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导向加强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率成为衡量专业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电视节目制作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以就业为导向。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要坚持通过增加通识教育以形成宽口径的就业能力,通过任务驱动教学以增加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设置陌生任务,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坚持产学研结合,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从而是该专业在就业竞争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就业导向 电视节目制作 人才培养规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率成为衡量专业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关乎相关专业乃至学校的发展和生存。电视节目制作是一个实践性比较强的新专业,既有其专业属性相关的先天优势,又受到新媒介不断成熟带来的冲击,电视的传播方式、传播理念不断产生新的变化,以电视台为主要就业去向的电视节目制作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一、电视节目制作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1、电视节目制作专业就业的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这里,所说的电视节目发展的生态环境是指电视节目在制作、播出等环节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法律和行政等外在条件。
电视节目制作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总体上是优越的,但是电视节目的生态位的竞争日益严峻,所谓的生态位是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生物所占据的时空位置及其与其他生物之问的功能关系,此处是指电视节目制作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之间的关系。
电视节目制作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的第一个变化就是我国经济改革经历30多年,居民的经济收入提高,在物质文明日益提高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提高,电视的休闲性、普及性、观看的随意性,实用的低成本性等特点,使电视成为人们最常用的一种娱乐休闲和了解外界信息的工具,这是电视节目制作专业有较大发展空间的前提。
二是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等制度发生的变化。我国在电视节目制作与播出上,已经开始推行电视节目的制播分离制度,让电视台只管播出,而节目制作交给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电视台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购买。这一方面为电视台节约了发展成本,另一方面保证了节目的播出质量。
三是大众传媒快速发展,一些新媒介不断挑战电视等传统媒介,互联网和个人手机媒体的快速、便捷性、多媒体性等特点,让电视节目制作一方面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对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课题。
四是节目制作的技术发展。随着数字化的发展,以数字系统为基础的节目制作迅速发展,通过在演播室将计算机技术与电视技术结合起来,它能提供逼真的虚拟空间,即将计算机制作出的背景图像与演播室拍摄的人物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制作出传统设备无法表现的节目。
2、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
(1)电视节目制作实行量化考评。电视节目制作生产是一个复杂的劳动过程,伴随着脑力、体力以及各种技术条件。正是由于电视节目生产的独特性――操作过程复杂、节目类型具有多样性、创意工作带有诸多不确定性,一直以来,电视节目生产都很难有客观、精确、量化的评估;电视节目生产也因此还没真正意义上的人力成本核算,在人力资源配置上一直以来都缺乏科学、精准的核定方法。随着节目制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电视节目从策划到包装播出,完全可以像现代化工厂一样实行流水线的作业方式,也就是其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完全可以参照工厂的管理模式,按岗定位,责任到人,量化考量。电视节目制作从业人员必须改变那种认为电视节目这样的精神产品是不可能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管理的观念,适应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
(2)电视节目制作的制片人制度。制片人制度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广泛运用,对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仅要懂得节目制作的一系列流程,还必须懂得经营管理相关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最重要的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是综合性人才。
(3)大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首先,由于高校扩招,生源质量较以往有所下降。同时部分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导致责任心不强,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
第二,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大学毕业生都希望找工作稳定、轻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上,存在“宁要都市一张床,不要地方一套房”的大城市心理,造成最需要大学生的地方少人问津,而大城市求职者则人满为患。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
第三,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人才交流会“广种薄收”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能捧上“金饭碗”为目标。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独特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4)学校培养的问题。首先,人才培养理念需要更新,紧跟时代步伐。第二,学校需要加大投资,由于经费的原因,仪器设备比较陈旧,缺少先进的仪器设备,实习基地的建设投入不足,产学合作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第三,师资的数量、结构和学科分布还不够合理,缺少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青年教师的比例相对较多,亟需加强培养和锻炼,提高学术水平、业务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第四,教学改革的步子迈的不大,对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的不够深入,特色还不够明显;课程体系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二、电视节目制作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改革
1、增加通识教育,形成较宽的就业口径
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和实践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改革的背景、现状、目标、任务、趋势等一系列问题,包括改革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选择什么样的进程、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方式等多方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将产学结合贯穿人才养的全过程,初步形成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动手能力为主线,以增加创新能力为手段,以学生就业为终极目标培养方案。
电视节目制作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牢牢盯住广播电视事业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追求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平衡发展的综合模式,即学生通过两三年系统学习后,具备“上手快、功底厚”的基本素质,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摄像、采访、编辑、制作等工作,成为可以独立完成新闻、文艺、社教等各类节目制作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具体地说是培养具备电视节目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等方面的能力,能在各级各类广播电视部门和广告、音像公司以及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从事电视节目策划、编导、摄像、制作和新闻采访等方面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新的电视节 目制作环境,要求该专业工作人员必须学习节目制作技术;学习画面构图、色彩、节奏韵律等艺术范畴的知识,成为能从事高水平电视节目制作的,具有技术、艺术双重特长的人才。
为此,学校应该在培养学生电视节目制作的一般技术的同时,应该开设相关非主干课程。这是培养该专业综合人才的需求,也是该专业就业导向的需要。
2、任务驱动教学以增加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的过程就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只有在学习主体意识里有效建构起来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从建构主义的理论来分析,任务驱动教学可以说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具体的教学行为方式。”
按照“两个结合,三个层次,三年不断线”调整实践教学环节及内容。“两个结合”指的是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三个层次”是指通识教育实践、专业教育实践和综合教育实践三个层次;“三年不断线”是指从大一开始到大三,每年都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的实践。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验(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科技训练、综合论文训练等多种形式。
3、设置陌生任务,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设置非常规的陌生任务,有利于发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智力潜能,这样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陌生任务是学生无法用常规的手段去解决的问题,促使学生不得不想尽各种办法,挖掘各种潜能。2010年刚刚结束的南非世界杯报道,吸引了全世界2000多家新闻媒介的上万名专业记者赴前线采访,同时也有2支特别的非专业队伍。世界杯期间,汕头大学组织了中国惟一一个学生报道团,远赴南非,直击球场内外。他们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博客、微博等形式发回报道,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站特设世界杯专题,专业体育网站“鲨威网”也给他们开辟了阵地。
由于学生不具备相关的采访资质,所以正式比赛场地他们都不能以正式的新闻工作者去采访,他们不得不发动自己的创造性去解决问题。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采访团成员之一的郑思思和同伴另辟蹊径,挖掘球场外的新闻,从球迷到联合国官员,从小市场商贩到中餐馆店主。木刻艺术家,时尚设计师,各色人物,尽收眼底,折射出世界杯下的南非民生百态。汕大学生报道团也引起了专业媒体的关注。电视节目制作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其就业前景比较广阔,但是由于起开设的时间比较短,可以借鉴的经验较少,电视节目制作专业只有通过面向就业制定切合实际的培养目标,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体现自己的专业优势,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责编:姚少宝
相关热词搜索:人才培养 应以 导向 人才培养应以就业为导向 大学应以培养人才为荣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