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秦腔怎样打开嗓子 吼一嗓子秦腔让你醒醒脑

发布时间:2020-03-02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经历了“五一”黄金周洗礼和“相约北京”国际联欢活动50多场演出的“地毯式轰炸”,整个6月,北京城的综艺舞台有种狂欢过后的意兴阑珊之感。在国际艺术团队们结束演出陆续离开中国之际,本土艺术家又悄然登场,其中着实几部本土的戏剧和看不舞蹈作品令人眼前一亮,犹如“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白鹿原》:那一嗓子高亢秦腔在剧场回荡
  
  □演出效果出人意表
  从去年6月剧组组演职员到陕西体验生活开始,有关人艺大戏《白鹿原》建了若干次组的消息就一直为人们所关注 今年,濮存昕在《南方周末》大放悲声,称“北京人艺是一锅无法重煮的粥”,也一度令人为《白鹿原》是否能如期上演而捏一把汗。
  结果,《白鹿原》如期而至,并以一种出人意表的姿态成为同期舞台上最耀眼的焦点 满是土疙瘩的大斜坡和灯光昏暗的窑洞,一棵孤独的树和被晚霞染红的弧形大幕,满台的陕西方言和不时上场的秦腔、老调演唱,再加上偶尔现身于舞台的羊群和牛车,虽然这种大写实的舞台受到业界的一些批评,但作为观众而言,还是彻底被震撼了一把 毕竟舞台是创造美的地方,作为普通观众,大部分人并不会在乎这种美是源于写实还是得益于间离手法的运用.他们只要好看就满足了。
  
  □演出过程争议倍出
  不过喜欢《白鹿原》小说原著的观众可能会对流水账似的剧情呈现不太满足,虽然改编者孟冰和大导林兆华已经尽可能地在舞台上节约时间了,比如第二场戏中鹿子霖与白稼轩签完换地协议后,一转身,就已经到了20多年以后 但由于原著情节非常复杂,所以在极尽精简之能事的这两个多小时里,观众还是被轮番上阵的人物和情节弄得有点晕,加上全部是用陕西方言演出且没有字幕,许多观众反映只看懂了七八成,连编剧孟冰本人也对这种“符号化”的表演提出质疑,另一个引发争议的地方是剧中涉及历史上的党派之争,演出过程中,戏一直在边演边改 不过也有些观众认为,对于这样一部主要表现人性与道德的作品而言,那些历史上的小纠葛不提也罢。
  
  □实力赢来票房大捷
  无论有多少争议存在,《白鹿原》原著、导演加明星演员的超级阵容还是受到了业界和市场的高度认可 投资200多万元的剧目,在整个6月的演出当中,创造了600余万元的票房,这种成绩自然不是那些靠打广告哄观众进场的草台班子剧目可以媲美的,濮存昕和郭达的实力表演、秦腔与老调的奔放与凄婉、颇具气势的舞台效果,的确值得观众们进场一睹。
  《白鹿原》的票房大捷似乎令前期关于北京人艺的种种非议有所平息,不过一切显然并未就此结束。随着人艺小剧场作品含金量的日渐下降,在大剧场作品青黄不接的创作格局之下,北京人艺不可通报总是靠林兆华这样一两个导演来撑台和靠借演员来排戏,如何培养新人、引进新的创作和演出格局,是这家想做百年老店的剧院面临的首要问题。
  
  《钦差大臣》:爆笑无罪,讽刺有理
  
  □170年前的一面镜子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钦差大臣》这部剧足以普希金所提供的一件趣闻为情节基础,将俄国官僚社会的丑恶和不公正集中在一起,“淋漓尽致地进行嘲笑”,赫尔岑赞誉它是“最完备的俄国官吏病理解剖学教程”。舞台上的这面镜子,仿佛在不经意间照到了现实。由戏剧导演博士赵宁宇执导,中国传媒大学的《钦差大臣》以青春版的样态和爆笑式的讽刺面目于今年6月在解放军歌剧院上演。
  
  □笑不仅仅是一种效果
  科班出身学至博士的导演赵宁宇曾经用极其无奈的语气来形容舞台上的那些年轻人――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的青年演员们――“这帮孩子们,得一直哄着他们才行”的确,年轻的演员们都很脆弱,他们对在这个时代排这样一部经典讽刺喜剧显得并不自信,却又常常在爆笑的情节与场面当中演High(兴奋)了,而忘了应该把握的节奏和在收敛中传递力量。
  好在这并没有忍辱《钦差大臣》成为一部好看的作品,极具青春质感的演员们,把小店老板娘胎和芙蓉姐姐神奇地结合在了一起,把卖假药和死猪肉的兄弟俩和花儿乐队结合在了一起,把小混混一样的县长女儿和同样喜欢卖弄风情的县长太太塑造成了一对活宝,时你的小配角们纷纷大放光彩。丢掉了沉重历史感和异国背景的《钦差大臣》得以轻松上阵,它制造了席间的阵阵笑声,却又并不满足于那些笑声。每一幕暗场之际,愉快而令人振奋的新闻正在播出,是用另一种方式在进行反讽与暗示。
  
  《对话与反诘》:不是关于男人与女人,而是关于人
  
  □多元同步的实验手法
  在小剧场中商业性剧目泛滥成灾的时节,实验戏剧《对话与反诘》在朝阳区文化馆四楼后SARS剧场登场,给相对乏味的小剧场界带来了一丝清新气息。正方形的黑匣子剧场空间分割成两个区域,观众在小三角区域席地而坐,显得很放松。以白色布条铺地隔出的大三角区域是演区,演员几乎就在观众的鼻子底下摸爬滚打。
  演出中,用了三个男人共同演绎一个角色的手法,他们在不同时刻切换进来成为男主角,在某一时刻又作为旁观者和心里的另一种声音出现,或以其它的形式演出。这种方式把一场可能因为演员功力不够而显得沉闷琐碎的对话,变成了一出富于变化和灵巧的现场表演,线性的观看情绪变为立体的感受,因为有多个不同的侧面同时在展现剧情,从而达成一种“同步效应”。
  
  □一夜激情后的追问与对话
  剧中,彼此陌生的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在一夜激情后,开始聊天,互相质问和猜疑、试探彼此曾经的伤口和心灵。他们的对话看似不断以男人和女人的身份诘问对方,其实却更真切地把男人和女人当作了同一类个人来面对。男人渴望占有或女人害怕寂寞,男人期待艳遇或女人喜欢诱惑,都只是表面现象,归根结底,是共同的社会与文化把我们塑造成了都如此缺乏安全感和不知生命意义的人。剧中还有一个角色――和尚――他不仅以自己的表演在场上出现,还以曾经的形象在投影中出现,象征了作者所强烈暗示的佛教解答和哲学观。
  
  □小成本大效果的戏剧制作
  作为当下实验戏剧的时髦元素,电声音乐在该剧中也有运用,并由演员当中的一个操作。其运用贴切自然,不是故弄玄虚的创造气氛,而是一种节制的映衬情节,点到为止。演出当中多媒体的穿插运用有时是人物被灯光映射出来的身影,有时是由多媒体影像和人的表演共同呈现。其中非常有趣的一段是水龙头的滴水和人的肢体产生的关系,很巧妙的手段,低成本、大效果。
  《对话与反诘》是一次跨界的合作,但都不是什么腕级人物,自称半路出家的导演王晓鑫,五个演员分别是北大的学生和民谣歌手、现代舞舞者等。演出是免费的,报名就可以观看,大家都没想着挣钱,只是一次共同体会、思考与表达的过程。中国现在需要许许多多这种戏剧作品、戏剧人和演出的 存在,才足以洗刷戏剧圈里横溢的铜臭气息和那些以先锋实验经典时尚等各种名义追名逐利的欲望,弥补那些当年的斗士们转身奔赴商场后留下的舞台和精神空白。
  
  《三更雨?愿》:轮回中的爱与寻觅
  
  □融合传统与现代
  赶在6月末,北京现代舞团为她的铁杆观众带来了现代舞剧《三更雨?愿》。这部北京现代舞团受威尼斯双年展委约创作的舞剧,6月20日在威尼斯世界首演时,被双年展的艺术总监和评委们反复以“不可思议”和“美妙”来形容。在北京现代舞团实验剧场的演出,也同样令人惊艳不已。很少能够有一部舞台作品像《三更雨?愿》这样,融合了如此多的中国传统元素和极为现代感的演绎手法。
  编导离艳津子在这部由5个独舞串成的80分钟舞剧中,分别展示了花、草、鱼、鸟、虫等5种生命的样态,在5个舞者以及串场的盛装新娘身上,可以看到许多中国民间及戏曲程式当中的元素,如戏曲化妆中的贴片子、髯口、靠旗等,加上全场原创音乐中哭歌。山歌和兼具京昆韵味的唱腔等等,一股浓浓的中国风扑面而来。
  
  □美与哲学的交互辉映
  更为难得的是,这样一部形式感和美感都非常强烈的作品,还同时反映出了导演独特的人生感与哲学思考。在作品的80分钟里,高艳津子表现了一个生命的5次轮回,这5个生命各自徘徊挣扎、嗟叹吟哦,展示着生命的爱与哀愁,也澎湃着生生不息的欲望和执著。它们是一个个赤裸裸的孤独存在,又是人类永恒宿命的小小缩影。
  在某些瞬间,现场的美达到一种极致。“花”的舞者在痛苦中用纱裙拥住身体,欲哭无泪,伴随他身体颤动的是观众一同在颤抖的心;“鸟”的舞者身穿白衣,身后靠旗飘扬.红色的髯口随风摆动,这样一个壮美的形象却不得不在举步维艰中轰然倒地;“虫”的表演,是一个演员附身在一根长长的吊杆上来完成的,吊杆晃晃悠悠,小虫儿带着自己渺小而卑微的爱执著来回.在那一来一去的飞扬当中,有让人入梦的感觉。
  
  □你是春天的花儿,开在秋天里
  北京现代舞团经历了去年底的分家阵痛后,显然已经伤愈。该团在国外有很好的经纪人,这使得他们可以有许多国外的委约创作,并且能够常年在国外演出。相比之下,国内的观众则难得与他们的作品见上一面,即使上演,也只区区几场,只能有很少的观众看到。这让我想起《三更雨?愿》中,开场由崔健作曲、赵俪演唱的那首忧伤的歌:“太可惜也太可气我刚刚见到你。你是春天的花朵长在了秋天里。”现代舞作为一种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艺术作品,它理应被更多的本土观众所观看与欣赏,而这种欣赏和反馈也必然会给创作者和表演者们带来更生动的刺激,引发他们更深入的创作和思考。但愿像《三更雨?愿》这样的作品以后能在养育他们的土地上开放更多次。
  编辑/向阳

相关热词搜索:让你 秦腔 醒醒 吼一嗓子秦腔让你醒醒脑 吼一嗓子秦腔 给你醒醒脑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