他们要保持距离和警惕。鉴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米切尔还把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细分为三类:确定型利益相关者(definitive stakeholders)、预期型利益相关者(expectant stakeholders)和潜在的利益相关者(latent stakeholders)。由此可见,企业对环境的“设计”,不应理解成是一个随意而为、一蹴而就和一劳永逸的过程。企业应该探索全球性的考察视角,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分类和甄别,这样才能在变化与稳定之间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
3.3 制度和规范,在目标和行动之间保持“认知”的统一
社会资本理论中“嵌入”概念的引入和运用,一方面说明经济活动对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依赖;另一方面也说明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对经济活动的制约。因此,企业构建社会资本时必须注意从制度和规范入手,并把它作为企业管理系统和知识管理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予以重视和贯彻。首先,可以将全球公认的价值管理评估体系纳入组织的管理系统和知识系统。近几十年来,在全球范围诞生了一些著名的宣言、原则和条约。如《联合国全球契约》、“社会责任标准SA8000”、全球报告倡议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社会责任会计标准AA1000”、“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以及“富时4好指数”等。这些评估体系的出现说明社会资本已是全社会所拥有的财富。同时,它也符合福山的观点,即“社会资本的获得要求人们习惯于群体的道德规范,并具有忠诚、诚实和可靠等美德。正是因为社会资本是基于道德习俗的,所以它也同样地难以改变或被摧毁”。其次,可以考虑设立专门机构来对上述知识目标、可操作的产业标准和绩效评估指标进行跟踪,并将此过程记录归档,从而评估企业构建社会关系网络的实现情况,以便及时应对和纠正可能的“不平衡”状况,甚至快速妥善处理“失衡危机”。笔者认为,这个过程和行动本身既是企业社会资本的构建和管理过程,也是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资源说、能力说还是要素说,社会资本确实已为传统的知识管理注入了新的元素,开拓了知识管理的社会维度。但是,如何正确认识和科学衡量这个新维度以及如何来考察分析这些变量的因果关系与相关关系,是一个极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新课题。
相关热词搜索:维度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的新维度 专业知识的维度 语文知识的维度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