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抗战之我是狙击手 [《抗美援朝第一狙击手张桃芳》等]
发布时间:2020-03-05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抗美援朝第一狙击手张桃芳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24军72师214团8连战士张桃芳是最优秀的狙击手。 张桃芳1931年出生,1953年1月11日,入伍不满两年的张桃芳随部队进驻上甘岭阵地。上甘岭战役是中美交战最激烈的战役之一,这场空前惨烈的战役整整持续了43个昼夜。1月29日,张桃芳第一次上狙击台,他满腔仇恨和冲动,刚一开火就把一梭子子弹打空了,结果却没打到敌人。他训练更加刻苦,射击本领提高很快。第二次狙击开始的时候,他就开始了自己的狙击纪录。到2月10日时,张桃芳击发9次,射杀敌军7名,成绩超过了所有老狙击手。此后40多天时间,他用240发子弹,毙伤了71个敌人,成为全连一号狙击手。
不久,张桃芳很快超越了毙敌100名的纪录,在志愿军的狙击手中声名大振。他的事迹也上了报纸,成为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
张桃芳单兵作战32天,击发442次,毙敌214名,创下了朝鲜战场冷枪狙击射杀最高纪录,自己却毫发无损。他也因此而荣获志愿军特等功臣、二级英雄称号,并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一级国旗勋章。(摘自《晴天霹雳――狙击手》,罗小卫/文)
刘少奇不喝斯大林的敬酒
1949年5月,党中央安排刘少奇秘密访问苏联,为建立新中国做准备。6月26日,刘少奇一行抵达莫斯科,受到苏共中央的热烈欢迎。
在苏联期间,刘少奇多次与斯大林会面。7月下旬的一天,斯大林在他的孔策沃别墅里举行宴会招待中共代表团。席间,他对刘少奇说:“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成熟了,苏联人及欧洲人要向你们学习,这不是客气话。今天,你们称我们为老大哥,但愿小弟弟能赶上和超过老大哥。让我们为加速进步而干杯!”
斯大林这番话令刘少奇十分为难。如果盲目应下这句祝酒词,容易让人以为中国共产党要争夺共产国际主义运动的领导地位。因此,刘少奇审慎地回答道:“兄长就是兄长,老弟还是老弟,我们永远向兄长学习。这杯敬酒我不能喝。”
刘少奇的这番话非常出乎人们的意料,苏联人纷纷上来劝酒,希望刘少奇代表中国共产党接受斯大林的良好祝愿和盛情。
斯大林坚持敬酒说:“难道弟弟不应该超过兄长么?我的意思是说,弟弟应该加倍努力,力求上进,争取超过兄长,这也是为了你们将来要承担更多更大的国际义务。”
刘少奇也坚持自己的意见。就这样,推来让去,刘少奇始终没有接受这杯敬酒。
回国后,刘少奇就此事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说:“不接是对的。”(摘自《一代伟人:刘少奇在建国后的20年》,鲁彤 冯来刚/文)
斯诺独家报道中国核爆炸
1964年10月18日,斯诺以法国《新直言》周刊记者的身份再次踏上中国的土地。
斯诺这次访华,意义十分重大。1964年10月,对中国来说,发生了两件轰动世界的大事。一件事是10月15日赫鲁晓夫下台,这标志赫鲁晓夫反华活动的失败:第二件事是10月16日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0月31日,一辆轿车把斯诺从北京饭店接到了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热情接见了斯诺。周恩来对斯诺说:“我看了你这次的访问计划。你要求见那么多人,但是谈问题还是找那些掌握第一手材料的人为好。在原子弹这个问题上,我就是掌握第一手材料的人。”
周恩来把中国原子弹爆炸的12幅照片交给斯诺,并且意味深长地说:“你今天晚上不要马上发电报出去,可以立即回瑞士去发。”
第二天,斯诺小心翼翼地带着这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和周恩来的嘱托回到了日内瓦,在瑞士报纸上发表了这12幅照片,果然再次轰动了全世界。(摘自《世纪风采》,孟红/文)
田中角荣为周恩来写诗
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乘坐日航专机踏上了前往中国的征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日本首相的首次访华。
周恩来亲自陪同田中一行驱车到钓鱼台国宾馆18号楼。18号楼是钓鱼台国宾馆里条件最好的一栋楼,当周恩来陪同田中进入下榻的房间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出现了。由于周恩来的右手在抗战时期受过伤,每逢脱风衣或其他外套时,总少不了在场的人帮他一把。这次不等翻译出手,田中就奔上前去替周恩来脱风衣。周恩来也没料到田中会来“这一手”,连忙说:“不行,不行!怎么能让你来替我脱风衣呢?”田中说:“您把我安排在国宾馆18号楼了,这几天我是这里的主人了。那您是我最尊贵的客人了,我应该替客人做服务。请允许让我帮您把衣服脱了!”周恩来听了大为感动。田中为周恩来脱风衣成为田中访华期间的一段佳话,这也是田中对周恩来敬佩之情的流露。后来,田中还在宾馆的便笺上为周恩来写下了这样的赞美诗句:“躯如杨柳摇微风,心似巨岩碎大涛。”(摘自《党史纵览》,袁成亮/文)
蒋介石跪拜黄金荣
黄金荣是旧上海人人皆知的青帮大头目,“流氓三大亨”之首。
黄金荣门生众多,其中鼎鼎大名的要数蒋介石。蒋介石年轻时是中国第一代股民。他从日本留学归来后,在1920年7月开业的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以“蒋伟记”名义炒股。到1922年春,血本无归,欠了一屁股债,债主们雇用青帮门徒向蒋介石逼债。蒋介石求助于同乡、商界巨头虞洽卿。虞洽卿给蒋介石出了个主意,拜黄金荣为师:以求消灾。蒋介石在虞洽卿陪同下,来到黄公馆,向黄金荣递上一张大红帖子,上书“黄老夫子台前,受业门生蒋志清”。蒋志清是蒋介石早年用过的名字。蒋介石向端坐在太师椅上的黄金荣磕头行礼。这样,黄金荣就收蒋介石为门徒。
不久,黄金荣设宴招待蒋介石的债主们,席间说,现在志清是我的徒弟了,志清的债大家可以来找我要。债主们连声说“岂敢,岂敢”。黄金荣的一句话,使蒋介石摆脱了困境。他还送给蒋介石两百大洋作路费,去广州投奔孙中山,
5年之后的1927年3月27日,蒋介石重返上海。此时的他已是“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将军”了。识时务的黄金荣赶紧去拜见,悄悄把门生帖子送还了蒋介石,蒋介石口口声声称他“黄老先生”,留他一起用餐。
蒋介石善待黄金荣,更重要的目的是要黄金荣帮助他在上海镇压共产党。十几天后,即1927年4月12日,当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时,出面屠杀工人纠察队的,便是黄金荣的徒子徒孙们。为了表示谢意。蒋介石在1930年题了“文行忠信”四个字给他。(摘自《环球人物》,叶永烈/文)
红军的“马克思号”飞机
1932年4月12日,红军攻克漳州外围龙岩。由于红军行动神速,国民党军的一架飞机飞来侦察。当该机飞经红33团宿营地上空时,副团长陈冬生架起机枪打了一梭子弹,飞机中弹,摇摇晃晃地飞走了。有趣的是,4月20日红军占领漳州,陈冬生带领部队进入桥南机场,发现被他击伤的这架飞机正停在那里,机身有弹孔,座舱里还有血迹。
红军官兵将这架飞机命名为“马克思号”。
这架飞机是福建军阀张贞所部使用的。张贞,福建军阀,红军进攻漳州时担任“福建省剿匪司令部司令”,兼49师师长,兼任闽南航空处处长。他在闽南辖区征收飞机税70万元,先后从国外买进5架飞机。这架后来的“马克思号”就是其中之一。
缴获一架飞机在当时的红军中是件大事,苏区特意在瑞金抢修了一条简易跑道。此后还在长汀公园展出过。
由于缺少备件,这架“马克思号”飞机在执行了一段时间的任务后终于寿终正寝,为了避免它落入国民党军手中,红军不得不将其销毁。(摘自《广州日报》,萨苏/文)
吕正操与张学良的世纪友情
1922年,17岁的吕正操参加了张学良的东北军卫队旅,1923年冬,被张学良推荐考入东北讲武堂深造。1925年毕业后,吕正操成了张学良的少校副官、秘书,直到西安事变,他一直在张学良部下任职。
吕正操与张学良的友情持续了逾半个多世纪。当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吕正操走上抗日之路后,已被蒋介石软禁的张学良曾让弟弟张学思转告吕正操:“这条路走对了。”
1991年3月10日,张学良偕夫人赵一荻赴美国探亲。其时。吕正操正在北京301医院住院。5月23日,吕正操飞向大洋彼岸,5月29日上午,在纽约张学良住地见到了张学良。当86岁的吕正操刚走出电梯,便见90岁的张将军站在公寓门口等候,张学良一眼就认出了吕正操,老远便伸出手。半个多世纪没有见面了,两人双手紧握,四目相对,沉思片刻,互致问候。
两位老将军畅叙久别重逢之情。张学良幽默地说:“我可迷信了,信上帝。”吕正操随口接上:“我也迷信,信人民。”张学良笑着说:“你叫地老鼠。”这指的是当年吕正操在冀中和军民一起运用“地道战”等形式抗击日寇的事。
之后,张间蘅(张学良五弟张学森之女)频繁来往于海峡两岸,为张学良和吕正操传递信息。他们诗作唱和,往来不断。(摘自《广州日报》,新华/文)
相关热词搜索:抗美援朝 狙击手 张桃芳 《抗美援朝第一狙击手张桃芳》等 抗美援朝狙击手张桃芳 狙击手张桃芳军情解码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