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青花瓷]青花瓷图片
发布时间:2020-03-02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某人曾问我:“周杰伦喜欢收藏青花吗?他唱了一首歌,就叫《青花瓷》呢。”我说,周爷玩不玩儿瓷器,我哪儿知道呀?但那首歌我听过。真唱得不错,幽咽婉转,还真唱出了点儿“青花”这“万花之花”的韵味。而且我非常欣赏其中的两句歌词“你隐藏在窑里烧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别说我一个玩“瓷片儿”的了,就是拉坯举火的烧窑人都未必能有此深刻感悟。如果再把青花瓷和爱情融合在一起,就更令人视其为“娇柔易碎,唯恐呵护不及”之美器了。
青花瓷于元朝最辉煌
说起来咱们中国的青花瓷器历史很悠久,唐宋时期就已初现端倪,却没有发展起来。我以为原因有二:一来是烧造技术上的原因。青花瓷的着色剂是二氧化钴,在原料提纯上可能要求挺高,不大容易鼓捣出个“样儿”来。其二,我以为与上层建筑和文化背景有关。纵观中国的陶瓷历史发展,自唐代开始其大致脉络如是:大唐――“多彩”,大宋――“理性”,大元――“辉煌”,大明――“典雅”,大清――“斑斓”。而青花瓷器正是大元时期,在江西景德镇创造出的辉煌。在这儿我斗胆说句不太尊重祖宗的话,如果中国陶瓷严格按照宋代“理学”的要求和品位延续下来,今天的人们恐怕很难接受“青花”(英文称之为blue and white “蓝加白”)这种带着些“庙堂之色”的瓷器――怎么说呢,瞧着多少有点儿丧气不是?但值得庆幸的是,元明时期青花瓷器首先被皇家认可了,皇上说好谁敢说不好?于是没人敢再提这“丧气”二字,而是美誉为“贵气”“雅致”。几百年来,国人不仅接受它,并将它推向极致。尤其是人们在拍卖会上知道了它的价格后,更是把一件上好的官窑青花瓷,直接当作财富的象征。
青花瓷既然如“横空出世”般地辉煌于元朝,那么最珍贵的青花瓷,当然就非“元青花”莫属了。您还记得不?2005年在英国的佳士得拍卖会上,著名的元代景德镇窑“鬼谷下山青花罐”被拍出了将近2.5亿人民币(实为“两亿三”,加上佣金我估摸着约合“两亿五”了吧)。了得吗?是“二亿五”不是“二百五”!我有个酷爱青花瓷的朋友,他说他虽无缘与“鬼谷子”谋面,更无财力参与竞拍,但作为中国青花瓷的忠实尊崇者,仅仅是听到了这个震人心魄的消息,竟然就激动得热泪盈眶了。要我说,这才真叫“眼儿热”呢!
自打这个天价瓷器面世,一时间“满城尽谈元青花”,青花瓷的知识,被极大地普及了。其实要较起真儿来,这“元青花”让人们真正认识它并没有多少年,更令我辈汗颜的是,鉴别出“元青花”瓷器的,并不是中国人,而是个洋鬼子――
一对“元青花”瓷瓶的“流浪史”
元朝末年,郭子兴、朱元璋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红巾军”的父老兄弟们正在与元顺帝妥欢贴睦尔的官军展开一场拉锯战。战争进行得异常惨烈,直杀了个山河失色、日月无光。主战场之一就是江西一带。此时的大元帝国已经顾不了昔日曾设制过“浮梁磁局”的那一方“饶州(即景德镇)瓷土”了。正所谓国将不存,窑器何珍?所以,不论是对朝廷还是对老百姓来讲,这里都是名副其实的重灾区。人们背井离乡,四散避难,田园荒芜,瓷业凋敝……
这天,一位家住与景德镇相去不远的玉山县的地方乡绅,哆哆嗦嗦地抱着一对费了大气力才托人烧好的瓷瓶子和一只瓷香炉,带着家眷老小去庙里上香,祈祷神灵保佑他一家人在这个战乱频繁的倒霉日子里能躲过劫难。他仰天叹息:“唉――实在是不舍得抛下家产,跟着难民的屁股后头四处要饭去,得嘞!这些个瓷器就是为庙里诸位老人家定烧的供品,还望神灵护佑则个。”这个抱着瓷瓶子进庙磕头烧香的乡绅,名叫张文进,他供奉的这对儿瓶子很有特色,叫“青花云龙纹象耳瓶”,而且在瓷器上还烧出了一段铭文,文曰:
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祈保阖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
该铭文中提到的“星源祖殿”和“胡净一元帅”,大概都属于道家的神了。元朝末年,道教似乎已经深入到了江南地区的广大民间,尤其是这位“胡净一元帅”也叫“胡大帅”,是位可以护佑人们财产不被劫掠的、类似财神的“神勇将军”。铭文中落下的时间是“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即公元1351年4月的25或者26日,为元顺帝的统治时代。去南宋灭亡72年,离元朝灭亡还剩下不到16年的时间。然而这“胡大帅”是否保佑得了张文进先生的财富和一家老小?不得而知。但是,老张头儿贿赂给“胡大帅”的那一对“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却作为旷世之宝被流传了下来。
1929年的某月某日,有个中国福建籍的旅英华侨古玩商人叫吴赍熙。这主儿在自己的“第一故乡”走亲访友的时候,闲逛北京智化寺,见供在那里的一对青花瓷瓶煞是好看,于是就买了下来并送往琉璃厂古玩铺出售,用作回英国的盘缠。不承想那古玩店的掌柜看了之后说:“不收!”这位吴先生提到“这对瓶子上面可是有款儿呀,这不――‘至正十一年’。说不准是元朝的呢!”不提则罢,一指明有“元代”的“纪年款识”反倒坏了菜,叫那些古玩店的玩儿家们给讥笑了一番,皆呼:“元无青花,此乃国人之定论也!”就这么着,宝贝就被当成赝品给打发了。这事儿说起来实在是令人扼腕,岂知日后蜚声海内外的旷世国宝曾经就在咱自家门口“转腰子”,最后竟被当成破烂给拒绝了。这个吴赍熙也不含糊,说是“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一跺脚就把这对瓶子抱到了他的“第二故乡”――英国去了。将此物卖给了一个叫大维德的商人,就是著名的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伯西瓦尔?大维德中国艺术品基金会”的“帮主”。
不久,此宝贝让英国学者霍布逊(R .L .Hobson)给发现了。霍布逊是一位著名的中国古代陶瓷学专家,他首先对瓶子上的那个“至正十一年”的年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此他提出了一个重大的历史事实:成熟的中国青花瓷器,不是像书中记载的“起源于明代”,而在元朝时于景德镇一带就已经烧造成功并普遍使用了。然史书中却对此多无记述,个中原因大概有“朱明之后屏弃元朝旧物”的情绪上的偏执。于是,霍布逊先生得出结论并速就论文一篇,曰《明以前的青花瓷器》,发表于一个叫《老家具》的刊物上。我们完全可以把英国人霍布逊的这篇文章,看作是历史上人们对元青花的第一次明确的认识。但由于受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加上霍先生的论述又相对简单,所以未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以后20多年的时间里,几乎无人问津此事。
时间不知不觉滑到了1952年,一个名叫约翰?亚历山大?波普的美国人,进入了现代所有关注元代青花瓷器研究者们的视线。波普,美国佛利尔博物馆的馆长助理,也是一位中国陶瓷学的专家。这位年轻的学者,在认真地研究了当时已经藏入大英博物馆的带“至正铭文”且高大精美的“青花龙纹象耳瓶”之后,开始频繁地往复伊郎和土耳其两国,以这对儿“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作为理论的基石,从1612年沙?阿巴斯国王遗留下来的,现存于伊朗阿德比耳寺的中国瓷器和十六、十七、十八世纪土耳其苏丹所收藏的,现存于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托布卡普?撒莱宫的大批中国瓷器中,共筛选出了72件极有代表性的青花作品。它们大多器身高大,瓷器的绘画使用进口钴料,瓷器的釉色深沉,图案繁复、纹饰致密,给人以端庄雄浑的感觉。波普以这些瓷器为依据,系统而又科学地向人类展示了“至正型元青花瓷器”。并于1952年和1956年分别撰写了《十四世纪青花瓷器:伊斯坦布尔托布卡普博物院所藏的一组中国瓷器》和《阿德比尔收藏的中国瓷器》这两本著作。就此,在这位波普先生的“严谨的学术行为”的倡导下,人类第一批成熟的青花瓷器被从明朝青花瓷器中“剥离”了出来,时间定格在“元代中后期”。于是,这对儿飘洋过海的“青花云龙纹象耳”大瓶子,就被想当然地称作“大维德花瓶”,也是“元青花至正型”的标准器物。波普先生在将上述元代青花瓷器命名“大维德花瓶”和“至正型器”的同时,也亲切地称呼它们为“赍熙型器”。看来他是十分感谢和怀念那个能让西方人率先把玩到“大维德花瓶”的始作俑者――吴赍熙公。同时,从这时候起,一股收藏和研究元青花的热潮开始了,其余温至今不见衰减,这才有了将近50年之后,就是在前边刚提到的2005年7月,在英国佳士得拍卖行拍出了2.省略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