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界下的北京]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布时间:2020-03-02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编者按: 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2007年6月9日)给我们带来了惊叹、感动、思考和反省,那凝聚着祖先情感和智慧的文化形式震撼着每个人的灵魂。一时间,媒体聚焦、全民关注,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达到了顶峰。
现在,本刊选择在一个相对寂静的时候再一次谈起“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话题,节日会过去,仪式会结束,但保护的步伐始终不会停歇……
“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得这么响,有没有物质文化遗产?”不久前接受一家电视台的采访,编导这样问我。我很奇怪,还有人不知道物质文化遗产。我用最简单的话回答他:“文物、文化古迹、历史遗址等等便是物质文化遗产。”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世界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都是以物质的形态存在的,便都是物质遗产,他们有一个名字叫“世界遗产”。
在首批确认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北京占尽风头。故宫、颐和园、长城、天坛、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明十三陵等,在全国各地诸多遗产中,北京是最集中的一个地方,充分证明了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的地位。
但是,欣慰处也遗憾,如果北京老城保存得好,是可以整体申报的。北京城墙环绕着的北京胡同与四合院民居,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但是却很不幸,没有了。
稍后于“世界遗产”被提出来的,便是“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遗产”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有没有一种东西,它不以物质形态存在,却是我们祖先创造的,并值得我们珍惜的遗产?有,这便是传统戏曲、民间音乐、民族史诗、民间故事、风俗习惯等等。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已经公布了三次,我国的昆曲、古琴艺术、十二木卡姆都榜上有名。再加上与蒙古国联合申报成功的长调,那么我国现在拥有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四项。
北京是我国近500年来的文化中心,在这里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也一定蕴藏了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不容怀疑的。
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哪里?它们是否得到了很好的珍惜?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住多少?
雅各布斯说:“当我们面对城市时,我们面对的是一种生命,一种最为复杂、最为旺盛的生命。”所以,说保护北京老城,不是保护一处死去的文物或者历史遗迹,而是保护一种活生生的生活形态。
透过城市改造话题,我们可以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如果把城市比喻成看得见的水土,那么随水土流失掉的便是土地上的生活与水上的歌声。
好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淡出了我们的生活。比如离我现在居住地最近的“石景山古城村秉心圣会”,我就没有见过。资料说:“古城村位于西长安街延长线的最西端,村子形成于明代初年,面积0.8平方公里,旧时是塞外和京城的交界地带,受到皇城文化和塞外文化的双重影响。明清以来,村民信奉碧霞元君娘娘,每年四月到妙峰山朝顶进香,为凝聚全村人的一秉虔心,逐渐产生了香会组织――‘秉心圣会’,产生了别具一格的花会表演方式‘花十档’。秉心圣会始于明代万历年间,万历元年(1573年)起的会,万历四年(1576年)走的会。秉心圣会是现今北京地区到妙峰山进行的香会队伍中恢复得最完整的一档花会,钱粮筐表演是北京唯一的一档花会表演形式。但是,秉心圣会目前在传承上面临很大困难,如古城村即将被拆除,必将影响以村落为依托的花会面临危机;传承人问题亟待解决;缺乏对该民俗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
古城村没有了,“花会”去哪里找?
前几年,春节禁炮,整个北京的春节已经悄悄地成了呆在家里看电视的节日了。去年恢复燃放炮竹,于是,一个传统又回到了我们身边。一个看似没有实际意义的鞭炮声,却是千家万户吉祥快乐的象征。没有了炮竹声,便少了年的味道。
可是,鞭炮声回来了,春联却回不来了。超市统一印制的春联,一定少了不少年的兴致。工业化的便捷,也带来了工业化的粗糙与对个性生活的取缔。
春节的乐子剩下看电视、吃速冻饺子,并将附赠的“福”字贴在门上。庙会是洋庙会,俄罗斯小姐的风情表演,传统被挤对得没有了踪影。
我不反对过洋节日,比如情人节与圣诞节。但是,被简约化了的春节,是不是也简约化了我们的传统?当端午节由韩国人申报成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我们不是去争这个节日,而是要反思一下,我们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是不是丢失了我们自己?
多年前我在乡下教书,每年腊月要写很长时间的春联,学生们把一卷一卷红纸放在我的案头,我义务服务着,也快乐着。但是现在印刷的春联现成了,却也少了家家户户不同的感受。
正月要糊灯笼。手工灯笼制作工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项目,但是现在都是工厂生产好送到超市里的,于是家家户户是一样的灯笼。
工业化与国际化,如今信息化了,春节都是一个短信了事。年的味道去哪里寻找?
“年”是中国的,当然也是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年”在哪里?去哪里寻找有味道的年?
去老人的记忆里?
去名家的散文里?
今年6月,第二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有总计105个项目获得专家认可。我想多数北京人看到这个名录的时候一定既熟悉又陌生。不少人会问:“这是需要我们继承下去的遗产吗?没有这些遗产会怎样?”
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先生说:“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一切归于沉寂之时,唯有文化以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形态留存下来。它不仅是一个民族自我认定的历史凭证,也是这个民族得以延续,并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和智慧与力量之源。”
北京的“历史凭证”是什么?
北京“得以延续、走向未来的根基和智慧与力量之源”是什么?
除了故宫、颐和园、长城、天坛、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明十三陵,是不是还有正在消失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京首批入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智化寺京音乐、京西太平鼓、昆曲、京剧、天桥中幡、抖空竹、象牙雕刻、景泰蓝制作技艺、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雕漆技艺、木版水印技艺、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厂甸庙会。
首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48项,它们是:
民间音乐:智化寺京音乐、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京西幡乐、通州运河船工号子、顺义曾庄大鼓;
民间舞蹈:京西太平鼓、延庆旱船、昌平后牛坊村花钹大鼓、密云蝴蝶会、米粮屯高跷、海淀扑蝴蝶、白纸坊太狮、大栅栏五斗斋高跷秧歌、沙峪村竹马、通州运河龙灯、门头沟龙泉务童子大鼓;
传统戏剧:昆曲、京剧、河北梆子、大兴诗赋闲、柏峪燕歌戏;
曲艺:相声、岔曲、单弦、京韵大鼓、密云蔡家洼村五音大鼓、平谷调;
杂技与竞技:天桥中幡、抖空竹、帽山满族二魁摔跤、围棋、中国象棋;
民间美术:象牙雕刻、北京玉器工艺、曹氏风筝工艺;
传统手工技艺:景泰蓝制作技艺、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木版水印技艺、雕漆技艺、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便宜坊焖炉烤鸭技艺、绒布唐工艺;
传统医药:同仁堂中医药文化;
民俗:厂甸庙会、妙峰山庙会、东岳庙行业祖师信仰习俗、房山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石景山古城村秉心圣会。
二、北京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有600年的历史,有人说它是“百戏之祖”。昆曲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北京也是昆曲发展兴盛的重要场所。资料显示:在1917年~1945年的28年间,北京曾先后出现过“同合”“崇庆”“宝山”“祥庆”“宝立”(庞世奇)、“庆生”(白云生)诸班,它们都曾一度兴起,随即萧条冷落,到1945年前后,专业昆班已不复存在,仅有“昆曲研究会”“北大倚声社”“昆曲学会”等知识界之业余组织维持着昆曲“清唱”一脉。
1957年成立的北方昆曲剧院,是北京唯一的专业昆曲表演艺术团体。在北昆的介绍中这样写道:“50年来,剧院以保护、继承、发展、革新昆曲艺术为根本宗旨”。但是,与苏州传字辈可以演出六百多个剧目相比,北昆的七十多个剧目实在是少得可怜。尤其在创新上花大力气,反而使许多经典没有继承下来。
面对更多的诱惑,年轻一代演员花在练功上的时间比较少。记得一次看电视,北昆的一个老艺术家说,他白教学生,在排练厅等,经常没有人来。
在北京另一个宣传推广昆曲的是“北京昆曲研习社”。北京昆曲研习社是北京昆曲爱好者研究和传习昆曲艺术的业余文化团体。1956年由俞平伯等业余曲家发起成立,“文革”停止活动。1979年底恢复活动,张允和担任社长。
50年来,北京昆曲研习社先后演出106场,挖掘、继承传统剧目64折。没有经费,没有固定活动场所,以每年两场的平均演出频率,尽管也宣传了昆曲,但是对这样的一个剧种,在这样的一个城市,受众能有多少呢?
全北京学钢琴、小提琴的孩子有多少?
全北京学昆曲的孩子有多少?
多年前我到呼和浩特采访,那时候,呼和浩特每年生产销售的马头琴是150把左右,而销售的日本电子琴是3000台左右。
马头琴与电子琴,哪个更可以表达内蒙古人民的情感?哪个更像一件乐器?当然是前者。但是,为了迎合国际化,更多的家长带着孩子学电子琴。
昆曲,有文辞之美,有声腔之美,有身段之美。我以为,昆曲是中国孩子最好的艺术启蒙手段,不管将来唱不唱戏,学点昆曲都有益于了解传统文化,塑造孩子的美好情操。但是,因为钢琴可以在升学时加分,于是一窝蜂地学钢琴去了。
在北京街头,姜杰钢琴城、鲍惠荞钢琴城,卖琴,教琴,生意火爆。有些地方的教师只是音乐学校的学生,自己还没有练好,就出来教琴。而本来就少得可怜的专业昆曲教师却无人问津。
搁下昆曲,看看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特点?
首先,北京是帝都,是个高级消费城市,所以“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明显的特点便是饮食服务、生活消费品的生产与制作、供城市娱乐休闲的音乐戏曲曲艺等。在两批已经成为市级遗产项目的153种内,传统手工技艺占了绝对的优势。
生活奢侈品的生产,如:象牙雕刻、玉器工艺、风筝工艺、景泰蓝制作技艺、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雕漆技艺、金漆镶嵌制作技艺、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宫毯织造技艺。
生活必需品的生产:硬木家具制作技艺、京式旗袍传统制作技艺、瑞蚨祥中式服装手工制作技艺、盛锡福皮帽制作技艺、马聚源手工制帽技艺、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绣花鞋技艺(王冠琴)。
饮食方面有: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便宜坊焖炉烤鸭技艺、六必居酱菜制作技艺、王致和腐乳酿造技艺、张一元茉莉花茶窨制技艺、北京二锅头酒酿制技艺、牛栏山二锅头酒酿制技艺、“菊花白”酒酿制技艺、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技艺、月盛斋酱烧牛羊肉制作技艺、鸿宾楼全羊席制作技艺、烤肉制作技艺、壹条龙清真涮羊肉技艺、“厨子舍”清真菜民间宴席制作技艺、都一处烧麦制作技艺……
其次,北京是个包容天下的文化消费城市,所以聚集了适合全国各地各种口味的文化消费,尤其是文人消费。戴月轩湖笔制作技艺、一得阁墨汁制作技艺、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和装裱修复技艺、肄雅堂古籍修复技艺、潭柘紫石砚雕刻技艺,以及昆曲、京剧和戏装制作技艺、戏剧盔头制作技艺等。
再次,北京是个注重休闲、休养和保健的消费城市,其游艺活动丰富,医学水平高超。可以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就有抖空竹、围棋、中国象棋,同仁堂中医药文化、“鹤年堂”中医药、宫廷正骨(上驷院绰班处)、孔伯华中医世家医术等。
坚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线生产的人还有多少?
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没有失传,但是,最好的师傅都不在了。《韩熙载夜宴》是荣宝斋木版水印史上影响极大的作品。因为原作的名气大,当年复制的数量少,现在市场需求很大。但据说老人们雕刻的版都在,就是没有人会印了。
工艺品怎样呢?原来复兴门有个很好的“中国工艺美术馆”,六层,全部是工艺品陈列。里面幽静而充满艺术气息。但是现在改造成了百盛,热闹了,工艺品被挤在了六层的一个角落里。
还有多少人愿意钻研技术,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侯宝林为相声担忧过,马季为相声担忧过,侯跃文为相声担忧过。他们都走了,一个郭德纲即使不卖减肥茶,能不能挽救相声?
一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田青和我开玩笑说,咱们办一本杂志吧,就叫《反动派》。因为现代化必然是反传统的,而坚持传统文化的人,在现代化的潮流中一定不合时宜,表现出“反动”的一面。我们就歌颂那些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为传统文化而奔走呼号的声音。
与“如何赚钱”“如何升官”等教你人生一招不同,以倡导保护传统为己任的书有没有市场?
三、保护:在期待中行动,在行动中期待
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12日晚上,温家宝总理和安倍首相观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早在两个月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田青教授就到日本看过一次演出场地,回来就抓紧节目的准备。为这台演出,他专程到内蒙古、福建、贵州等地精心挑选节目。这台演出是在他主持的“守护精神家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基础上产生的,包括了昆曲、古琴、长调、木卡姆等已经成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项目,和一些地方稀有剧种及原生态民歌。4月8日,田青和他策划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演出一行80人已经到达日本。田青与日本著名演员一起为两国领导人主持了这个演出。
演出第二天,温家宝总理到驻日使馆与官员、媒体、留学生代表、旅日华人见面。走进大厅,他一眼看见了前一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中演唱侗族大歌的贵州小学生,温总理直接向孩子们走去,亲吻了来自贵州山区的孩子。这时候,两个新疆来的七十多岁的木卡姆歌手径直向总理走去,在场的人无不惊讶,但是温总理微笑着迎向两位维吾尔族老人,与两位老人紧紧拥抱,赞赏他们的歌唱,祝愿他们健康。
在整个演出中,云南海菜腔歌手李怀秀、李怀福亮相的机会多,被总理认了出来,他问:“你俩是兄妹还是姐弟?”
在即兴的演讲中,温家宝高度赞扬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日本的演出。过去,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出访,一般带一台节目,中国京剧院或者中央民族乐团的一场演出。但是,到了2007年,国家领导人的观念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一台京剧和一组民乐已经不能涵盖我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是以原生态民歌为主的演出,成了民间的最爱,成了文化外交的手段。
6月9日,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温家宝总理到中华世纪坛观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参观结束时,温家宝对文化部门的同志们说,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几百年、几千年传下来的,为什么能传下来,千古不绝?就在于有灵魂,有精神。一脉文心传万代,千古不绝是真魂。文脉就是一个民族的魂脉。今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文脉。
当政府以高调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民间又做了什么呢?
皇家粮仓,因为李苦禅的儿子李燕先生的奔走呼号,在平安大街建设中躲过劫难。5月18日于中国昆曲成功申报成功“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六周年之际,隆重推出了厅堂版《牡丹亭》,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化名流的关注。
著名作家、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刘庆邦先生说:“现在许多演出声光电用得太多,技术主义的东西在舞台上特别泛滥,让人觉得特吵得慌,特别喧嚣,而在厅堂版《牡丹亭》现场,那种场景,那种丝竹之声,那种真正原汁原味的感觉,让人觉得是非常好的享受。厅堂版《牡丹亭》不用扬声器,不用光电的闪烁,是非常诗意化的和自然流露的东西。那一刻,我从心底里发出思古之幽情。好久没有这种享受了,那天真正感受了民族文化的韵味!”
著名作家、记者唐师曾说:“我是已经活了46年的人了,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一场戏。感觉‘很浓’,是高度浓缩了的艺术,是纯粹的古典的艺术。现在的社会基本是一个兑水的社会,艺术里充满了垃圾,各行各业都制作自己本行业的宣传片,观众哪里有看到真正艺术的机会?面对‘浓缩’到只剩下‘艺术’的厅堂版《牡丹亭》,我特有感触。在演出结束后的留言本上,我写了八个字:‘生得其所,死亦自在’。我在评说柳梦梅杜丽娘的爱情,同样是评价昆曲这门艺术。”
著名主持人张越说:“我们的生活快速繁杂粗鲁,有钱人时髦人也粗鲁,既没控制也没过程、没细节,缺乏审美价值,所以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花同样的钱看这戏就比喝顿酒吃大盘子舒服,更有审美愉悦。”
著名记者王军说:“我这是第一次听昆曲,真是浑身特别地干净。这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非常高雅的艺术,应该有其生命力。但是过去政府把这些都包揽下来,把市场全部排除在外,所以传统文化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只有让市场发挥作用,传统艺术才能活起来。艺术只有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才可以活下去。一旦成为国家剧团,有多少钱花多少钱,谁来为艺术负责?只有在市场面前,‘戏比天大’的原则才能在演员心目中确立起来,才有可能出现梅兰芳。国家剧团里的人,谁都可以不负责任,大家更在乎外在的‘五个一工程’和‘梅花奖’,而梅兰芳得过梅花奖吗?”
皇家粮仓的《牡丹亭》正在上演的时候并持续获得好评的时候,2007年10月,国家大剧院落成首场演出也选择了《牡丹亭》,不过是长达九个小时的青春版。同时,在首都博物馆,每个周末,都在上演昆曲折子戏。我们在炒作了多年别人的歌剧、在午门上演了《图兰朵》之后,我们终于想起了自己还有昆曲。
四、高层与民间共同的使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无论在高层还是在民间,已经成了一个不容怀疑的使命。那么,政府、学界、民间、市场,各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第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立法保护民族精神财富。早在2005年,北京市就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办公室”。2006年初,北京市下发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财政局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同时,《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汇编》开始编纂,《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进入立法程序。今天,我们的行政部门也在积极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有望早日出台。
第二,学界提供理论支持,唤醒全民保护遗产意识。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田青为代表的广大知识界,在近年积极呼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使得这个学术概念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了全社会的共识。冯骥才的《拯救民间》和田青在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的发言,成了学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号角,在民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三,民间珍爱传统技艺,活态传承祖先文化遗产。民间一直就不缺乏一些顽固的保守派,他们死死守护着“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原则,在急风暴雨中守护着破败的精神家园。比如已经辞世的田丰,只身前往昆明创办“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习馆”,延请民间艺人,招收学员,活态传承少数民族歌舞。正是有他的努力,才有了杨丽萍的《云南印象》和海菜腔歌手李怀秀、李怀福。在苏州,今年已经80岁的顾笃璜老人,恢复了“昆剧传习所”,传承着正宗的昆曲。
第四,市场慧眼打理精品,做到保护与经营两不误。片面迎合所谓的市场,毁掉了一些很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这不能证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没有市场。昆曲是明朝初年中国文人的审美,拿到今天一定有不适合的地方。但是,陌生感也是艺术追求的一个品味。青春版《牡丹亭》和厅堂版《牡丹亭》的先后成功足以说明,传承了600年的昆曲依旧可以唤起我们美好的情感。而这两个产品,都是市场的选择,而不是政府和专家的选择。
北京是文化古都,学者云集,艺人云集,商家云集,研讨方便,交流方便,商机无限。只要政府以法的形式正确地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便可以令我们乐观地期待。
2006年,《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用一年的时间推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系列报道,在每一个担忧的文字里,我们似乎看到了希望。
编辑/麻 雯
相关热词搜索:视界 北京 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界下的北京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