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春来:精神向高处拔节 国家对灾区精神援助的态度
发布时间:2020-03-06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精神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四川地震灾区,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处处流动着这样的精神与激情。这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民族的,是时代的。
震后,春来,生趣盎然的精神家园,倾听生命的拔节。
记者一行奔赴绵竹、安县、北川、江油等灾区,感受这股奔腾不息的伟大意志折射、提振下的精神世界。
蔚蓝色精神群雕
德阳市郊,八角井镇。
升温了,赵强还是习惯穿着厚布料的蔚蓝色工作服,他带记者一行参观紧邻成绵高速正建的东汽新基地。
厂区主干道两旁,建筑钢架鳞次栉比,雄阔厂房高耸矗立,巨型龙骨节节生长,宽阔马路看不到尽头……机声隆隆,赵强放大嗓门:“你们看,这就是站起来的新巨人!”
3000余名建筑工人正在作最后的冲刺,四处都是蔚蓝色背影,挥汗如雨。身高182公分的赵强隐没其中,分辨不出。
和大多数东汽人一样,赵强与父辈,注定要用一生去脚注这个庞然央企的伟大历史进程,哪怕只是一个标点符号。
他的父辈们,从夜幕下霓虹闪烁的哈尔滨来到川西龙门山脚下幽闭清苦的绵竹汉旺,“一根麻绳闹革命”,创造了“机械制造之王”山坳里拔地而起的奇迹。
而他,从小在龙门山下玩泥巴,尽管体重200多斤,满口东北腔,但内核已然一个新时代的东汽人。三十而立,他从一个焊接工人成长为车间党支部书记、工段长。43年,三代,凝结成一股难以名状的精神力量,支撑着赵强在汉旺废墟里爬出,用鲜血淋漓的手挖出一个个幸存者,以及那些逝去的生命。
那是一场惨烈的记忆。40年之心血,辉煌的“十里东汽”,毁于一旦,300余名职工失去生命,27个亿瞬间蒸发。
那些蔚蓝色背影,在震后第一时间从德阳基地通往汉旺的路上随处可见,一波波向坍塌的厂房奔去,像一条象征生命的蓝河;在任何一处废墟前,只要插一杆红旗,立即可以组成一支蔚蓝色的救援小分队……
废墟前,誓言惊天泣地。刚在废墟中被刨出来的东汽人,立即投入到生产自救与恢复重建中。
“我们根本不需要劳动纪律考核,大家都很自觉,反而是领导担心我们太累。”东汽重建办合同组的和平说,自己常常审查招标文件至凌晨。
东汽的节假日都是火红的钢花,不停工,不停产,他们已经慢不下来了。“一些车间人员减少了40%,反而比地震前增产20%。”赵强说。年逾50岁,分管设备基础的郑文殊4天4夜守在混凝土浇铸现场;项目经理杜荣芳,一个30出头的娇小女性,承担着3个大型项目的现场协调任务,工地间10多公里一个单边,算不清每天来回多少趟;二分厂转置装备二班班长欧国坤,继续保持着每天16个小时的工作量……“有个别调皮的小技工,过去要时常催促着抓紧干,现在我却要叮嘱他们注意休息。”欧国坤说,不懂事的“小孩”一夜长大了。
震后8天,灾后第一批产品就起运出厂;半年后,东汽不仅圆满完成全年生产任务,而且工业总产值创历史纪录。“泰山压顶不弯腰!”胡总书记如是评价废墟中迅速站起来的东汽;而在骨架雄伟的新基地,温总理高度评价:东汽震不倒、压不跨!
震不垮的蔚蓝色精神群雕,挺起不屈的脊梁,东汽人创造了二次崛起的奇迹。
然而,“连轴转”之下不乏苦中作乐。他们中的许多,仍然拥挤在3人一间的板房中,每天骑自行车、摩托车来回于10多公里的路途;盒饭、方便面、饼干,加班餐尽量凑合,睡眠严重不足……一切都是发自内心最质朴的渴望――“厂子这个家能尽快好起来!”
春天来了,心灵的创伤被时间轻抚。在东汽震后第一个假日,父亲们上曙光山寻找儿女们被掩埋的地方;清明节,欧国坤给地震中遇难的母亲墓前奉上雏菊;赵强依然每日早出晚归地忙碌,他的手机响个不停……
亲情,责任,憧憬――从伤痛中站起来的东汽人,那片蔚蓝色在宁静、祥和的外表下,跳动着蓬勃有力的脉搏。
品悟超我的精神境界
“‘东汽精神’植根于‘绵竹精神’。”绵竹市委书记兰开弛认为。千年绵竹,身负“名酒、年画之乡”的盛名,富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座古老的城市敢于直面灾难,举重若轻。
热火朝天的灾后重建中,重责在身的基层党员干部是“绵竹精神”最集中的诠释。
绵竹,富兴镇。
天蒙蒙亮,24岁的镇干部严礼睡眼惺忪地从农房里走出来,骑上借来的旧自行车上班,日复一日,来回20多公里。
严礼家境不差,但地震改变了一切,家成了危房,亲人们有死有伤,她在乡下租了间农房,离办公板房10多公里。为什么不赶车?“太贵!我每月工资不到800元呢,就当锻炼身体嘛!”她调侃。
她戏谑,自己身材壮实,不缺力气。震后,她每天守在现场协助搬运遇难者遗体;和同事装卸救灾物资,7个人搬了5000件矿泉水;给乡亲们发放大米和肉,75斤的大米扛起就走……她年轻的手掌布满了茧,言谈举止显露超越实际年龄的成熟,眼神又分明闪烁着活泼。
“活下来就是运气好!再恼火日子总要过,不能自己躺着让别人帮忙……”农房建设初期,她不分昼夜挨家挨户宣传政策,遇上个别想不通的老乡,她总是这样劝道。50好几的大婶大叔被一个黄毛丫头劝服得流眼抹泪,握着手不松。乡亲们开始喜欢这个风风火火的丫头,看她走得辛苦,还主动借了自行车。
其实,她也不知道自己在劝慰乡亲们的同时是否也在鼓励自己。家没了,表姐没了,同事没了,好朋友没了……但灾后重建的压力却泰山压顶。“也许今天我已感觉不到这些人离去的悲伤,也许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就麻木了;也许是太忙了,还来不及悲伤……”震后一年,一向乐观的严礼在她厚厚的工作日记本中突然伤感地写道。
伤感稍纵即逝,重建任务繁重得令她无暇感怀,灾区农房建设将于今年9月前基本竣工。“我现在的思想状态就是两个字――加班。哪天要我不加班了,还不习惯呢!”严礼说,“哪有时间管家呢,像我们领导,要落实诸多资金项目,要参与规划设计选点地勘,要推动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要指导农房修建……只恨一天没有72小时!”
尽管如此,大伙儿心头很快活,很踏实,因为乡亲们马上会过上比以前更好的生活,“我们也会如此,挺一下就过去了。”她笑道。
“如果这场灾难注定要来临,那么就让它看到我们的勇气和信心;既然这场伤痛注定要承受,那么就让它磨砺出我们的镇定和坚韧。”严礼的领导把这句话抄了很多份,送给镇上每个干部。
“责任重一点,热情更高一点;办法多一点,重建再快一点”――初春,严礼和同事们把标语挂在路边的树杈上。这种鼓劲的口号以及掩映在字句中的“绵竹精神”在灾区随处可见。
安县,乐兴镇青龙村。
村支书张建站在该村刚竣工的“小集中点”外,看着漂亮的川西民居小区,成就感油然而生。“灾难深,不如党的恩情深;困难大,不如咱的干劲大。”院门口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
该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石军介绍,目前3224户重建农房已全面开工,根据农民自愿原则,已建成“小集中点”16个。
石军和张建们,既要号召全村党员义务投工,又要与建筑老板讨价还价,还要亲自动手为贫困户的“小集中点”选址设计建设装修,“装修和整理院坝等都是我们抽空做的,节省了不少钱。”张建说。
而这仅仅是他们额外的义务劳动。“工作强度太大了,没办法用语言表达。”石军向记者感叹,让村民尽快住进新房是大半年来的首要任务。下个月,该县将全面完成农村永久性住房的建设任务,其实早在春节前,60%的农房已漂亮地起身。孤寡老人徐文秀春节前搬进新居,推开门,花园、卫生站、农村超市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恍若梦中。
尽管睡不了一个整觉,但是石军张建们一直处于亢奋状态,尤其是看到徐文秀们搬进他们亲手打造的灰瓦白墙,他们感到,与群众的心从未像此刻贴近,走到哪儿都有乡亲们主动招呼吃饭。“大家感到生活很有奔头,哪怕现在吃点苦。”石军说。
新北川,安昌镇。
记者一不留神就会触碰到一颗破碎的心,于心不忍。失去妻子的乡党委书记每日奔波于各个工地现场;痛失母亲妻儿的乡长累得几近呕血;妻儿遇难的纪委干部忙碌于新县城的征地拆迁动员……他们有的住板房,有的17人挤在一套出租房内,有的居无定所,还有的已经很久没有静下来吃一顿晚餐。“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地震中失去了母亲,去年考进县纪委的小姑娘目光坚定。
北川香泉乡党委书记邓宏一家三口三地生活,他告诉记者,那些失去亲人的同事,不怕辛苦劳累,最怕夜里独自回到板房的时候,太静……
“虚名浮利过眼烟云,人生几十年,扎扎实实做点事吧!”不久前累晕倒地的北川县委常委、纪委书记文刚向记者畅谈他的人生感悟。
还有他小小的心愿:待新县城建好,一杯清茶,坐看风景,宁静,坦然……
生生不息的精神画卷
绵竹,棚花村。
又到了一年一度去年画之乡看年画、赏梨花的时节。
“梨花飞如雪,笑迎八方客”――四组村民鲜天全一大早把喜联贴在新房门上。春天来了,他家的农家乐喜迎八方游客。全村地震中损毁的699户房屋,大部分已在原址恢复,一些村民春节前搬进了新居。动作麻利的如鲜天全,生意提前开张。
与鲜天全相隔200米的张家,正如火如荼赶着新房工期。明天是孙女出生一百天,张大妈盘算着如何庆祝一番。木板搭的过渡房里,堆满了各种电器和生活用品,包括一组沙发、两个冰箱和一台电视,她的小儿媳正给小孩喂奶。“这些都是‘家电下乡’那会儿靠政府补贴买的。太挤了,坐不下人了。”张大妈略表歉意,“别看现在东西堆不下,等新房修好了,房间空得很呢!”房外,张大叔与工人们讨价还价的声音此起彼伏。
冰箱上摆放的婚纱照记录了去年小儿子的大喜之日,尽管家被震没了,但婚期和生子,一样都没耽误。谈起家事,张大妈眉飞色舞:如今,两个儿子又回到几公里外的龙马河当电焊工,一月千元的工资如数上交。老两口一个监工,200多平米的两层楼小院即将竣工;一个管家,菜照种,猪照喂,两个孙女照带不误。一切都和从前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新生命的诞生,还有承载着一家人希望的漂亮小院。夜里,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探讨粉色的墙上绘制什么题材的年画,要比周围的更美更艳。
为了这个兴奋点,张大妈至今仍住在地震中没垮的猪圈改成的过渡房里,却梦得香甜。
同样的兴奋还出现在安县乐兴镇文明村。这天,村里扯起了“抓紧时间建设家园,修好房子出去挣钱”的旗帜,百名小伙整装待发。据悉,震后该镇有4000多名农民工返乡重建家园,眼下,家人欢天喜地入住新房,他们也该再次踏上征程。
去年5月11日,小王家贷款10万元修的房子竣工,第二天下午就成了一堆废墟。万念俱灰中,小王萌生了迁徙异乡的念头。故土难离,在村干部多次劝导和帮助下,他重燃希望,半年后,新家再次拔地而起。小王说,账还是要还的,他要出去拼命赚钱还债,每每回想家人搬进新房当天的兴奋,他浑身都是劲儿。
“做梦都没想过!”这样的表达遍布灾区每一寸土地。安县方碑村的王长举,住了一辈子泥砖房,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拥有130多平米的联排别墅;江油星火村的张文奎,残疾了大半辈子,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住进比县城公园还气派的“星火花园小区”,每月还有1000元出让土地的保底分红;北川香泉乡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做梦也没有想到即将在一个梦幻般的教学楼上课。由日本知名专家设计的新学校将于今年“6?1”儿童节全面启用,届时,孩子们将享受世界上最前沿的教育理念……
昨天,今天,明天,无数个平凡人的梦在灾区升腾;伤痛,顽强,憧憬,一幅人间最动人的精神画卷:生生不息。
相关热词搜索:拔节 灾区 高处 灾区春来:精神向高处拔节 灾区春来 精神向高处拔节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