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我是流氓我怕谁:我是流氓我怕谁 txt王朔

发布时间:2020-03-03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王朔,一位被称为“痞子”、“流氓”的文化异端,上世纪80年代末在中国文坛崭露头角。之后,这位“文化流氓”成为“文化英雄”。在当代文化中,他的特殊地位至今无人能及,人称之为“朔爷”。在近20年的中国文化地图中,王朔是一座高峰。他是痞子、流氓,也是英雄、神话。
  
  王朔现象
  
  关于自己,王朔说得最多的就是“我们院”,“我们院”指的是位于北京西部的“军队大院”。王朔1958年出生,生活于海军大院,18岁参加海军,退伍后曾在药店工作,1983年辞职写小说,1984年,王朔在《当代》发表了处女作《空中小姐》,1989年发表了《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引起了反响。之后,王朔发表了一系列小说:《过把瘾就死》、《动物凶猛》、《玩主》、《我是你爸爸》等。王朔开始在民间大红大紫。文学评论家朱大可说:“似乎只有王朔的小说才真正支配了民众的流行趣味。”
  他的痞气,他的调侃,他的玩世不恭,他的京味口语,在20世纪80年代显得非常与众不同。加之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小说不是充满虚伪说教的反思寻根文学,就是艰深晦涩落入叙事游戏的先锋小说。在这种文学环境中,王朔充满痞气的通俗小说脱颖而出。
  王朔小说的最大成就在于挑战了原本的话语体制并重新建构了一套话语体系,进而挑战了既有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也因为这种挑战,激怒了一些学院派知识分子。因此批判的声音也尤其响亮。
  1988年由王朔小说改编的四部影片陆续上映,有米家山执导的《顽主》,夏钢执导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黄建新执导的《轮回》以及叶大鹰执导的《大喘气》。这一年被称为“王朔电影年”,这使王朔意气风发。“那是我第一次在社会上有了知名度,有些不成器的人羡慕我。”
  在上世纪80年代末,在文化批评界,对于王朔的两种态度可谓泾渭分明。批判王朔的人骂他是痞子,是流氓。而认同他的人,则认为他对中国的小说语言具有鲜明的开拓性。正是因为这种巨大争议,才造就了“王朔现象”。
  
  王朔时代
  
  如果说,王朔在上世纪80年代还只是个文化异类的话,那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他则已经占据了主流位置,并且成为那个时代的文化英雄。王朔在那场争论中最终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他非常嚣张地喊出了“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宣言。
  1990年,由王朔主力编辑的《渴望》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创下收视奇迹,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1992年,华艺出版社出版了四卷本的《王朔文集》,引起轰动,一时“洛阳纸贵”。而此时,王朔的影响力已经跨越文学界,进入娱乐界。进军电视界正是让王朔家喻户晓的关键的一步。影视使王朔的作品走向大众化,进而引领了大众流行文化。
  1992年王朔编剧的国产轻喜剧《编辑部的故事》开播。这部情景喜剧,一下让王朔成为了最大的通俗娱乐制造者。在娱乐匮乏的上世纪90年代初,《编辑部的故事》极其成功,让中国人品尝到了京味幽默,即王朔式的幽默。而这种幽默随着这部电视剧的热播在全国范围引起了轰动和普及。之后,很多人都以能说上几句王朔式的调侃为荣,因为这是跟上时代潮流的一种表现。
  1993年《北京人在纽约》,1994年《过把瘾》,同样背后也都站着王朔。
  1994年,由王朔小说《动物凶猛》改编成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奖。在这部电影里,王朔客串了“小混蛋”这个角色。而这个角色在王朔身上显得意味深长。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王朔周围聚集着一帮人,如冯小刚、姜文、张元等。而在王朔退隐之后,冯小刚仍然高举着王朔的旗帜,一路延续着王朔的风格,直到《夜宴》。
  王朔对于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和娱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批评家朱大可甚至用“王朔主义”来形容这种影响。“王朔主义无非就是北京街痞文化的一种文学表述。我已经说过,它是破落的满清没落贵族传统、大杂院的街痞流氓习气和‘军队大院’痞子风格和这三种不同亚文化类型互相堆叠而成的文化构形”,而且“大院文化是王朔真正的精神之源”。
  
  王朔隐退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王朔的创作趋向冷淡。2000年,在发表了《看上去很美》后,他几乎彻底地退出了江湖,也不再在公共传媒中露相。
  《看上去很美》实际处境是“看上去挺冷”,并没有在文坛引起多少反响。即使后来被张元改编成电影,也同样是冷冷清清,没有掌声。这似乎就在表明,王朔的时代眼看就要过去了。但是作为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英雄,“王朔”两个字仍然让人有无限联想。他就像在巅峰时期退隐江湖的武林盟主一样,虽然人已不在江湖,但江湖上依然充满了各种关于他的传说。
  在王朔退隐的这段时间里,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新一代年轻人也成长起来,尤其是生猛的“80后”也开始步入文坛,形成潮流。总之,在网络时代,文化娱乐都更加多样化,隐退的王朔也渐渐被人淡忘。即使偶尔被提及,也大多是出现在某位女演员的绯闻里。
  2006年,徐静蕾的《梦想照进现实》让王朔的名字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但是这部小众电影并没有让多少人提起兴趣,王朔的幕后工作也没有得到什么认同。曾经是文化领袖的王朔还剩有多少影响力?难道已是强弩之末,江郎才尽?
  2006年末,王朔终于憋足了劲,上演了一出“王者归来”的好戏。
  
  王朔复出
  
  从2006年末至今,几个月来,他无疑是最抢镜最吸引眼球的人。
  王朔的复出序曲是和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女演员联系在一起的。他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姿态拉开了重出江湖的序幕。在为女演员打官司的法院亮相后,他做客搜狐网站,开始了他的话语狂欢。这场看似没有预谋的复出序幕,其实却包藏心机。在娱乐当道的今天,在娱乐事件中亮相,显然能吸引更多眼球。王朔侃侃而谈,一如既往地大放厥词,一如既往地施展他的骂人功夫。
  骂人,向来是王朔的杀手锏。如果把王朔所骂之人列一个清单,那将是长长的一大串。以前,他骂了金庸,骂了张艺谋,骂了鲁迅,骂了余秋雨。而十年后,他把骂人名单再扩大,除了把骂过的再骂一遍,他又骂了“80后”,骂了陈凯歌,骂了余华,骂了舒乙,骂了北村,骂了李敖、齐白石、周汝昌,甚至还骂了杨澜的丈夫吴征,而最激烈的一次竟然是用了整整十几分钟来骂媒体、骂记者。在他思维奔放的话语中,依然夹杂着身份标签似的“京骂”。他激情澎湃,唾沫四溅,甚至还卷起了双袖,仍然是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无畏派头。
  “我实话告诉你,我是超级攻击型人格,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我就是一病人,我是一疯狗,咬死人不偿命。”王朔这样解释自己的骂人成性。但谁都知道,王朔的大名一直是与“骂人”相辅相成的,复出之后的王朔骂得更多,骂得更狠。
  就算是骂过之后,不好意思了,也没有关系,王朔还能摆出一副知错就改的样儿,一一道歉。他向张艺谋道歉,向刘震云道歉,向杨澜道歉,向吴征道歉。“你当我骂人快乐啊?”什么话都被王朔说了,别人自然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重出江湖的王朔还多了一个杀手锏,就是玩自曝。曝光,已经成为目前新闻界出现频率颇高的词汇,尤其是在娱乐八卦新闻中。而这回,王朔也像娱乐明星一样玩起了自曝。首先,他自曝自己住的房子是女演员徐静蕾给买的,然后他又自曝打过群架,吸过毒,嫖过娼。话音一落,全场哗然,网民众呼“王朔疯了”。他的朋友叶京说,王朔是堂吉诃德,不是流氓,而堂吉诃德确实是疯子。
  王朔疯了吗?之后,王朔又亮相于央视的心理访谈节目,讲述他和母亲的多年矛盾。这一招又是让人始料未及。难道王朔真得了心理疾病?
  自称看破了生死的王朔玩得越来越猛,越来越有娱乐精神。当该说的都说了,能骂的都骂了,能曝的都曝了,王朔又突然说不再免费接受采访,提出了1小时10万块钱的标价。
  “你去而复来,所为何来?”2007年4月1日,王朔的新书《我的千岁寒》隆重推出,他在序言《我是谁》中这样写道。这正是所有人的疑问。王朔为什么要复出,为了解闷?为了发表观点?为了炒作?为了卖书?为了鲜花村?为了徐静蕾的电子杂志?而王朔的精明恰恰在于他拒绝回答这些问题,让大家去猜。
  王朔的演出,虚虚实实,实实虚虚,但有一样是非常实在的,那就是为了他的新书《我的千岁寒》。关于这本书,王朔也是颇费心思,做了层层铺垫,才隆重推出。开始,他先不经意透露手上握有200万字创作,到网上付费阅读,到正式书名,到一字3美元,总共365万的天价稿酬,“给汉语加了时态”,“全部文字都是精华”……王朔可谓循循善诱。
  “80后看不懂”、“是给高级知识分子看的”,从王朔对新书只言片语的点评,可以看得出来,王朔这回玩的是深沉,玩的是晦涩。通过媒体,王朔又引诱大家一回,他先行公开了序言《我是谁》。果然写得非常深邃,看过之后大部分人都称看不明白。王朔写的不再是通俗小说,而是哲理小说。
  在这本愚人节推出的新书《我的千岁寒》中,王朔用北京口语重写《金刚经》和《唯物论史纲》,而主打小说《我的千岁寒》则改编自《六祖坛经》。叶京说,王朔是要写一部中国人都看不懂的作品。看来这么多年,王朔一直在试图突破自己。而如今,他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突破之道。
  王朔坚称自己根本无须炒作。而很多人也都相信,即使没有炒作,王朔的号召力也足以威慑江湖。叶京说,王朔是出来领导中国文艺界的。而王朔自己说,“我放眼的是宇宙”。
  所为何来?看来只有王朔自己心里明白。而我们看到,上世纪90年代的“文化英雄”王朔正在拼命地向世人证明自己的存在。
  他还能够继续叱咤风云吗?

相关热词搜索:我是 我怕谁 王朔 王朔:我是流氓我怕谁 我是流氓我怕谁小说 我就是流氓txt下载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