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与故乡青浦]青浦陈云纪念馆
发布时间:2020-02-27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是舅父把我养大的” 1905年6月13日,陈云出生在青浦县的练塘镇,他上面有一个姐姐。青浦是上海的郊县,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
四岁时陈云父母去世,由舅父舅母抚养。舅舅廖文光按照陈云母亲的遗愿,正式把陈云作为廖家立嗣儿子,并让陈云改姓廖,名陈云。不过,陈云仍叫廖文光为舅父。
“廖陈云”这一称呼陈云仅幼年时期在家乡使用,因此知道的人很少。 1961年,已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陈云回到家乡搞社会调查时,突然听见后面有人在大声喊:“廖陈云!”大家都感到很吃惊,不知道在喊谁。陈云连忙回头一看,原来是住在公社集体食堂隔壁的一位老太太,是自己小时候一起玩耍的伙伴,当即上前热情招呼。人们这才明白过来,“廖陈云”原来就是陈云。
不幸的经历使陈云过早地成熟。他沉静、内向,常常一个人站在旁边看小伙伴们玩耍。稍大一些,他便主动帮舅母做家务,还经常到舅舅开的小饭馆里干些杂活。
廖文光夫妇十分疼爱聪明懂事的陈云,对陈云姐弟俩十分照顾,尽管家里生活很拮据,但逢年过节,仍然要想办法给他俩做件新衣服。平时家里有好吃的,都让陈云先吃。
陈云六岁那年,舅舅送他到私塾接受启蒙教育,虽然读的是些传统的《三字经》、《百家姓》之类的书,但由于陈云念书很认真,很快打下了一定的文化基础。陈云的毛笔字写得端正有力,私塾先生甚为赞赏。
1913年,廖文光把陈云送到练塘贻善初等小学读书。陈云很好学,每天很早起床读书、写字。小伙伴们找他玩,如果没有做完功课,他坚决不去。邻居们常用陈云教育子女,要他们以陈云为榜样。
在青浦,陈云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离开家乡后,每当回忆起与舅父一家的深厚感情,他总是心潮起伏。他说:“是舅父把我养大的。”
四次回乡搞调研
陈云心系家乡人民,于1955年1月、5月,1957年3月和1961年6月,先后四次回青浦老家进行调查研究。
1961年6月,陈云第四次回乡搞社会调查。曾担任小蒸乡领导的吴福林老人回忆说:“记得1961年陈云同志到小蒸乡搞调查研究时,只带了三个人,也不住饭店,住在当年一同开展农民运动和地下斗争的战友陆铨生的普通农舍里。淡饭粗茶,每顿饭只有两小碟菜,喝的是农家大麦茶。不吃大鱼大肉,从不见他吃零食,也不见他抽烟喝酒。而此时的他,已是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
当时正是经济困难时期,粮食、肉蛋供应匮乏,日用品也很稀缺,商店的货架几乎是空的,偶有几件也是样品,只看不卖。陈云看到这种情况后,就向身边人员打招呼,不要在当地买东西,否则这里的老百姓可买的东西就更加有限了。
调研期间,陈云与公社干部、农民谈心,深入到农家、商店、公社自办工厂、饲养场等处仔细查看,组织多个专题座谈会了解农民吃、住等日常生活和种地、养猪等生产情况,以大量的精力进行了全方位的调研。他听到农民许多尖锐的话:“干部出风头,社员吃苦头。干部吹牛皮,社员饿肚皮。”
看到农民生活的艰苦,陈云心中沉甸甸的。在几次座谈会上,他都诚恳地对乡亲讲:“我是国务院副总理,现在把你们搞得没有饭吃,犯了错误,对不起老乡们。请你们把我这个意思也给各位老乡讲一讲。”
自留地问题是调研的重点,当时存在种种看法,农民一边种地一边提心吊胆。陈云的一番话打消了他们的顾虑。他说:“自留地是农民的生产生活关系重大的问题。农民有了自留地,我就放心了,不会饿死人了。农民没有粮食吃呀。中国的农民真好,饿死人不想起来造反。中国历来农民造反,都是在粮食问题上造反的。有自留地,农民就安定了,自留地要留足!”
从青浦调查回京以后,1961年8月8日,陈云给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写了一封信,请他转送三个调查报告给党中央。这三个调查报告是:《母猪也应该下放给农民私养》、《种双季稻不如种蚕豆和单季稻》、《按中央规定留足自留地》。如果当时实行了这三个报告所提出的主张,将对恢复和发展农副业生产、稳定人心、克服当时的严重困难产生积极作用,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因为爱,所以严
陈云四岁的时候便成了孤儿,是家境贫寒的舅父舅母抚养他长大,因此陈云对舅父一家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新中国成立后,他经常拿出自己微薄的薪金来尽可能地帮助家人,但原则性很强的陈云绝不以公济私。
舅父廖文光的儿子成人后,由于腿脚不灵便,从事农事活动困难很大。这时有人给他出主意,去找已经在京城做了“大官”的陈云。于是,他一瘸一拐地来北京见陈云,希望陈云能给自己安排一个比较适合的工作。陈云热情地接待了表弟。得知来意之后,他委婉地对表弟讲:“你生活上有困难,我要帮助你,政府也会帮助你,但不能因为我做了干部就可以搞特殊化,你应该回到乡里去参加一点力所能及的劳动。”
还有一次,另一位亲戚也来向陈云提出了类似的要求,陈云依然婉转地请他回家安心务农。他说:“你是我的亲戚,更应该回去好好种田,为人做出表率来。”
八十岁的时候,陈云完全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于是又重新开始练字。他把练习书法看成是一种脑体结合的健身方法,一方面锻炼身体,一方面陶冶情操。
由于陈云是名人,加上他的字很有功底,于是求字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把自己的字送什么人,陈云极其慎重。他说:“我这字,好人才送,送给好人不要钱。不能给坏人,坏人一万块钱也不能卖给他,给了他,他的政治资本就高了。字不能去卖。”
有一次,他的家乡有人送来一套精美的文房四宝,同时请他为准备开办但还没有正式批准的一家公司题词。听了秘书的汇报后,陈云很不高兴,说:“这个词我不能题,如果我题词,就等于强迫主管部门批准成立这家公司了。”
陈云吩咐秘书把送来的礼品退回去,而且向上海市委通报了这件事。
最难割舍是乡情
晚年的陈云,身体状况不太好,行动已不太方便,但依然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变化。1993年5月25日,八十八岁高龄的陈云邀请青浦县县委领导和练塘镇领导前去他在上海下榻的西郊宾馆叙谈。当客人们来到西郊宾馆时,陈云的秘书兴奋地说:“昨天晚上,首长说‘明天家乡有人来,我早就想见见家乡的同志了’,所以今天起得特别早。”陈云则满面笑容,用带有青浦口音的普通话向大家问好,并示意大家坐下。他仔细倾听青浦县和练塘镇领导的详细汇报。
当陈云得知故乡人民都早已用上了自来水,大部分农家用上了煤炉、液化气和抽水马桶,他连连说:“好,好,要扎扎实实地为民办实事,把每项工作做好。”
为了不影响老人家的其他安排,县镇领导依依不舍地与陈云告辞。谁想到第二天中午,练塘的领导又接到陈云让秘书打电话,询问污水处理和粪便处理的情况。
他始终情系故乡人民。■
(责任编辑/吕 静)
相关热词搜索:青浦 故乡 陈云 陈云与故乡青浦 陈云故居门票价格 陈云故居观后感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