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简析|群体极化现象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要】本文分析了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网友的选择性行为使他们很容易发现与自己见解相似的讨论,造成群体极化现象;存在文本偏见的新闻或帖子由于其本身的某种倾向,不仅引来持相同或类似观点的网友发表意见,而且吸引更多不了解情况的的网友关注并同意该观点,加强了群体极化;网络匿名状态下的群体心理,在讨论层层展开的过程中,这种激烈的情绪和观点不断复制,传染给其他成员,造成态度极化。
【关键词】网络 群体极化 社会影响
一、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认为群体极化是“团体成员从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①后来,美国心理学家萨拉凯?拉尔在研究中发现群体极化现象不仅存在于现实中,而且同样存在于网络中。
以“6?9圣战”事件为例,韩国偶像团体Super Junior的粉丝索取门票未果而谩骂、殴打展馆工作人员,该消息在网上曝光后,大量网友以“魔兽世界吧”为发源地,在天涯、猫扑等各大网站出现网友有组织地反对Super Junior及粉丝的活动,并攻击多家韩国网站和明星贴吧,置其瘫痪。而在凤凰网对网友的调查中,577065人约92.2%视其为爱国行为,只有不到8%的5万人视其为炒作行为。②该事件由现实生活中一则扰乱公共秩序事件在网络中迅速演变成以“爱国主义”为旗号的具有破坏性的群体极化现象。
二、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出现的原因
桑斯坦对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两个解释。“第一个解释强调说服争辩的角色。”“如果团体成员已经倾向于某个方向,他们就会在这个方向提供更多的论点,只有极小部分会转到另一个方向。其讨论结果就是让一开始的倾向往前再跨一步。”③在“我爸是李刚”事件中,绝大多数网友对“我爸是李刚”这句话倾向于理解为“官二代”在行凶后的嚣张跋扈和不可一世,而对少数网友提出的可能是李启铭在认识到闯祸后的慌张无措与求助的说法则持反对意见或无人响应,最终后种观点湮没在一片对“官二代”的谴责中。“第二个解释涉及社会比较,起因于人们希望获得其他成员的赞同,也希望自己赞同他们。一旦他们听到别人相信什么,他们通常会调整立场符合主流方向。”④桑斯坦认为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就是依次为基础的。
1、网友的选择性行为
1960年,约瑟夫?克拉帕在《大众传播的效果》一书中把选择性接受过程总结为三个选择性因素: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并认为人们总是愿意注意那些与自己观念一致的,或自己需要的、关心的信息。互联网的技术特征与属性决定了它与其它媒体不同,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媒体受众的被动角色,因而网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和喜好自由地浏览对自己感兴趣的任何问题的讨论。桑斯坦也认为互联网正在使人们能够设计他们自己高度个人化的节目,过滤掉一些麻烦的问题和不喜欢的声音。在这种选择性注意和接触的状态下网民逐渐分化类聚形成自己的群体。
该群体成员在对某些问题的认识上具有较大的认同性,表现出群内同质、群际异质的特征。因此在某一网站或某一话题下聚集的网民具有很大的同质性,他们很容易发现与自己见解相似的讨论,从而获得群体认同,造成群体极化的现象。当有不同声音的网友参与讨论发表不同的看法时,便会遭到观点相同的大多数网友的反驳,由于数量上的差距,终会偃旗息鼓。因此,网络讨论只会将他们导向更极端的方向。
例如,乐媛和杨伯淑的研究通过对强国论坛深水区和猫眼看人BBS论坛的实证对比分析中得出强国的网民对现存制度更为认同,以温和派言论占据主流,而猫眼的网友更关注西方,以激进派的言论占据主流。⑤由此可见,网民在网络上会形成的同质性群落和异质性群际现象。
2、文本偏见
文本偏见是指网站在发布新闻或论坛发帖时,其文本中已经对该事件存在某种偏见,包括内容、立场和情绪等。网络新闻中的文本偏见涉及新闻真实性问题,文本偏见有两种情况――近两年大量充斥于网络上的主观性新闻和不确定性新闻。主观性新闻大多呈现个人对某一事件的看法或持有的态度,主观倾向明显,影响或误导网友对客观事件真相的判断。不确定性新闻往往以类似《工薪所得扣税标准可能调3000元纳税或减负》《莱帅或今夏下课 老队长欢迎穆里尼奥回归》为标题来吸引网友,本来事实尚未发生或不能确定却报道一种大概的趋势,不仅罔顾新闻真实性,而且会误导网友造成不必要的争议。网友发帖时往往在标题或观点表达中表露作者的观点偏向,忽略客观性。
存在文本偏见的新闻或帖子由于其本身的某种倾向,不仅引来持相同或类似观点的网友发表意见,而且对不了解情况的网友会产生“首因效应”,从而吸引更多的网友关注并同意该观点。共同观点和意见越积越多,影响范围不断扩大,从而加强了群体极化。正如有学者所说,群体极化是由于对问题的讨论本身就有一个偏向,随着偏向意见者的增多,意见走向极化。
3、网络匿名状态下的群体心理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认为,群体是用形象来思维的,而形象本身又会立刻引起与它毫无逻辑关系的一系列形象,在这一群体互动过程中他们容易冲动,且易受暗示。⑥
网络的匿名性及缺乏必要的网络监督和控制机制,使个人不必受到现实责任的束缚,同时在法不责众的心态下,部分网民认为即使有责任也是由整个群体承担,分散到个人头上的很少。在这种情况下,网友讨论时言辞较激烈,甚至会使用非常粗俗甚至侮辱性的语言对对方进行攻击。在讨论层层展开的过程中,这种激烈的情绪和观点不断复制加深,传染给其他成员,造成态度极化。当争论和说服加剧时,越来越多的成员被卷入其中,支持者占据主导性的意见,他们会朝这种倾向性的观点提供更多的论据,而其他意见则被有意忽视和遮蔽。不同的声音越来越少,处于劣势的一方虽在匿名状态下,但仍会产生群体压力,逐渐趋向于沉默,终会被处于优势的一方所取代。学者谢新洲也指出:“在网络空间,社会孤立的动机并没有消失;网络群体对个人意见的压力方式有所变化,强度相对减弱,但其影响仍然不容乐观;从众心理的动因继续存在,从众现象依然普遍。”因此,“沉默的螺旋”也适用于网络环境。
三、网络群体极化带来的社会影响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社会影响是好是坏不能一概而论。一方面,网络是一个浓缩的社会,网络群体极化是社会生活的写照。众多的网络事件表明,网络群体极化会让某些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合理解决的问题和得不到公平对待的人在短时间内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使现实生活中隐藏在黑暗中的不正当交易、各种贪污腐败曝光在阳光下,弘扬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如“温州赴美考察团”、“张家港官太太团出国事件”、“贫困县县委书记戴52万元名表事件”、“医院回扣门”等,都是借助网络平台,在无数网友的关注下,最终转为网络舆论,使这些滥用权力的公职人员受到处理。无疑,正是网络群体极化在推动和谐稳定的社会向前发展。另一方面,网络群体极化强调的是一个声音,这与多元化是相悖的。具体到网络舆论上来说,过于同质化的网络舆论可能危及社会舆论,影响民众的自由观点,进而影响民主社会的建设。另外,网民是普通的社会成员,在社会转型的今天他们承受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压力,可能对现实环境心存不满。而在网络极化过程中极易使他们的情绪受到群体的触动和传染,使情绪极化,使用激烈的、具有攻击性的语言,丧失现实中的冷静、客观和理智,甚至出现“网络暴民”。■
参考文献
①③④[美]凯斯?桑斯坦 著,黄维明 译:《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7、48、49
②百度百科http://baike.省略/view/3726690.htm#sub3726690
⑤乐媛、杨伯溆,《网络极化现象研究――基于四个中文BBS论坛的内容分析》,《青年研究》,2010(2)
⑥[法]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28-29
(作者: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0级新闻学研究生)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极化 群体 现象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简析 网络群体极化效应 网络群体极化名词解释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