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诺德情绪理论【当今情绪研究视角中的阿诺德情绪理论】
发布时间:2020-03-03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要:阿诺德情绪理论的广度和深度及其对当今情绪研究的诸多问题所提供的智慧与启发,有待情绪研究者重新审视。在当今情绪研究领域,阿诺德情绪理论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该文综合相关文献和个人的理解,对阿诺德情绪理论中的一些我国读者未尽其详的论题及其对当今情绪研究的影响作概要述评。
关键词:阿诺德,情绪,情绪理论。
分类号:B842
1 导言
阿诺德(Magda B.Arnold;1903.12~2002.2.)及其著名的情绪理论――“认知评价理论”,是20世纪情绪研究的重要标志物。情绪研究者普遍认为,在情绪理论发展史上,如果说詹姆斯提出的情绪理论是第一代情绪学说的话,那么阿诺德的情绪理论则应被看作是第二代情绪学说的代表。2003年以来,伴随着一系列纪念阿诺德诞辰100周年的活动,许多情绪研究者开始从传承与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问世40余年的阿诺德情绪理论。他们普遍认为,阿诺德情绪理论在当今情绪心理学研究领域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这不仅因为当今许多情绪理论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了阿诺德情绪理论的某些基本观点,而且因为当今许多情绪研究的主题源于或派生于阿诺德情绪理论的某些理论假设。与之同时,他们也发现,阿诺德情绪理论的广度和深度,及其对当今情绪研究的诸多问题所提供的智慧与启发,尚未得到情绪心理学界的应有认识,甚至“被严重低估了”。为此,《Cognition and Emotion》2006年20卷第7期还特地出版专刊,从当今情绪心理学的视角,对阿诺德情绪理论的价值和影响进行了不同以往的探讨与评价。鉴于以往我国学者对阿诺德情绪理论的介绍和研究有限,本文综合相关文献和个人的理解,对阿诺德情绪理论中的一些我国读者未尽其详的论题及其对当今情绪研究的影响作概要评述。
2 情绪感受与感知
阿诺德情绪理论以她1960年出版的《情绪与人格》一书为代表。在该书中,阿诺德情绪理论与早期情绪理论的首要区别,在于对情绪感受(feelings,亦即情感)与感知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的认识。阿诺德不赞同詹姆斯等早期情绪理论家关于引发情绪反应的事件的解释,认为个体在与事物相互作用时所直接感知到的身体改变并不足以解释情绪的产生。尽管她也强调情绪产生的必要条件是个体对特定刺激事件的感知,但是她更为强调的是,刺激事件一旦被感知,个体就会自动生成“此时此地它对于我来说是好的或坏的”评价,而这种评价又使个体产生一种有关刺激事件与自身利害关系的情绪感受,并产生接近或远离该事物的各种需要和行为。换句话说,阿诺德认为,情绪产生的充分条件是主观上感受到的刺激事件评价。为此,她特别指出,在情绪感受与感知之间存有真正的不同,感知仅告诉我们有什么,而情绪感受会对有的东西进行评价(assess);感知仅能提供刺激事件本身的信息,情绪感受则能提供刺激事件如何影响我们的信息,因而能促使我们产生相应的经验(experiences),并进而促使我们按照适当的方式去做出反应。据此,阿诺德强调,情绪的实质是一种感受到的经验。
阿诺德之所以强调情绪是一种感受到的经验,还与她当时力图改变情绪理论现状的初衷密切相连。她认为,当时的情绪理论之所以停滞不前,主要原因在于它被深埋在“行动主义的雪堆”底下,忽视了情绪的主观经验方面的常识。阿诺德建议“回到人类普遍的情绪经验,这种经验不论是心理学家还是普通人都能够理解,而且都可以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的词汇进行描述”。如她在书中写道:“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情绪作为人类经验、人类行为进行讨论,而且相信作为读者的你和作为作者的我有一样的第一手经历不必用科学术语加上描述。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抛弃那些专家们搜集的证据,但这确实意味着我们不必用他们对情绪的特殊定义或解释来指导我们,而忽略我们自己的经验……主观经验必须被看作基础”。
在纪念和重新审视阿诺德理论的过程中,基于情绪感受和感知的区别而产生的情感信息观(affect-as-information perspective)得到许多情绪研究者的关注。情感信息观发展了阿诺德“把情绪看成是感受到的经验”的观点,将基于情绪感受的信息称之为情感信息,而将基于感知的信息称之为非情感信息。两相比较,非情感信息反映刺激事件的客观意义,仅具有告知功能:情感信息则反映刺激事件的主观意义(如,对主体来说是好的还是坏的?是应该接近它还是回避它?),不仅具有评价功能,而且具有意动功能。还有学者指出,相对于非情感信息来说,为什么情感信息很难被主体所忽视,并构成主体行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应该成为今后情绪研究不可忽视的方面。
3 情绪与动机
谈到阿诺德情绪理论的贡献,心理学界的认识主要集中于“情绪-评价”方面,而对她对关于“情绪-动机”关系的研究却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甚至情绪心理学界在谈到该方面的具体研究时,也很少提及阿诺德的相关理论。其实,阿诺德理论中有相当大的篇幅是专门探讨“情绪-动机”问题的,她还构建了一个“行动序列”(“action sequence”)的理论框架,来阐述情绪与动机的关系,并试图解释人们为什么会去做他们所做的事情。她的主要理论假设是:人类是“行动者(doers)”,因为他们天生就被激励去对环境采取行动;这种行动的过程通过序列化的行为表现出来:“感知-评价-产生情绪-需要-思考-行动”。具体来说,当人们感知一个刺激事件时,会对它进行评价;这些评价是一种主观上感受到的经验,会导致情绪反应:情绪反应又会促成某些行动的需要,以对刺激事件做出应答;这些需要往往是多种的,人们要对它们进行思考,以决定追求或实现哪个(些)需要:被选择出来的需要进而构成动机,驱动或诱发了相应的行动。
不难看出,在这个“行动序列”中,阿诺德强调的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情绪通过决定与影响人们的需要来引起动机和行为:第二,有意识的思考通过决定与影响最终构成动机的需要来引起动机和行为。就前者来说,阿诺德认为,情绪通过影响个体追求的目标及策略来引发或改变人的需要,以使人追求或拥有对自己有益的目标,或者回避或放弃有害的目标。就后者而言,阿诺德认为,与情绪产生前的“评价”不同,情绪产生后的“思考”是一种有意识的信息加工,它借助于以往的知识经验或“记忆中的成败经历”,对已产生了若干需要及其行动目标和方式进行比较和选择,从而决定和影响最终构成动机的需要。
阿诺德关于“情绪-动机”的理论假设尽管不尽完善,但是对我们现今关于情绪与动机关系的研究依然有所启发。其一,尽管我们都知道“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与自身需要关系的反映”,但是阿诺德启发我们进一步思考,在情绪过程中,人不仅要 从“存在”的角度确定这种关系,而且要从“适应”的角度把握这种关系,以致情绪不但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而且会产生激发人去行动的需要。这同时也启发我们从人的积极性源泉和心理活动的整体性等更为广泛的角度,综合探讨情绪的反映功能与调节功能的统一。其二,尽管阿诺德没有指出,但是她的“行动序列”提示我们,动机的实质及其产生过程是认知与情绪的相互作用。这也促使我们从“完善”的角度审视阿诺德“行动序列”中的“思考”环节――这里的“思考”发生于情绪体验之后,因此不可能是“纯”认知或“纯”理性的思考,而应该是特定情绪体验或状态中的思考,其思考方式或策略必然会受到特定情绪体验或状态的调节。换句话说,决定和影响“行动序列”的“输出”的,既不是单纯的认知因素,也不是单纯的情绪因素,而是认知因素与情绪因素的相互作用。
4 情绪与自我理想
确定情绪在人格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阿诺德情绪理论的最终目的之一。在这方面,阿诺德的理论由两个相互关联的思路展开。其一,从情绪的动机功能的角度,阐述情绪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情绪驱动行为――行为的重复形成态度和习惯――态度和习惯形成人格特征并最终形成特定人格。其二,从情绪的适应功能的角度,阐述情绪在人格整合的作用:人格整合是受个体的自我理想(theself-ideal)支配的一种对周围世界的情绪反应过程,自我理想可在个体情绪反应的方式与其理性适应世界的方式间构建起一种和谐。
将自我理想作为一个关键变量代入情绪与人格关系的探讨,阿诺德可谓用心良苦。为了论证情绪可作为人格形成与整合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单凭说明情绪可以驱动行为以满足需要或实现目标还不够,必须同时说明情绪为理性所控制的程度,以保证人格的形成发展朝向积极与乐观的方向。为此,阿诺德借鉴马斯洛和阿尔波特等关于需要层次、自我实现和个性成长的相关理论,为情绪与人格及其相互关系的健康发展,建构了一个起“监护作用”的调节变量――自我理想。关于自我理想及其作用,阿诺德的表述是纷繁的,归纳起来大致如下:①从涵义上讲,自我理想是人对什么是好的认识,是人内心深处努力想达到的人生目标;②从发生上说,自我理想人天生的“朝向完美的自然倾向”所组成,这种倾向是为了认清什么是好,并试图引导人生按照与此相符合的方式行动;③从发展上看,自我理想植根于孩提时个体对父母性格中其判断为好的方面和其缺少的方面的成熟认识,暗含了个体目前的状况和他想成为的状况的比较;④就功能而言,自我理想密切地伴随于评价和情绪的产生,影响个体的所有行动,是人的动机的最终来源;正如阿诺德所言,“人的动机系统围绕自我理想建立和组织起来。如果他的理想在他的日常活动中变得完整又连贯,他的理想就决定了他进一步的行动。每当有什么事情变得有吸引力而又愉悦,就会被评价为它有助于或减弱于他所瞄准的理想”。
显然,阿诺德试图通过自我理想来建构情绪、动机和人格整合的核心组织原则。阿诺德有这样的直觉:我们的所有行为是通过自我理想来调节,并为自我理想而驱动;自我理想是先于社会比较的,并具备目的论意义的。但是,她的相关理论体系不尽严密,理想化和假设性的成分较大,以致当时的学者中,除了拉扎勒斯之外,很少有人认同自我理想具备阿诺德所假定的那种重大的组织作用,有些学者甚至将之评价为科学与宗教的混合物。不过,当今不少情绪研究者指出,阿诺德尝试寻找一个关键变量来建构人类情绪和人格整合的核心组织原则的努力,在今天依然值得充分肯定,因为这是任何完整的情绪理论建构所必须解决的问题;而且,阿诺德的尝试所提供的思路和方法,今天依然为许多领域的情绪研究者所不同程度地采用(如认知评价、情绪智力、自我反省、人格成熟、情绪调节、内在动机和道德情感等领域),尽管许多研究者没有提到或意识到他们的工作与阿诺德思想之间的联系。
5 情绪与道德
阿诺德的自我理想不仅赋予情绪自我实现的含义,而且赋予情绪重要的道德含义。在阿诺德看来,自我理想作为个体看好并追求的目标,实际反映了个体的价值选择或价值观念,因而具有社会评价意义和道德意义;情绪之所以驱使个体朝向或远离特定的事物,因为个体对事物与自身关系的评价是由自我理想制约的价值选择和判断所构成,其所朝向或远离的事物都以是否符合自我理想为参照。因此,个体的情绪活动不仅展示了他的自我理想,而且赋予个体行为特定的社会意义和道德意义。关于这一点,阿诺德专门考察了罪恶感、羞耻感、懊悔感、悔恨感、自责感等道德情感,她认为,这些负性情感及其痛苦经验,有助于个体远离有违自我理想的物体、人士和情形,有助于激发自我反省和潜在的亲社会性,从而帮助个体实现自我理想。与之同时,阿诺德还考察了大量的带有享乐色调的正性情感,包括与宗教信仰相关的宗教情感,认为它们都从求知、和谐、关爱、亲情、幸福等方面帮助个体朝向他的自我理想。
如果像阿诺德主张的那样,情绪活动中的评价主要与个人自我理想及其价值观念相关,并导致个体关于好坏、对错、利害的价值判断与选择,那么就存在这样一种思路,即几乎所有情绪都受个体的道德约束,都是与道德相关联的情绪。这一思路及其可能的研究前景,在道德情感研究者中激起了一定的讨论与争论。尽管意见分歧不少,但是据此生发开的研究和由此启发出的思考则更多。例如,道德情感的要义是否应该着重从其评价基础即价值判断来进行界定:道德判断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是否应该与情绪评价相联系;道德情感的分类是否应该依据情绪评价的方式及其行为趋向;自我理想是情绪评价的核心还有其中的一个成分;对情绪评价的道德维度的意识是否有助于保持和增强个体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将情绪评价及其体验充实于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否有助于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如果所有的情绪中都存在道德成分,那么我们对“基本情绪”的结构与功能的认识是否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甚至我们对情绪的研究方式是否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
6 结语
在我们看来,情绪心理学界之所以出现重新审视和研究阿诺德情绪理论的动向,不单单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情绪心理学家,更多的是因为当今情绪研究所面临的许多问题需要追溯到阿诺德情绪理论。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尽管现今的情绪研究者似乎在情绪如何产生的“自变量”问题――评价上达成了共识,但是他们仍然无法在作为结果的“因变量”问题――情绪感受的本质及其意动功能上达成一致;而这种认识分歧的根源,又部分起因于当初情绪研究者对阿诺德情绪理论研究与继承的粗浅和简单化。想当初,阿诺德情绪理论问世之时,正是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学界兴起并获得巨大成功的时期,以致众多情绪研究者毫无争议地接受并沿用了阿诺德的评价概念,并简单化地从“认知-评价”的角度来理解和诠释阿诺德的情绪理论,而对其理论中与评价相关的诸多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未加充分的审慎思考与研究。到而今,当许多情绪研究者发现,随着情绪研究的深入,即便在人们以为不存在歧义的评价领域,依然出现了有关评价的制约基础、产生方式、特性差异、适用范围等等的认识局限和理论困惑,他们觉得有必要重新研究和审视阿诺德情绪理论。作为这一“重温”的最直接结果,许多研究者感慨,阿诺德情绪理论内容和价值绝非“认知一评价理论”所能涵盖。就像Reisenzein所感慨的那样,作为一个伟大的情绪理论家,阿诺德“不会只提出情绪如何被引发这样的问题,还会谈到情绪的结果或者更甚者,会谈到它们在意识结构中扮演什么角色,起到什么作用,包括情绪对于人格整合的重要性”。
其实,阿诺德情绪理论本身并没有变,变的不过是情绪研究者对它的认识与评价。诸如重视情绪的感受特性、重视情绪对动机和行为的建构性影响,以及将人的评价方式与反映人的自我理想的价值层次联系起来考察“评价-情绪”关系的思想,阿诺德生前多次撰文强调过,只是当时没有得到多数情绪研究者的认同和重视。现今这些思想之所以被重新提起或“发现”,也正是因为现今情绪研究者与它们产生了认识上的某种“共鸣”。当然,这种“共鸣”并不意味着阿诺德情绪理论的某些观点和见解将被当今情绪研究者广泛引证――正如一些纪念阿诺德的文章所指出的那样,其理论体系不尽严密,理想化和假设性的成分较大;而是情绪研究者越来越多地认识到,阿诺德关于情绪与动机、自我理想、道德、人格关系的理论尝试,在拓展探索思路、推动理论发展上对当今情绪研究依然有着不容忽视的启发作用。
相关热词搜索:阿诺德 情绪 视角 当今情绪研究视角中的阿诺德情绪理论 阿诺德情绪理论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