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题片:如何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红旗渠精神新时代内涵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要】新经济时代,电视人物专题片中的人物已经不再是过去“高大全”的形象了,取而代之的是对人物的真实记录与记述。本文通过对电视人物专题片中人物精神特质的分析以及实际采访中自身的体会感悟,发掘创新当下电视人物专题片创作过程中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的方法和采访技巧。
  【关键词】人物专题 创作 感召力 精神特质 人文关怀
  
  电视人物专题片是多年来被各电视台采用的一种宣传报道形式,具有生动活泼、声情并茂、富有感召力的特点。它在电视百花园中是一朵鲜艳夺目的花朵,倍受广大观众的青睐。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传统的新闻观念中,人物特别是典型人物的报道,主要是起宣传作用,因此,在记者的笔下诞生了一大批“高、大、全”的先进典型,观众也就此对人物留下了“太完美”印象,因此人物专题片也缺少了认知度和感染力。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所带来的生活的巨大嬗变以及媒体自身的发展变化,观众越来越需要的是电视对客观事实的真实报道,对人物专题片中人物的真实记录。在这种背景下,电视人物专题片开始转向“人物故事性”报道,着重以叙事为主,多以叙述人的经历为主,然而我们忘了故事的主角是人,因此在人物报道中应离不开人物精神内涵显现,精神特质的表达,在他(她)的故事中为什么会有“千锤百炼后的辉煌”,为什么会有“风雨过后的彩虹”,为什么会有“传奇的人生经历”,人物独特的个性、思想、体验和观念,是他们对社会生活甚至于历史变迁的全新感受和反应。可以肯定地说,对这些人物富有创造性的发现和表达,增加了新闻的深度和广度,体现了媒体的独家视角和风格。那么,如何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又怎样在人物专题片中显现人物的精神特质呢?
  一、编导的创作意识中应考虑人物特质的表现形式
  余秋雨说:“艺术发展的应有模式,永远是披荆斩棘的拓荒,拓荒斧的闪闪锋刃才是未来艺术世界的曝光。”每一位编导都应拿起“拓荒斧”亮起“闪闪锋刃”,把创作意识视为自觉的追求,没有了创作意识,也就失去了把握人物的原动力。因为创作意识的生成可以使创作者将自己独特的个性、气质、语汇和情感符号“物化”于作品之中,同时也将创作者自己主观世界的审美情致、体验以及自创的恰当得宜的美的形式构成。央视《人物》中播出的《蒙娜丽莎》,可以感受到创作意识为该片所带来的魅力。对一位逝去百年的画家画出的人物进行人物专题报道,这对许多人来说是匪夷所思的事,也是非常难以创作的节目,然而这部片子播出后却广受欢迎,其原因就在于编导的创作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编导没有按照常规的创作手法来直叙这位画中的“人物”,而是通过现代人热衷收藏画像、旅游者热衷扮演画像、作家热衷画像传记等等行为来立体再现这位“世纪美女”的深刻影响力和深远的艺术价值,这些隐喻的描述表达出人物的精神特质,她的美打动了无数人,也打动了画家。所以说编导在人物专题片的创作意识上要有对人物精神特质的体现。
  二、在拍摄方法上突出人物的精神特质
  电视人物专题片的创作必须有一个有效、科学的理念作为支撑,并按照它自身的规律和法则来运作生成。人物报道的写法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话体,一种是叙述体,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应有对人物内心精神世界的解剖与探求,有了人物精神特质的表达才使得人物显得丰满与立体,也容易让观众在观看和欣赏时,其想象、情感、认识等各种心理能力被激发,开始不同的心理体验的过程:或悲哀、或喜悦、或愤怒、或警觉、或者是感到崇高,或觉得渺小等等,最终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人物专题片传递出的人物形象。
  马赛尔?马尔丹在其《电影语言》一书的第一章“电影画面的基本特征”中,开宗明义地写道:“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它是电影的原材料”,同样,电视画面也是电视语言的基本元素,在人物专题片创作中应用好画面,通过画面语言来表达人物精神特质,大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功效。画面既然是其语言的基本元素,它首先必须具有涵义。构成电视画面涵义的一方面是对象本身,另一方面是对对象的表现。而后者是观众最为感兴趣的。
  笔者在采访安徽铁画工艺美术大师杨光辉时,突然发现他眼珠有个斑点,于是问及缘故,他突然情绪有了变化,泪光闪闪,说出锻烧送人民大会堂铁画时被火星溅伤几乎失明,当他颤巍巍的手擦拭眼泪说出无悔的时候,摄像机无声地记录下这段画面,并全景般呈现给观众一位老艺人对铁画一辈子执着的情怀,画面语言的冲击更加突出了人物内心精神特质的表达。
  三、真实还原人物的性格特征
  翻开上世纪90年代前的人物报道,其内容和写作格式强调所选人物的示范性,阅读效果强调接受教化、观念趋同。而今,由于社会多元化观念与以往有了巨大差异,所以人物报道更多选择了平视角度,客观真实记录人物的喜怒哀乐,成功者光环下不堪的经历,优秀者荣耀背后独特的个性,失败者懊恼背后的亲情,随性艺术家的勤奋,冷峻警察的温情,创业者的霸气等等,这些都是在还原人物的本性。
  回眸我们共同经历的北京奥运会,在各媒体推出的人物专题报道中,对国内外体坛人物、夺冠明星的聚焦和追踪自然是重头戏。可多数媒体走的是程式化的路子,如围绕人物叙述新闻事件、背景资料,突出人物的轰动效应等。与此相比较,以《南方周末》为代表的一些媒体可谓别具慧眼、自有品位。比如在两届奥运会上都未能走出阴影从而黯然神伤的中国射击天才赵颖慧。成功与失败的个人因素、社会影响,体育竞技的冷与热、光荣与残酷,以及由这些折射出的“社会表情”,共同形成报道强烈的冲击力,体现出人物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新闻调查》编导长江在制作《逃亡日记》时,尝试从人性的角度关注一个逃亡者,表现出贪污公款的逃亡者心灵的孤独、紧张、痛苦:拿着一箱子钱却感到思想贫乏,连个乞丐都不如,受尽了精神折磨;时时感到有人追捕,可能死亡……作品揭示了罪犯内心的惊恐、虚弱,启示人们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切莫走向犯罪的深渊。另一方面,罪犯作为一个人,“原来生活中已有的亲情、友情以及人性中善的一面,不可能因为犯罪一下就抹得干干净净……如果人性还没有泯灭,也可以延续人间一切美好的亲情、友情。”
  在对马鞍山残疾人特奥会冠军周游的采访中,笔者发现尽管他只有五六岁孩童的智商,却有着较高的情商,24岁的他对爱情仍然那么向往,喜欢长辫子女孩子,甚至为了女孩失恋,暴瘦了十多斤,他害羞的眼神和耸肩的动作无不在表达一位残疾人的正常情感,这就是周游的人物精神特质所在,一边是欢快的周游,一边是在他背后母亲忧郁的眼神,这些都给了我们一种心灵上的震撼。所以在《周游》的人物专题片里,更多的是还原了周游的人物特性与人物的本能,表达出一种笑声中有眼泪,眼泪中有笑声的效果。
  人物专题片是新闻报道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一部优秀的人物专题片犹如一杯甘泉,酣畅淋漓,滋润人心,在人物专题片创作过程中需要编导调动所有的能量和激情。然而,当我们在为人物故事“抖包袱,卖关子”的时候,能否在记述与记录中真实再现人物精神特质,在编导的意识中多考虑一些人物精神特质的体现,让人物更加丰满圆润,让观众在看过人物故事后得到精神上的愉悦与共鸣,把一种无形感召力化为有形的收视率。■
  参考文献
  ①余秋雨:《艺术创造工程》,上海文艺出版社,第297页
  ②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中国电影出版社,第1页
  (作者单位:安徽电视台社教海外中心)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人物 专题片 走进 人物专题片:如何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走进著名中的人物作文 平凡的世界人物精神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