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搜寻行为的问卷 网络信息搜寻行为研究框架
发布时间:2020-03-07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要 系统地总结网络信息搜寻行为研究中所应用的主要理论和研究视角,给出网络信息搜寻行为的研究框架,并应用该框架对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形成一幅整体研究视图,对网络信息搜寻行为研究整合具有促进作用,也可为新进入的研究者提供指导。
关键词 网络 信息搜寻 研究框架 研究进展
分类号 C931.6
网络信息搜寻行为研究已成为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众多学科的加入使得该领域研究范围不断拓展,但也导致了研究关注点相对分散,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等问题。本文试图从基础理论、研究视角、研究内容与进展等方面进行梳理整合,形成一幅整体研究视图。
1 基础理论
网络信息搜寻行为研究中借鉴了众多相关学科的理论,主要包括:人机交互、认知心理学、社会认知理论、信息经济学等。人机交互是从多学科角度研究信息技术的设计和使用,以帮助开发更为用户所接受的技术。网络信息搜寻行为是一个用户一系统交互过程,但人机交互更重视交互过程中“系统”的研究,如界面友好性、信息组织、导航设计等对用户信息搜寻的影响。信息经济学将网络信息搜寻行为研究建立在成本,收益框架的基础上,认为消费者在信息搜寻过程中,当其认为信息搜索的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搜索成本时,就会停止搜寻行为,因此感知成本和收益成为影响搜寻行为的重要因素。认知心理学则将更多地将网络信息消费者看作一个信息处理者,在某个决策环境下,获取和处理相关信息,从候选方案中做出决策,因此消费者的个体特征、任务认知等都会影响网络信息搜寻行为。还有一些学者从体验、信任、情感等方面进行探讨,认为应该采用整合心理、认知、情感因素的方法来研究信息搜寻行为。社会认知理论主张环境、个体和行为之间存在互动关系,除了关注影响个体行为的内部因素外,还应充分考虑外部因素的作用,如文化、语言、社会观念、政策法规等,所以环境也会对网络消费者的信息搜寻行为产生较大影响。
2 研究视角
不同学科在研究网络信息搜寻行为过程中,研究的角度和采用的理论方法不尽相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视角,包括:信息搜寻研究视角(Information-Seeking Approach)、日常生活信息搜寻视角(Everyday Life Information SeekingApproach)、信息采集研究视角(Information ForagingApproach)、寻路研究视角(Way-Finding Approach)。其中信息搜寻和日常生活信息搜寻视角更多地应用在理解用户方面,而信息采集和寻路研究视角则主要应用在理解网络交互过程方面。
信息搜寻研究视角,又称为问题解决研究视角,该研究视角将信息搜寻行为置于问题解决框架之下,视信息搜寻为一种目标导向行为。该研究视角特别关注触发个体信息搜寻进程的认知/社会因素或信息需求的研究;日常生活信息搜寻视角又称为意义建构(sense-Making)研究视角,该研究视角更加关注人类的意义建构行为和非学术的、非正式的信息搜寻行为,将目的性(主动)的和无目的(被动)的信息行为结合起来,信息采集研究视角提出了信息采集理论并将其应用到人类与信息检索和网络系统的交互行为研究中,信息采集理论建立在进化生态学的最优采集理论的基础上,试图研究理解人类采用何种信息搜寻、收集、消费策略与技术以适应环境中的信息流;寻路研究视角试图从空间的角度来理解网络交互行为,寻路是指解决“从地表的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这一类空间问题的过程,空间知识由整体概略、实例概略、路径知识、路标知识、综览知识构成。
3 研究框架
目前网络信息搜寻行为研究的关注点相对分散,需要建立一个整合的研究框架,将研究注意力集中起来。本文在文献,等建议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整合的网络信息搜寻行为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信息需求:信息需求是网络搜索的触发力量。消费者在面临某个任务的时候,在一定的情境因素(可供利用的资源和存在的约束条件)影响下,与任务对象相互作用形成信息需求认知。
信息渠道选择:信息消费者为满足自身信息需求,需要利用一种或多种信息渠道收集信息,是否会选择网络,网站作为信息渠道之一,取决于情境因素和消费者对网络/网站信息渠道的评价。
网络信息搜索行为:如果信息消费者选择了网络作为其信息渠道之一,实际的网络信息搜索行为将会发生,网络信息搜索行为研究的内容从概念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起止条件,研究用户在什么情况下会开始或停止网络信息搜索活动。
网络信息搜索过程,研究用户从信息搜索开始到终止之间的整个过程,包括网络交互过程;信息搜寻的影响因素,研究影响用户信息搜索行为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4 研究进展
本节根据上述框架对现有研究进行了梳理,既让我们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有一个整体把握,也验证了该研究框架的合理性。
4.1 信息需求
信息需求作为信息搜寻行为的原始驱动力,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其研究进展不大,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内涵发展上,有少量文献探讨了信息需求在系统开发中的应用。
信息需求的涵义。定义信息需求是十分困难的,学者们从问题情境、知识非常状态、信息缺乏等多种角度对信息需求的涵义进行过探讨,指出生理、认知、情感需求都可能导致信息搜寻。
信息需求的发展。认为信息需求是由“模糊”向“清晰”发展的,则探讨了信息搜索过程中的信息需求发展特征,包括动态性、多重性、切线相关性、嵌套性、多线程性。
信息需求的分类。根据心理维度将信息需求细分为:功利性需求、快乐性需求、创新性需求、审美性需求、标志性需求。还有学者从认知需求和知识管理角度进行过分类。
信息需求的影响因素。现有研究分别探讨过个体特征、任务特征、环境因素对信息需求的影响㈣。
信息需求的抽取与表示。以学术检索为背景提出了一种联接搜索策略和信息需求的方法;认为用户的网上冲浪模式是由其信息需求制导的,为理解用户需求与操作行为之间的关系,文中提出了两种计算方法:基于信息线索的网络用户操作流预测方法(Web User Flow by Informa-tion Scent)以及基于信息线索的用户信息需求推断方法(Inferring User Need by Information Scent)。
4.2 信息渠道选择与技术接受模型
消费者是否愿意选择和使用网络信息渠道是研究者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网络消费者行为研究领域(该类研究一般不特别区分网络到底是作为信息渠道还是购买渠道,而是把信息搜寻作为购买决策的一部分)。这些研究主要是依据技术接受模型及相关理论进行的,其中使用最多的是理性 行为理论(TRA)、计划行为理论(TPB)、技术接受模型(TAM)。
使用TRA,测量了产品类型对三个关键因子一显著信念、规范信念和在线购买意向的影响;则整合了创新扩散模型的因素并提出了个体在线购买意向取决于其对相对优势、相容性(compatibility)和复杂性的感知;对TRA和TPB进行了比较,发现另外加入了一条路径(从主观规范至态度)后的TPB能够比TRA更好地解释日用品的在线购买意向变化;扩展了TPB,增加了感知后果和感知创新性两个因子。TAM在网络消费者行为研究中的应用非常频繁;直接应用TAM来研究在线购买行为;拓展了原TAM,引入了感知的产品/服务风险性、感知的在线交易风险性。
4.3 网络信息搜索
网络信息搜索研究的内容又可细分为三个部分:起止条件、网络信息搜索过程、信息搜寻的影响因素。
起止条件。认为信息需求是信息搜索行为的触发力量,但信息需求不一定会立即引发搜索行为,因为还存在其他阻碍因素,其结果可能是搜索行为被推迟甚至根本不会发生。在对停止条件的研究中,已经得出的停止规则一部分是建立在成本一收益模型的基础上,成本、收益度量方法有停止的预期损失、信息的经济价值、额外信息的预期价值等;还有一部分来自决策科学领域,如项目列表、总量阂值、差异阈值、问题表示稳定性、单一指标等。
网络信息搜索过程。信息搜索过程建模是学者们一直关注的问题,其中以信息检索为背景的Kuhlthau模型和Ellis模型最具代表性,针对网络环境,将Ellis模型的各种特征与用户的网络交互操作行为结合起来,应用寻路范式研究了搜索者的导航过程。则应用信息采集方法研究了用户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利用信息线索和优化采集理论来寻找信息和决定斑块之间的移动。
信息搜寻的影响因素。在影响消费者网络信息搜寻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中,众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和不同的抽象层次上进行了探讨。这些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任务因素:指当前所面临任务特征,如任务复杂性、紧迫性、重要性;②情境因素:指消费者为解决当前任务可供利用的资源和存在的约束条件;③个体因素:如人口统计变量、认知特征、情感与体验等;④系统因素:如网站特征、网络特征;⑤环境因素:如文化、社会观念;⑥搜寻进程:信息搜寻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处在不同的搜寻阶段,由于个人的信息知识、情绪状态等的变化,用户可能呈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
相关热词搜索:搜寻 框架 研究 网络信息搜寻行为研究框架 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框架 有限型决策的购买情境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