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心中常存一份敬畏 常存敬畏之心
发布时间:2020-03-01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中庸》认为,一个人想要做到诚信,就必须在内心中有所敬畏。因此,南宋思想家朱熹才会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讲的是个什么道理呢?实际上,这句话就是告诫人们,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心中应该常常存有一份敬畏。
有人会问,长存敬畏之心,那么到底敬畏什么呢?所谓的敬畏,指的是人们对自然规律和道德法律,所应保持的一种敬重与畏惧之心。之所以要对这些事物保持敬畏,是因为只有它们,才能让我们明白自身的渺小和不足,帮助我们自觉地反思,约束自己的行为。落实到这里,就是它们能帮助我们做到真正的诚信。
实际上,在我国,常存敬畏之心有一个很优良的传统。在儒家看来,人们应该“敬天命”、“畏圣人”。在道家看来,人们应该对自然规律保持强烈的敬畏感。这些思想和学说,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教化了人心,同样也拓宽了人们的胸怀、视野。正是在这些思想学说的影响下,我国历史上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真正拥有敬畏之心的贤能之人。
大家都知道宋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他的文字光照千古,流芳百世。可是,他每次在写好一篇文章之后,都会“用思甚苦”地仔细斟酌。对此,欧阳修的妻子很不理解:“你这么辛苦干嘛,难道你还担心受到先生的责罚?”欧阳修笑着答道:“我不是怕先生责怪,而是担心后生嘲笑啊!”
实际上,欧阳修的担心和害怕,就是一种敬畏之心。因为他知道,文章会对世风人心产生很大的影响。越是名人写的文章,越要注意遣词造句。欧阳修担心和敬畏的,就是自己的文章没写好,会损害社会的善良风俗。
不仅仅是欧阳修,近代大学者胡适先生,写文章也长存一份敬畏之心。
胡适曾对人说:“人家以为我写文章,总是下笔千言,一挥而就,其实我写文章是极慢极慢的。”而李宗仁则对胡适在写文章上的态度印象十分深刻,他说:“适之先生,爱惜羽毛。”其实,胡适不是爱惜自己的笔,而是跟欧阳修一样,担心自己的文章会破坏世风人心。
贤能之人的敬畏之心,还体现在了艺术领域,显示出了艺术家们的优秀品德。
据说,近代思想家、学者梁启超先生,对自己书法作品的保存十分谨慎。据知情人透露,梁先生在自己的一生里面,创作了将近3万件的书法作品,几乎每件都称得上是珍品。可有意思的是,梁先生却绝少在这些作品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或者印章。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胡适认为:“因为梁氏成名太早,他知道他的片纸只字都会有人收藏,所以他连个小纸条也不乱写。”由此可见,梁先生对艺术,是存有了一份敬畏之心的。
我国现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同样如此。
在吴冠中先生看来,一个艺术家不能为了市场价格,而失去自己的审美标准,那样等于是在艺术自杀。用吴冠中先生自己的话说:“艺术是神圣的,一定不能让谬种流传。”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一旦自己稍微不满意某幅作品,他就会付之一炬。就这样,好几百幅已经称得上艺术珍品的画作,被吴老一把火烧成了灰烬。而实际上,他烧掉的不少画,在市场上的价格,只能用天价来形容。对此,吴冠中先生解释道:“骗得了今天的人,骗不了明天的人。”在他看来,自己只想把那些让明天的艺术家挑不出毛病的画,留给后人。
这就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对艺术虔诚,同时也是敬畏。
上面这些先生做到了心存敬畏,不愧为我们人生的楷模。他们能够如此,因为他们身上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文化责任感。在他们看来,只有“上对得起先人,下对得起子孙”,才能让文学和艺术焕发生命活力。
我们应该学习这些先辈们,心中常存一份敬畏,必然有百利而无一害。因为,常存敬畏之心,就不会生出邪念和贪欲,就不会违规犯法,就不会犯特别大的错误,就不会骄傲自满、自夸自擂,就不会心有不安、夜夜难眠,就不会自暴自弃、瞧不起自己,就不会做那些见不得人的、不光彩的事情,就不会贪图享乐,睡在父辈们的大树下乘凉!
常存敬畏之心,只会让我们活得更加自足、自信和踏实,让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为自己开辟锦绣前程,更为人民多作贡献!
在这一点上,东汉的贤臣杨震就是最好的例子。据史料记载,东汉时期的杨震是一个为人正直的大臣。杨震的贤能美名传得很远,由于他是弘农人(今陕西),因此当时被誉为“关西孔子杨伯起”。
杨震勤奋好学,碍于时势混乱,他一直到50岁,才出来做官。做官之后,杨震的才干很快就得到了体现。短时间之内,他多次升迁,做到了东莱太守。在去东莱赴任的途中,杨震在昌邑碰到了县令王密。这个王密,是杨震以前举荐的一个秀才。见到恩人到来,王密很高兴。他连夜去驿馆拜见杨震,还拿出了10斤金子,感谢恩人。
杨震一脸不悦地说:“我们是老朋友了,我这么了解你,你怎么一点都不了解我呢?”这话的意思,就是认为王密不应该送他金子。
王密却以为杨震是担心会被人知道,于是就说:“没事,晚上没人知道!”杨震一下就火了:“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很明显,在王密看来,送杨震金子,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可是,王密却说“暮夜无知者”,他的意思就是,反正这大晚上的,也没人知道,就算杨震接受了金子,也不会有什么损害。然而,在杨震看来,这样做,恰恰是一种侥幸心理,认为在无人知道的情况下,就不应该害怕什么了。因此,杨震才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
这著名的“四知”,表明在这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无人知道的事情,因为至少自己、对方以及天、神是知道的。正是有了这四知,人们才更加应该心存敬畏。
可以说,杨震的义正词严,的确做到了无愧于天地。而这一切,都来自于他对清廉美德的一份敬畏之心!杨震的清廉,在中国历史上是有名的。正是靠着这份对清廉的敬畏之心,杨震和他的子孙,一连四代都做到了当时最高级别的太尉官职。
杨氏一族,不仅成为了东汉最显赫的家族之一,还成为了古代清官的典范!
杨震对清廉的心存敬畏,清代思想家吕坤曾这样评价道:“‘暮夜无知’,此四字百恶之总根也。大奸大盗,皆自无知之念充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天下所有的大奸大恶,其实都是从“夜深人静反正没人知道”开始产生的。
我们曾说,这就是一种侥幸心理,以为自己可以逃得过法律和道德的惩罚。这些人又哪里知道,自欺欺人最终害的只是自己。
只有心中常存一份敬畏,人生才能达到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人活着才更有意义。只有心中常存一份敬畏,一个人才能真正做到诚信,永远受人尊敬。
(摘编自《中庸智慧心得》 袁岳 著 中国长安出版社)
相关热词搜索:中庸 敬畏 心中 中庸:心中常存一份敬畏 中庸事物的智慧 中国智慧之中庸的原则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