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 学科馆员

发布时间:2020-03-07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要 在分析学科化服务背景的基础上,提出第二代学科馆员的概念,阐释了两代学科馆员在服务地点,服务的逻辑起点,服务深度、服务内容。服务的责任、角色定位和服务手段等方面的区别,从实践中总结国家科学图书馆在建立基于第二代学科馆员的学科化服务方面的探索,包括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措施、服务要求、管理保障和服务效果。
  关键词 学科馆员 第二代学科馆员 学科化服务 国家科学图书馆 分类号 G251
  
  学科馆员制度在过去的年代里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学科馆员主要职能是学科资源建设、与用户联络、参考咨询、用户培训等。这样一种模式改进了图书馆与院系和校领导的关系,促进了图书馆与学术界的交流,增强了图书馆面向用户的形象。但传统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职责要求以及工作方式都无法适应新的环境的变化和用户需求,而必须进行变革和创新。学科馆员必须在学术交流的背景之下,从用户的立场和需求出发,协调全馆和各方面的力量,融入一线,嵌入过程,提供学科化、个性化、知识化、泛在化的服务,提升用户的能力,为科学研究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保障环境。
  如果把传统的以联络人为主要特征的学科馆员称为第一代学科馆员的话,那么以融入一线、嵌入过程为主要特征的学科馆员可被称为第二代学科馆员。应该说,第二代学科馆员仍在形成之中,目前还只是一种雏形。我们对其定位、职能,作用的认识还十分有限。但我们认为,从第一代学科馆员,逐步过渡到第二代学科馆员,才能更好地适应用户需求和行为的变化,适应用户信息环境的变化,适应图书馆服务模式与机制创新变革的需要。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文中简称国家科学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实践,也初步证明了第二代学科馆员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1 学科化服务的背景与第二代学科馆员
  
  对图书馆而言,当今最大的变化就是用户信息环境的变化。长期以来图书馆一直被作为信息获取不可替代的机构。今天,这样一种地位已经被打破或发生了动摇。OCLC的“用户对图书馆和信息资源的认知”报告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结论:用户已经将搜索引擎作为信息获取的首选。带来的结果是用户与搜索引擎的关系日渐亲近和密切,而对图书馆则变得愈加疏远和陌生,图书馆将因此而失去越来越多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用户,图书馆也将因此而失去信息社会和网络化时代的竞争力,这显然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今天的用户生存在网络化环境下。用户获取信息就是要求方便、快捷、简单。用户往往认为,网上无所不有。即使找不到所需要的信息,也想不起来或不愿意求助利用起来颇为不便的图书馆,包括数字图书馆。用户希望能足不出户,可以在办公室、实验室、家中,出差途中随时随地获取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希望所需信息直接到桌面,而不用到物理的图书馆中或登录图书馆的网站;希望他的需求能得到及时、专业的帮助。用户所在的信息环境不是信息贫乏,而是信息富有,但他需要解决的问题常常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用户的信息需求本质上是知识需求,但知识常常遗失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knowledge lost in information)。
  这样一种环境,对图书馆的组织模式和服务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图书馆可能会以网络型态出现(称为Cybrary),可能是泛在图书馆(Ubiquitous Library)。图书馆必须充分认识环境发展的严峻性和自身变革的紧迫性,充分认识用户需求与行为变化所产生的影响,积极地应对变革,加快图书馆从面向图书馆到面向用户的转型。为此,图书馆必须面向未来,思考并提出创新发展的对策。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2007年4月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大学图书馆未来的十大假设,应引发我们对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进行更多的关注。
  
  2 两代学科馆员的区别
  
  第一代、第二代学科馆员只是相对的概念,两者之间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第=代学科馆员也还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第二代学科馆员的工作是第一代学科馆员工作的延伸和深化。但第二代学科馆员在服务地点、服务的逻辑起点、服务深度、服务内容、服务的责任,角色定位和服务手段等方面,都与第一代学科馆员有着本质的不同。
  在服务地点上,第一代学科馆员主要是在物理的图书馆中提供服务,仍然是以图书馆(物理图书馆或数字图书馆)为中心的服务。第二代学科馆员在提供阵地服务同时,工作重点转向用户的社区,延伸到用户的一切空间。融入用户的虚拟社区和用户的场景:办公室、实验室、野外台站以及用户的BBS、RSS、Blog、Wild、Folksonomies、Tagging等,成为学科馆员2.0。用户在哪里,服务就在哪里。有用户的地方就有图书馆的服务。
  在服务逻辑起点上,第一代的学科馆员是从图书馆的资源出发。从宣传推广本馆的资源和服务出发,仍然没有超越一个图书馆或图书馆的限制。第二代学科馆员尽管很强调图书馆本身的资源和服务,但逻辑起点是基于用户的需求。用户需要什么,学科馆员就提供什么。学科馆员所提供的信息来自整个信息世界,充分地利用网络和其他图书馆的资源,并为此建立必要的渠道。
  在服务深度上,第一代学科馆员基本上提供的是文献服务或信息服务,解决的是基于文献单元或信息单元的需求问题,而没有深入到用户需求的内容之中,提供基于知识单元的服务,第二代学科馆员则需要运用自己的学科知识,深入到用户的科研课题之中,跟踪服务需求,综合运用各方面的资源和各种信息工具,面向用户问题的解决提供方案和对策,深入到用户的知识需求的解决过程之中,善于挖掘用户的真实和潜在需求,与用户互动协作,进行知识捕获、分析、重组和应用。
  在服务内容上,第一代学科馆员主要从事图书馆与院系和用户的沟通联络,学科资源建设、参考咨询、用户培训等工作,服务内容仍然是单一的,缺乏系绕性和整体性。而第二代学科馆员服务的核心是追寻用户的学术交流过程,构建用户信息环境,将服务内容与用户的整个学术交流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包括课题策划、内容分析,创新性论证、研究过程、论文发表、成果评价、知识产权等等,为此提供全程式的服务。
  在服务责任上,第一代学科馆员只是整个图书馆服务责任的链条中的一环。有多个部门。多个人员对用户的需求或用户的问题负责。结果可能是责任不清,谁都可以逃避责任,用户的需求和问题仍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而第二代学科馆员则是用户服务的策划者、实施者、推动者和第一责任人。特定学科领域用户的所有需求和问题都是由该领域的学科馆员负起全责,自己或协调解决所有相关的服务问题。
  在角色定位上,第一代学科馆员角色定位是面向图书馆的用户信息需求,仍以图书馆为中心,以信息为中心。第二代学科馆员则应充当用户的整体信息环境的战略顾问。将学术出版、信息组织、知识发现、开放获取、知识产权、知识管理(如机构仓储)等纳入自己的服务,象社区民警一 样融入到用户之中,为用户提供家庭医生般的周到、及时、全方位的呵护,善于知识的营销设计和推广,扮演图书馆馆长的角色,对资源与服务的综合利用策划、协调与创新管理㈣。
  在服务手段上,第一代学科馆员主要依赖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第二代学科馆员在提供到身边的人员服务的同时,强调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利用网络平台,提供各种形式的服务。即使物理上不在用户身边,学科馆员利用电子邮件、MSN、QQ、虚拟参考咨询及其他各种沟通联络方式,与用户之间建立起紧密互动、形影不离的服务关系。
  
  3 国家科学图书馆基于第二代学科馆员的学科化服务的探索
  
  国家科学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晚于某些高校。由于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要求和其研究所的分散性以及用户需求和行为的变化。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也必须站在一个新的角度,从很多方面体现了第二代学科馆员的某些特点和要求。实践证明,国家科学图书馆实行学科馆员制度和学科化服务是一种必然选择。
  
  3.1 国家科学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简况
  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始建于2004年3月。为适应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需要,当时的文献情报中心建立了由10人组成的兼职学科馆员队伍,人员来自资源建设部和信息服务部。他们在承担本部门的正常工作职责的同时,面向部分研究所,探索性地开展资源与服务的宣传推介工作,沟通研究所与文献情报中心的联系,为学科馆员制度的正式建立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但这种兼职的学科馆员难以协调学科馆员工作与所在部门工作的矛盾,工作目标与职责不甚明确,而且由于人数太少,无法满足众多用户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2006年6月,随着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组建和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战略情报研究和学科化服务上来,国家科学图书馆新组建学科咨询服务部,全馆设立创新岗位42个,其中总馆20个,分馆22个,先后招聘四批专职学科馆员,其中面向社会公开招聘10人(总馆),目前共到位学科馆员34人,平均年龄37岁。具有本科学历13人,硕士14人,博士7人(其中博士后2人);具有自然科学背景21人,语言背景2人,图情背景11人。学科馆员在经过短暂的学科馆员工作技能强化培训后即走向服务一线,面向全院28个城市116个研究单元(其中京外研究所56个)8万名用户(科研人员4.7万人,研究生3.3万人)提供学科化服务,平均每人服务3.5个所,平均服务的用户数2 300多人。
  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是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和新的服务机制。它以用户为中心,以学科馆员服务为基本模式,背靠国家文献平台。依托院公共平台,面向科技创新基地、研究所、研究室、课题组和个人,建立基于研究所的、院所协同的、面向一线的服务机制。以个性化、学科化、知识化服务为手段,以提升用户信息获取与利用能力为目标,为科学研究的自主创新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
  首批全职学科馆员于2006年7月10日正式走上工作岗位,从参考咨询开始做起,从与研究所的图书馆沟通开始做起,边学习,边调研,边服务。9月6日全院武汉会议(资源建设与服务工作会议)后,学科馆员开始正式走向用户之中。10月20日,物理所“学科化服务工作站”挂牌,在全院第一个启动学科化服务。标志着学科化服务开始真正得到研究所的接纳和认可。自11月10日开始,国家科学图书馆领导与学科馆员组成学科化服务5个小分队,深入全院外地各研究所,召开学科化服务座谈会,进行资源与服务的宣传推广,拉开了全院大规模开展学科化服务工作的序幕。目前,国家科学图书馆已经在全院所有研究所全面启动了学科化服务工作,其中在78个研究所已经建立了“学科化信息服务站”(挂牌)。
  
  3.2 国家科学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战略目标
  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有三大战略目标。三大目标相辅相成。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的服务对象,战略目标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
  一是打通资源与服务的通道,向广大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广泛地宣传、推介、揭示已有的各种资源(各种数据库)、服务系统(如网络参考咨询、跨库检索、集成期刊目录、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等)和信息工具(随易通、e划通、科技新闻聚合服务系统、文献管理软件cndnote等),并根据研究所和用户的特定需要。定制、重组和集成所需要的资源,疏通资源与用户之间的“最后一公里”,使信息资源、服务系统和信息工具得到有效而充分地利用。
  二是开展参考咨询和信息素质教育,授之以渔,提升用户能力。学科馆员要教会用户信息获取和利用的方法,而不是替代用户查找和利用文献。只有将学科馆员的能力转化为用户的能力,学科化服务才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学科馆员才能实现自己的使命和价值。
  三是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要,提供知识化深层次的服务,建立VIP通道。要面向重点课题组和学科带头人,提供学科或课题的情报研究服务,跟踪学科领域的前沿发展,对学科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和提炼,形成知识产品,为重点用户和课题提供知识服务。
  
  3.3 学科化服务战略任务与措施
  学科化服务的战略任务是普遍服务与重点服务相结合。目前阶段主要是面向所有用户的普遍服务,并逐渐侧重在学科或课题情报研究的重点服务。
  3.3.1普遍服务 普遍服务的背景在于,我们的许多用户仍处于信息的饥渴状态,仍找不到所需要的信息和途径,一些用户的信息行为处于“非常态”。我们的系统、平台、服务也不够强大,相当数量的用户不知道我们的资源和服务,大量的信息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掘和利用。为此,学科馆员要通过自己的服务,使更多的用户受益,使用户了解并学会利用与其相关的资源和服务,打通用户资源获取的障碍,跨越资源利用上的本地限制,建立更多的自助式服务,并引导、指导用户的利用,培养用户具备与学科馆员同样的能力。
  国家科学图书馆积极鼓励学科馆员经常性、制度性地深入各科研院所,融入科研一线之中,密切与用户的联系,沟通图书馆的资源与用户的需求,采取馆长推荐信、业务名片、宣传彩页、学科馆员联系单、学科馆员网页、学科化服务站、视频课件、资源与服务指南、荧光笔、便签、小光盘等多样化的宣传推广手段,不仅宣传国家科学图书馆新网站,更主要的是宣传用户所需要的资源、服务和工具,形成用户培训的常规化、系列化、品牌化,扩大培训的受众面,同时在研究生院开设学分课程,及早培养用户的信息素质。
  为适应用户的需要,2006年7月10日,首批学科馆员上岗后,网上实时咨询从原来的每天2小时延长到4小时。同年10月30日,实时咨询时间又增至为每个工作日12小时(周末每天6小时),这种9-9(上午9点到晚上9点)的实时咨询(面向社会的实时咨询仍为每天4小时),极大方便了用户随时随地的需要。科学院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在院内IP范围内,无须 登录,就可以直接进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网上咨询台”,进入“实时咨询”。每周咨询服务时间达72小时。同时,将“问图书馆员”嵌入图书馆网站和资源的检索过程之中,用户可以随时启动情景敏感的网络实时咨询服务。
  在普遍服务的过程中,学科馆员要能够建立一套发现用户需求,了解用户困难、推送信息服务的快速流畅的服务反应机制,随时随地了解用户的信息和服务需求,并将需求及时反馈给国家科学图书馆的有关部门,同时提出解决办法,落实解决措施,全程式督促和监控问题的解决。为此,学科馆员设计了用户需求登记表,集中反映用户的信息需求,设计了用户问题反馈交流登记单,随时地反馈用户的意见和建议。
  3.3.2 用户信息环境的构建和优化设计 学科化服务的根本是用户信息环境的构建和优化设计。因此学科馆员要从文献服务(librarian)走向信息环境的构建服务(information architect),引导和指导用户学术信息流(课题信息、会议信息,同行信息、出版信息、自存储、投稿信息、评价信息……),融入用户的(虚拟)社区(Blog、BBS、MSN、QQ……)之中。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重视与用户接触的每一次机会、每一个细节、每一次服务,建立了与用户在线沟通的MSN或QQ,拥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中课堂”、“科苑星空”(BBS)帐号,与用户保持紧密互动。
  为保障研究所的个性化信息需求,学科馆员与资源建设部的学科采访馆员一道,对研究所(特别是新建所、薄弱所)进行资源保障分析并提出资源保障建议,通过研究所科研人员发表论文的期刊、发表论文所引用的期刊以及目标机构所拥有的资源状况,结合用户调查、文献传递需求特点以及该所用户咨询的问题,提出该研究所合理的资源保障目标,并进一步提出采购、单点开通以及文献传递等资源保障建议。
  学科馆员和相关部门还帮助研究所建立与当地图书馆的馆际互惜与文献传递关系,帮助研究所打通信息资源与一线用户之间的服务链,为科研人员提供集成化的一站式信息服务。国家科学图书馆通过与国防科技信息中心建立国防科技信息服务系统,与中国标准研究院标准馆建立了标准文献信息服务系统,通过与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中国农业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地质图书馆等建立馆际互借关系,大大拓展了中国科学院用户资源利用的范围,提高了资源的保障水平。
  在信息系统部的协助下,学科馆员还为没有图书馆网站的研究所建立了基于开放软件SPT的研究所图书馆网站。最近,技术部门还开发了专门的所级信息门户系统,正在一些研究所试验推广。汉化MIT的D-Space软件,开发了针对研究所自有知识资产的研究所机构知识仓储(institutional repository),收集管理、长期保存和开放利用研究所的学位论文、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会议发言、专著以及其他知识资产。首先在力学研究所试点,目前正在更多的研究所进一步的试验,完善有关技术功能和政策制度,以期在全院更广泛的范围内推广建立机构知识仓储。
  3.3.3 科研过程的合作伙伴 在用户的信息获取问题基本解决,用户的信息环境基本建立起来以后,学科馆员的工作重点将从普遍服务转移到重点服务,即支持用户对知识服务的需求,支持用户的科学创造。学科馆员此时将成为信息的高级专家,融入用户的科研过程,成为科研团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开展课题情报服务,建立真正的知识化服务,推动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在研究所的战略研究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形成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建设嵌入到用户和科研过程的专门化、个性化、集成化学科服务机制。比如在开题与项目申报时,提供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综述、研究进展;在课题进行中提供实验方案、数据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动态;在结题和论文撰写中提供比较研究、检索查新、投稿指南等;在新产品研发或申请专利中,提供市场竞争力分析;在项目时,提供有关评审报奖信息;在项目完成后,提供查新、引证分析等科研评价信息。
  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目前正在进行以上方面的尝试,还没有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但面向学科或课题提供知识服务是图书馆服务的趋势。学科馆员要做到这一点还有很大的差距。要增强学科馆员的学术视野和情报分析的训练,加强学科馆员的学科情报研究能力,提升学科馆员面对综合复杂的环境进行前瞻性分析设计的战略情报研究能力,以此造就学科馆员的核心竞争力。学科情报研究是学科馆员学科化服务的更高目标和战略。
  
  3.4 学科馆员服务要求
  学科馆员所提供的学科化服务,要允许探索和创新,但也要有规范和制度。要将那些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好经验和做法,应用到更多的学科馆员实践之中。但也要善于发挥学科馆员自己的主动性和智慧,充分地体现学科馆员的创造性。国家科学图书馆对学科馆员没有特定具体的规定,但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要求:
  融入一线、组织一线、服务一线。学科馆员要更多地到所里,到科研一线,到用户身边。只有融入一线,才能及时发现需求,沟通信息,解决用户的困难。要而向一线的需求组织人员、资源和服务,保障一线的信息需求。学科馆员要担负起全程服务的责任,把服务送到一线,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的服务。
  责任绑定、服务绑定、创新绑定、考核绑定。学科馆员是所服务的研究所的第一责任人。该所用户的信息保障、信息需求、信息服务上存在的任何问题,服务该所的学科馆员都必须履行全责。学科馆员要为服务的过程和效果负责。解决不同研究所的不同问题,没有既定的模式可以遵循,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有学科馆员自己去探索,去创新。对学科馆员的考核,也与该所的服务效果直接关联。学科馆员在该所的知晓度、服务面、满意度都将是学科馆员的重要指标,学科馆员的考核评价主要是研究所和用户做出的。
  (广泛)知道你,(首先)想到你,(方便)找到你,(高效)用到你,(满意)评价你,(更多)利用你。学科馆员要善于利用多种推销方式,宣传推广自己作为学科馆员对用户的作用。用户知道学科馆员越多,学科馆员的服务对象就可能越多,利用学科馆员的机会就越多。在广泛地知道你的前提下,如果用户有需求,他才会首先想到学科馆员,将利用学科馆员的帮助作为一种习惯和常态。想到学科馆员以后,要能够随时方便地找到学科馆员,无论是办公电话、手机、MSN,还是其他形式。找到学科馆员以后,要能够得到高效的服务,及时帮助用户解决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体现学科馆员应有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在此基础上,希望用户对学科馆员能有积极的评价,对职业精神、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表示认可或赞赏,这样他才有可能更多地利用学科馆员。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学科化服务就会走上良好的发展道路。
  
  3.5 管理保障
  国家科学图书馆对学科馆员的上岗条件具有较高的要求。 学科馆员要能够负责一个研究所或多个研究所学科化服务的需求分析、服务设计、服务组织管理、相关机制建设和服务考核,熟悉所服务的研究所的科研状况和用户的信息需求,提供参考咨询,用户培训、学科情报等服务工作。学科馆员要具有信息资源,信息服务、信息工具等方面的能力以及良好的用户沟通、服务组织、联络协调方面的能力。
  国家科学图书馆为保障学科馆员的工作需要,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学科馆员的办公条件、本地和京外研究到京外研究所的费用,如通讯和交通等方面的费用。设立专项经费,用于资源、服务和工具的宣传推广,印发各种宣传资料,定制少量有学科馆员联系方式的小礼品,增强了学科化服务宣传推广的力度和影响力。
  学科馆员的协调工作对学科化服务的成效至关重要。国家科学图书馆在学科馆员内部按学科领域建立了6个学科团队,在总、分馆建立了4个地域团队。同时,还与资源建设部的学科采访馆员,文献服务部的文献传递、检索查新人员,情报部的动态监测快报人员、信息系统部门的技术人员建立了联动的工作关系。各团队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协同工作,共同为一线的用户服务,为一线用户服务的效果负责。
  学科馆员的学习能力将对学科馆员的职业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除了上岗强化培训外,学科馆员还要接受各种新的资源、服务,工具以及各种政策、规范、流程的培训。同时,学科馆员还要学会应对压力,学会多任务工作,学会利用学科馆员工作平台开展工作。
  制度建设对学科馆员的管理也是不可缺少的。国家科学图书馆学科咨询服务部在积累和不断修正学科馆员的相关的制度,包括学科馆员工作手册、参考咨询服务规范、宣传推广与用户培训方案、工作月报表等。制度和规范使得学科馆员开展服务工作有了基本的依据。
  
  3.6 服务效果
  学科化服务是一个持续而不断深入的过程,其服务效果的体现也不是立竿见影,总是需要一定的周期,服务的效果才会逐渐显现。一年多以来,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从茫然困顿,到深刻感悟,从遭受冷遇,到受到欢迎,从倍受怀疑,到普遍认可,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初步闯出了一条学科化服务的路子,学科化服务已经在全院的用户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并初步获得了令人欣慰的收获。
  学科化服务只有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但已经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领导的充分肯定,得到了很多用户的欢迎和支持。我们的感受是,只要你真心为用户做事,你就会得到用户的欢迎、接纳、认可和好评。这种评价是对国家科学图书馆工作和全体科图人的肯定。有的研究所领导的评价道,“国家科学图书馆主动推行学科化服务机制,对知识创新工程和研究所产业他的发展都会起到有力的促进”。“学科化服务的介入,可以让研究人员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提高科研工作效率,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多出创新成果和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国科图的发展思路是清晰的,感受到信息服务的层次和质量出乎意料,服务这样周到,而且实地来做宣传,感受深刻”。“夸后学科馆员更会是我们科研工作中得力的信息助手”。有的用户反映,你们的服务做得这样好,真的让人觉得就像上帝。有的科研人员说,回国以后发现,国内的图书馆服务水平与国外重要学术机构相比并不差。
  
  4 结语
  
  用户信息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图书馆也必须因应而变,保持对用户需求变化的高度敏感,动态适应用户的变化。面对这样一种变化,图书馆服务能力和用户能力需要根本性提升。其中很重要的手段就是学科馆员服务及其模式的不断创新。新一代学科馆员的重要意义在于体现泛在图书馆、图书馆2,O和服务的泛在化的新的服务模式和机制。这样一种机制不仅将激发用户更多更高的需求,而且也将促使全馆业务布局的调整和业务与服务模式的转型。学科化服务不仅仅是学科馆员一个部门的事,而是全馆的合力所在,作用所在。学科馆员也需要在变化着的环境及用户需求中不断深化和拓展学科化服务的模式和机制。

相关热词搜索:学科 馆员 服务 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 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 学科馆员服务论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