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把关与政府把关】七星关区政府网站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要】本文从分析传统把关人理论面对网络环境的挑战入手,通过分析我国网络信息的来源,即主要为传统媒体中的新闻、网络媒体的非时政新闻以及网民发布的信息,指出我国网络传播中的把关人角色已经由传统媒体中传媒组织变成了网络传播中的传媒组织、个人以及政府。
  【关键词】网络传播 把关人 自我把关 政府把关
  
  “把关人”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库尔特?卢因提出的。他指出群体传播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传播学者怀特在《守门人:新闻选择的事例研究》一文中将这个概念引入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新闻筛选过程中的“把关”模式。[1]传统的“把关人”理论反映的是“传媒组织决定着什么样的新闻信息能够进入大众传播渠道”,“在媒介内部控制机制的作用下,个人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2]休梅克作为把关人理论的集大成者,提出了把关的联合模式,“她于1992年将前人关于守门人理论加以总结,从五个层面即:个体层面、传播常规层面、组织机构层面、超强媒体、社会机构层面和社会系统层面进行了分析。”[3]
  传统把关人研究经历了从群体生活中个人行为到新闻研究中组织行为的转变过程。笔者认为把关人研究的预设是:“把关”是传播过程中必然发生且合理的行为。其所产生的媒体环境是受众相对被动地去接受传媒所提供的信息,信息获取实际上是一种“消极自由”的过程。
  1992年,互联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编写的第一个超文本浏览程序在互联网上公开使用。一种被认为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的媒介形式出现,对许多传统的传播理论提出了挑战,把关人理论无疑是其中之一。网络中海量的信息以及信息空间的高度开放都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传媒组织的把关地位。
  然而,不论是传统媒体时代,还是网络传播时代,受众和网民始终面对的是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提出的问题:“现实中的证据是如此的丰富,为什么人对事实似乎知之甚少?”
  面对具有“处处皆中心,无处是边缘”的互联网,在确定有“把关”必要的前提下,网络传播的去中心化使得受众的概念已经发生变化,受众(网民)不再被动地通过把关人的信息筛选来接受信息,而是可以绕过把关人,积极主动地寻求信息。这样,作为一种被认为是传播过程中必然存在和发生的行为,谁 (who),在哪里(where),通过什么方式 (which ways)正在成为我国网络信息传播的把关人?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的是在我国目前新闻与信息管理体制下网络中的信息从哪里产生,这些信息通过什么方式进入了受众的视野?
  2005年9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进一步明确非新闻单位不具备时政新闻的采编权,网络媒体的时政新闻需要援用传统媒体的时政新闻。[4]可见,传统的把关人仍然把握着网络媒体最重要的大门。但同时《规定》通过界定互联网新闻定义,实际上开放了非新闻单位非时政新闻的采编权。由于非时政新闻更容易激起和满足网民的猎奇心理,网民大量参与了各大门户网站和各类网络社区所设置的信息互动,而不当的信息互动导致了网络群体事件的频发以及网络信息传播在一定层面上的失范。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诸如博客、播客等自媒体的兴起,为个人信息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个人精神家园即自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的媒体形式和多元信息产制的场所,并以其草根精神受到网民追捧。因此,网络传播中的信息来源主要为传统媒体中的时政新闻、网络媒体的非时政新闻以及网民发布的信息。
  网络使得信息生产不再是传统媒体组织的特权,但时政新闻仍然由传统媒体所控制。然而,由于互联网的无国界特点,由国外媒体所提供的新闻链接已经使得这种操控式微。由于非时政新闻的放开,门户网站以及网络虚拟社区通过一些娱乐化甚至低俗化的信息吸引网民的眼球,网络暴民以及网络群体事件成为网络中的突出现象。自媒体作为一种信息生产的新兴势力,其低门槛、低风险以及高参与度等特点导致了廉价信息工厂生产劣质信息的现象。
  传统媒体中的把关人仍然在网络媒体没有获得时政新闻采编权前,以组织行为的形式起到把关人的作用,同时个人借助自媒体的兴起走到了信息控制的门口,成为重要的力量,而政府积极的信息控制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把关行为成为政府维护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考量。
  我国网络信息传播的把关与传统把关区别在于,第一,网络媒体强调了个人主动地筛选、处理、加工与传播信息的过程,即自我把关;第二,政府由传统媒体中间接地对信息进行把关,变成直接地、积极地介入和干预网络信息的传播,即政府把关。
  笔者认为,自我把关是个人在法律、法规、道德、价值观等约束之下,理性地、多维度地接受信息,进而决定是否传播该信息并做出最为合理的选择,并倡导个人把自我把关作为一种个人潜意识中的状态。
  个人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有效地影响大众以及大众传播媒体,比如“芙蓉姐姐”的自我炒作,个人作为“网络推手”推出“天仙妹妹”等等。同时,自媒体也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1998年1月17日晚上6点,美国的新闻周刊高层“把关”了一个重大新闻:总统克林顿与白宫实习生有染。同日深夜,麦特?德拉吉就向世界报道了这一震惊世界的信息,这一消息引起了美国的“大地震”,险些导致克林顿被弹劾下台。在这一事件中,德拉吉作为个人充当了“把关人”的角色,冲破了传统媒体的体制性桎梏。自我把关在此类网络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效地控制网络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的散播。
  然而,强调个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作用显得过于理想化。艳照门事件中不雅照片的散布,与其说是把照片和视频传到网上的个人责任,不如说是事件当事人以及所有散播者的把关失位。把个人作为网络的积极把关人,有过于乐观看待个人的道德自律之嫌,也有可能造成信息秩序的进一步混乱。因此,政府必须积极引导、规范和控制,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把关作用。
  与传统媒体中间接的政府把关不同,网络环境下政府把关一般以一种直接的技术控制形式出现,进而对难以控制信息源的网络信息进行引导、规范和控制,其把关方式有:个人数据库、关键词过滤、搜索引擎以及防火墙等等。
  数据库作为一种积极因素,可以促进社会主要公共机构的权利的行使。基于对个人隐私保护的前提下,网络中数据库的共享使得数据库模糊了公共和私人之分,政府通过积极控制信息源的信息为其把关提供了前提条件。而基于包括敏感词库等形式多样数据库的建立,政府已经有了一套应对国内外网站信息发布的应对机制,关键词过滤成为应对的最简单也是最根本的把关手段。2005年,有非常明显的迹象表明,政府在博客的控制上投入了更大的资源。网络论坛中对涉及色情、政治以及宗教等言论采取了积极的关键词过滤干预,关键词过滤在相当大层面将政府认为较为敏感的词汇最大限度地降低其曝光率和被网民接触的几率。同时,也切断了干扰社会稳定的信息与搜索引擎之间的联系。
  针对网络的无国界性,国外一些别有用心的组织和个人发起了“收养”战略,中国博客可以向境外服务器申请博客地址,发表文章,以便摆脱官方的控制,发布一些具有煽动性的信息。而防火墙的搭建能够从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关键点(如国家级网关)收集分析信息,过滤、嗅探指定的关键字,并进行智能识别,检查网络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
  与个人依靠网络环境本身的改善,网民媒介素养提升为基础的自我把关不同,政府对网络信息的引导、规范和控制主要是政府利用技术手段,通过数据库的建立为其提供了强大的话语权,弥补了网络信息发布者的隐匿性;通过关键词的过滤,缓解了网络信息发布约束力低带来的冲击;通过对搜索引擎的控制,消减了公众的“积极的信息获取”,从而稀释了网络中公众积极获取信息的负面影响;通过防火墙,切断了国内网络与国际网络的部分连接,阻止了国内不良信息源的信息输出和国外不利信息源的信息输入。
  在网络中对信息进行绝对控制几乎是不可能的。政府在对信息进行直接而又积极把关的同时,对信息自由的权利保护必将有所抑制。对信息的把关与规范,换个角度来看是为了达到“攻关”的效果――攻克人心之关。对信息的传媒组织把关可以使得传媒组织获得认可;对信息的自我把关使得自我价值借助媒介的“人性化趋势”得以实现;政府把关则是为了维护统治和社会稳定。
  传媒组织的传统把关形式与网络信息传播中把关人角色的嬗变及新的特点有效地弥补了传媒组织把关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不足,在一定程度对网络信息的无序传播起到了引导、规范和控制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英)丹尼斯?麦奎尔 (瑞典)斯文?温德尔,祝建华 武伟译,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134-143,37-42.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63、165.
   [3]李红,守门人理论研究的新视角[J],新闻界,2005,(2):87.
  [4]新华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全文,http://news.省略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8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相关热词搜索:把关 自我 政府 自我把关与政府把关 政府自我监督 政府机关自我介绍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