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对外传播战略分析与对策思考】印太战略的对策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要】一个国家是否具备强大的对外传播体系,不仅是国家综合国力和软实力的具体体现,还关系到这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所处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本文针对我国对外传播的现状,以全球性的视野分析其优势和机遇、挑战与劣势,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应对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对外传播 优势与机遇 挑战与劣势 对策建议
一、新时期我国对外传播的优势与机遇
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魅力”无处不在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绵延五千年,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朝,中国就创制了夏历;商朝,有了甲骨文;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争鸣,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秦朝的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西汉的丝绸之路,打通了东西方交流的通道;唐朝玄奘和尚“西天”取经,促进与南亚沟通交流;明朝郑和七下西洋,密切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往来;李时珍《本草纲目》,为世界医学作出突出贡献;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的兴起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还有中国的国画、中医、京剧、传统节日、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
当代的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盛,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举足轻重。尤其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领导集体提出“和平崛起”、“和谐世界”的观点,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理念的升华,这些理念对于解决当今国际争端、族群对立、宗教冲突等,有其重要作用。再加上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每时每刻都会发生许许多多不可预见的事件。向往,好奇,怀疑,甚至敌对,无论是持哪一种思维,哪一种态度的人们,都很想了解中国。这就为我们对外传播,提供了极好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2、中国社会稳定,与世界各国交往密切
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局相当稳定。稳定的政局,为中国和平崛起以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新一代中国领导人,坚持和平发展、以人为本、以民为重的亲民施政风格,社会越来越和谐。由此,我们有理由断定:今后很长一段时期,中国都会保持这种稳定发展的社会趋势。
当前,我国同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都关系良好,民间交流和人员往来日趋活跃。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我们同世界各国人民在心理上也越来越接近了。中国的日益崛起,不仅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关注,也会对他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因此,及时、客观、权威、全面地向国外民众报道或解释发生在中国的事件,阐述中国的观点和政策,消除不必要的误解,已经成为新形势的一项迫切需要。
3、中国经济持续强劲,“中国热”、“汉语热”不断升温
当前,中国经济持续走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以及全球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中国热”、“汉语热”,在国际上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的华文学校,至少在1万所以上,并且数目和规模每天都在变化,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的25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3000万。另外,遍布在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华侨也达4000多万,“汉语热”,不仅维系了海外华侨华人与祖(籍)国的血统和亲情、促进了文化的传承,还大大增进了我国人民同国际友人的感情。
目前,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使用汉语,同根、同族又同文,紧紧把全世界的华人的心连了在一起,而且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互动越来越趋活跃。汉语,已日益成为全世界普遍使用的主要语言之一。语言上的特殊地位,正构成我国对外传播的强大优势。
二、新时期我国对外传播的挑战与劣势
当今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和势力角逐已不再表现为领土扩张,而是通过软实力来争取对象国人民思想的归化和认同。对外传播,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国家权力的重要资源,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
随着我国加入WTO,现存的封闭的传播体系也已发生变化,传媒开放政策势在必行。随着承诺开放日期的日益临近,外国广电节目、音像制品的大量涌入;数字卫星传播、互联网等先进技术不断运用;国外跨国公司以合资、合作、兼并、购并等方式直接进入中国市场。我国对外传播,除了面临以上的挑战之外,自身至少还存在以下三大劣势:
1、对外传播模式单一,官方色彩过浓,民间声音稀薄
按照西方民众的思维,凡是来自官方的东西,很可能会被视为虚假的,不可信的,有欺骗性的,不但不予接受,而且还会相当地排斥。但以民间交往的形式进行传播与交流,则更容易被接受。我国对外传播的目的,无非就是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而我们对外传播,常被人指责为失去公信力,不被重视或采信。除了东西方意识形态巨大鸿沟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对外传播模式单一,结构不合理,官方色彩过浓,缺乏半官方或民间的机构或声音;而且在对外传播时,也习惯板着脸、就像政府发言人,以政治化的口吻、四平八稳、呆板老套的语气来报道新闻、阐述观点;即便有民间声音或观点,也常常自觉或不自觉给自己贴上“官方”标签。这样,就很容易给外国听众造成一种印象:中国的媒体报道,就是政府表态。这种单一呆板的模式也与当今的传播理念和潮流格格不入。
2、受众定位“针对性”不强,节目内容“本土化、民族化”欠缺
长期以来,我国在国际受众定位上摇摇摆摆,而且有过波折。在“文革”以前,我国对外传播的受众基本上定为“政治上的中间分子”,即:对我国了解不多,甚至对我国还有许多疑虑但并不敌视的人。“文革”期间,这种观点被认为是“中间听众论”、“迎合资产阶级”,而把“马克思主义左派”确定为主要的受众。结果,失去了许多受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把国际受众一般定位为:境外受众(外国人和华侨)、境内外国受众(以工作、学习和旅游为目的)和国内受众(主要以外语学习为主)。这样的定位显得较为抽象、笼统,缺乏个性化。因此,从一定程度说,我国传播媒体(主要是中央级媒体)直至现在,也尚未形成非常明确的国际受众群,更没有做到细众化、分众化。这种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我们对外传播的巨大不足。我们应该贯彻“本土化、民族化”战略,“入乡随俗”、大胆聘用外籍雇员,因为当地人很了解所在国的文化和传统习惯,多雇用他们,不仅能增加新闻的贴近性,还能增加节目的个性化。
3、传播理念、技巧和效果差
新闻与宣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长期以来,我国的对外传播在意识形态的主导下,遵循过时的传播理念,“只褒不贬、不全面”的报道模式,不但不符合客观实际,还会大大降低新闻的可信度和实效,难以获得国际受众的信任。我们对外传播的技巧,也值得推敲。那些在世界上带有共性和普遍性的话题,比如人权、环境、老龄化、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文物保护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本来可以成为对外报道的很好的题材和切入口,我们也没有很好地利用。另外,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加入WTO后媒体进一步开放,先前采取“堵”而不积极“疏”的措施,也应该需要得到相应的调整。
三、新时期我国对外传播的对策思考
新时期,对于我国对外传播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我国对外传播必须走出当前的窘境,应该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与我国经济实力相适应的强大国际传播体系,大力发展半官方和民间模式,鼓励发出更多的民间声音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大幅度增强。目前,正是我国建立与经济实力相适应的强大国际传播体系的时候。我们可以把中国国际传播电台,打造成像美国之音、自由亚洲电台以及英国的BBC新闻中心那样的强势机构。政府每年可以投入大量经费,电台也应当以强大的功率、多国别的语言、24小时不间断地通过传播、电视、互联网等形式,向全世界播出,详细介绍我国的社会和对外政策,宣传我们的政治主张和价值理念,报道、评论别国的内部事务;在国际问题上,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议题,有自己的视角和观点,描绘我们在国际上的国家形象,我们必须改变全球新闻传播的格局,影响全球的舆论。
在打造官方强大对外传播机构的同时,我们也应当制定鼓励政策,大力发展半官方媒体和民间媒体模式,汇天下之精华,集各方之优势,做大做强我国对外传播影视业。这类媒体主要面对的是主流国家的受众(包括居住在中国的国际受众),并兼顾非西方国家的受众和海外华人,以打入西方占主导的国际主流舆论为目标。对于这类媒体,国家主要应通过有关法规对其实行宏观监管并提供政策支持,对其进行年度审核,但一般不介入媒体的具体运作。可以允许其上市,吸引外来资金。当然,政府应该保留在紧急情况下(如战争等)介入媒体的权力。这类媒体代表着我们民间媒体的总体形象,发出民间的声音,为我国的国家整体利益服务。同时,我们还要加快发展新媒体业务,逐步实现由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转变,由单一媒体向综合媒体转变,由对外传播向国际传播转变,发展成为集无线传播、在线传播和多媒体传播于一体的综合性国际现代传播体系。
2、打造以欧美为重点,兼顾东南亚、南美、中亚和非洲地区,实施主动出击的传播新战略
由于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多元化,更由于现代卫星、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国与国的领土疆界和意识日益弱化,西方国家依靠其强势的经济和科技力量,倾力打造并推销其强势文化,在国际传播领域,欧美等西方国家占有“绝对主导”的话语权,而来自其它地区的话语微乎其微,仅有的,也大多以负面为主。思想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国家对外战略中的关键,是国家实力的真正较量;一个国家如果缺乏有效的国际传播,就无法称得上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国、世界强国。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世界大国,无论基于哪种考虑,都必须具备强有力、强量、强效的国际传播。
当前,我国应当利用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说华文的优势,团结“两岸三地”和全世界华人华侨,以振兴中华民族为旗帜,以繁荣中华文化为已任,进而影响中国的周边地区,包括日本、朝鲜、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应当借鉴美国模式,成立类似“全球传播办公室”(2003年1月21日),制定法规,颁布政令,保障“主动出击”政策的实施,为其提供法律层面和政府机制的保障。美国已故前总统肯尼迪说过,“真理最大的敌人不是谎言,而是神话:前者是有意编造的,虚构的,因而是站不住脚的;而后者是符合现实的、持久的和有说服力的。”古今中国的“神话”,已经在全世界流行,我们完全可以打造这些不容置疑的“神话”,来打动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普通民众,从而借助他们的选票,影响政治人物,影响世界舆论。
3、重塑中华文化品牌,挖掘传统,重视创意,讲究传播策略和技巧,走专业化、特色化频道的发展道路
人类的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一个和谐的世界不可能是单一的世界,文化多元化和文明多样性同样重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悠久灿烂,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谐性,对于解决国际纷争、族群对立和宗教冲突,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重要性。然而,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巨大冲击下,近百年来,中华文化长期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被边缘化、同质化,被降格、扭曲、肢解的危险正日益上升。复兴中华文化,促进对外传播,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的影响力,不仅是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需要,更是和平崛起的中华民族在全球化时代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
当前,我们在对外传播中,必须重塑中华文化品牌,充分挖掘其内涵的悠久性、丰富性、独特性乃至神秘感,要重视创意,讲究传播的策略和技巧,要不局限于历史,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内容。即使是有关历史、文化的对外报道,也要防止一般性的展示,而要挖掘其中的时代气息、时代风貌。要让外国民众清楚了解我们国家的真实面貌,了解我们的文化、历史、生活和风俗习惯,更要了解我们面临的困难、困惑甚至挑战。世界上不存在没有问题的国家,关键看你是否把“问题”做深、做透、做好。正面报道虽不可少,但问题一定不能“视而不见”。与其让外国媒体武断胡乱地报道,不如我们自己主动地、准确地进行报道。我国对外传播,还应当尽可能满足受众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及时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确定走专业化、特色化道路。
4、打造传媒“航空母舰”,大力发展新兴媒体,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大胆实施“本土化”人才战略
当前,全球媒介竞争日趋激烈,传媒经营的集团性、跨国性,管理的开放性以及经营地点的全球性越来越明显。我国对外传媒要同世界的顶级传媒,在全球舞台上展开全方位、立体化的激烈竞争,除了依靠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撑外,还需要我们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组建对外传媒的“联合舰队”,打造顶级对外传媒的“航空母舰”,拥有传播、电视、电影、传输网络、互联网站、报刊出版、影视艺术、节目制作销售、科技开发、广告经营以及各种各样新媒体的大型国际性综合性传媒集团,争取用5-10年时间实现“亚洲顶级、世界一流”的发展目标。当前,互联网、移动通讯等技术的广泛运用,已经带来了信息传播领域的深刻变革,对国际舆论的态势和走向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我们要积极开发利用这些高科技,走多媒体综合集成的发展道路,积极发展手机网站、手机报刊、IP电视、移动数字电视、网络传播、网路电视等新兴信息载体,不断拓展新业务,让中国的舆论在国际上发挥更积极的舆论引导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将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声音传送到世界各地。
要达到这样的目标,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由于媒体是知识密集型和创新密集型兼备的行业,对外媒体的受众全球性、经营的跨国性,国际媒体的竞争、国际舆论的导向,说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对外播出的内容,受到受众国语言文化、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制约。因此,我国对外传播,应当在立足本国人才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本土化人才战略,大胆聘用外国雇员,加快培养一批既精通国际传播规则和实务,又懂本国政策法规、风土人情的国际知名的编辑、记者、主持人,从而更好地贴近国外受众,因地制宜突出节目的本土特色,以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②孟怡昭,《漫谈国家营销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与促进对外贸易》,中国营销传播网,2008-5-15
③宋昭勋,《全球化下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对策思考》,傲视传媒,2005-12-28
④张振华,《40年对外广播岁月――谈中国对外广播形势》,新华网,2005-4-7
⑤马旭明,《关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对策的思考》,《学习时报》,2007-05
(作者:陈兆伟,福建日报社主任编辑;蔡清辉,福建老年报社高级记者)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新时期 对策 对外 新时期我国对外传播战略分析与对策思考 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战略 我国当前对外开放战略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