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与包拯:进退都精彩 大唐之八岁大将军

发布时间:2020-03-06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欧阳修与包拯是北宋仁宗时代的两位名臣。欧阳修博学多才,既是北宋著名文人,同时还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在反对贪官污吏、改革吏政的政治斗争当中,他与包拯志同道合、并肩作战,有时候,他的表现比包拯还要勇猛、顽强和不顾一切。只是两人在斗争策略上有明显的不同,包拯在政治斗争中政绩显赫,官运不败,而欧阳修则遭受过三次贬谪。这个问题令人深思。
   1030年,欧阳修荣升甲科进士,任京西留守推官。这一年的5月,范仲淹上奏“百官图”,批评宰相任用亲信,贪污受贿。宰相反诬范仲淹组织朋党,离间君臣关系。真宗把范仲淹贬谪到边疆。欧阳修非常尊重和支持范仲淹,结果是被贬谪到湖北的夷陵。这是第一次被贬谪。
   1043年(庆历三年),对北宋王朝来说是一个大有希望的年代,著名的庆历新政开始推行。范仲淹推行的新政首先就是裁减冗员,对那些庸碌无能、贪婪暴虐、违法乱纪、年老体弱者立即撤换,另任新的有能力者。这一系列措施引起保守派的激烈反对,使仁宗对推行新政产生了动摇,于是将范仲淹调去戍边。时任监察御史的欧阳修不畏艰险,给仁宗上书《论杜衍范仲淹罢政事状》,公开为范仲淹等人呼喊。结果欧阳修被贬谪到滁州。这是第二次被贬谪。
   1067年,欧阳修61岁,英宗去世,神宗即位。办丧事时,欧阳修内穿紫袄,被御吏弹劾,以刑部尚书贬知亳州。这是第三次被贬谪。
   一场急风暴雨把改革派的一大批官吏打了下去,庆历新政失败了。欧阳修与包拯都陷入痛苦之中。包拯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从此,他失去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变得孤掌难鸣。面对这样的体制和这样的形势,该怎么办?欧阳修与包拯在支持新政、反对腐败方面是一致的,但在处理的方法上却不同。
   欧阳修采取公开上书的方式直接对抗,包拯则低调得多。经过一番认真思考,1051年,庆历新政刚刚失败,他就立即提出请调外任的报告,从6月到11月一连给皇帝递上了7个奏章。
   他在第一个奏折里提出这样的理由:“忠良之士在下既不能进,奸猾之人居职又不能退,公议日迫,无以逃责,久兹添胃,实不皇宁。”在矛盾尖锐的时刻,这是一种退却,而退却之中又说明了自己的忧虑,很机智地使用了以退为进的战略。包拯的骨头是硬的,让他干他就要反对贪官污吏,现在既然无所作为,他就甘愿退位,不恋栈,不强求。这是一种斗争的策略,既勇且智,能攻能守。
   不多久,包拯又送上第二个奏折,重申了上一次的理由,加重了语气:“进退觫惧,启处不宁。”
   他在第三次奏折里作了更详细的申述,回顾进谏院以来,“臣尝披肝沥胆,冒犯威颜”,得罪了一些人,但效果不佳,“然才无所长,愚有不递”,辜负了皇帝的委任,受到了社会舆论的责备,因此“惭羞于面目”。其实包拯的政绩是被人们公认的,他却用责备自己的方法来呼唤仁宗对庆历新政的推行。用心可谓良苦,手段相当高明。
   包拯虽然写了七次辞呈,仁宗并没有批准。在这个过程中,仁宗逐渐认识到自己对改革派大臣处置不当,并采取了一些挽回的措施,重新调整了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工作,并当面表彰了包拯的政绩,让他继续留任,并不断给予提升。
   既然辞退不准,包拯也不畏缩不前。庆历新政虽然已经失败,他仍然利用职务之便深入下层,为改进官吏作风多次向皇帝递上奏折,揭露了许多更为尖锐重大的问题。他曾七次弹劾张尧佐,七次弹劾王逵,掀起了一场又一场吏政的轩然大波。包拯任职24年,经他弹劾受到惩办的朝廷贪官近30人。
   欧阳修与包拯,用不同的方式在人生之路上写下了不同的精彩篇章。

相关热词搜索:进退 欧阳修 包拯 欧阳修与包拯:进退都精彩 欧阳修的诗 欧阳修简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