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花样年华的诗 “诗电影”《花样年华》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要】王家卫的作品《花样年华》的视听元素呈现出风格化意识和唯美主义的色彩。特别是对于光的运用,光和影的变幻都极其具有个人意象和韵味。本文旨在探讨该部电影的梦幻无比的东方美。影片中一件件充满东方古典气息的旗袍,迷离的灯光,淅沥的小雨,暧昧的音乐,塑造了一个怀旧的世界,上演了一场苦乐参半的爱情梦幻。
  【关键词】东方美 意象 都市符号 沟通 孤独
  
  我所有的作品都围绕着一个主题: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电影是用不着语言也能明白的。
  音乐要跟影像产生化学作用。
  我靠直觉来做决定。
  ――王家卫
  那是一种难堪的相对。她一直含羞低着头,给他一个接近的机会。他没有勇气接近。她掉转身,走了。
  从1962年的香港到1966年的香港,一个关于迁徙的爱情的故事。
  1962年的香港,报社主编周慕云(梁朝伟饰)和太太搬进了一幢公寓,与他们同时搬来的还有另一对年轻的夫妇――苏丽珍(张曼玉饰)和她丈夫。他们在配偶背叛的阴影下,各怀心事地靠近。那是个一切变得飘摇不定、难堪的所在。有时她彷佛倚赖,又突然叛离。他想要占据,但缺乏勇气。想要忤逆,但是面对着她那庄重的神色,他感到说不出来的情怯。两颗受伤的心小心翼翼、难舍难分,却最终化成了无缘的伤痛。身处遥远的异国,周慕云仍无法忘记过去与苏丽珍之间的种种。那些久候不至的苦等,明知是她却听不见声音的电话,又是多么的炽热和辛烈。1966年,她回到香港望着隔壁的房间,物是人非,怅然落泪。
  如果多一张船票,你愿不愿意跟我一起走?
  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带我一起走?
  樱花只开一季,真爱只有一次。如果只是寂寞,请不要爱我。
  那个时代已过去,属于那个时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那些消失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蒙尘的玻璃,看得到,抓不着。他一直在怀念着过去的一切。如果他能冲破那块蒙尘的的玻璃,他会走回早已消失的岁月。――这便是《花样年华》。
  沉醉于那优美华丽的影像世界里,无法抗拒那绮丽无比的东方之美。
  一个有关人生的命题、
  一段互为交织的爱情;一种紧张、神秘、情欲的调子,一场苦乐参半的梦。
  影片《花样年华》所写是一段司空见惯的婚外情,但是在解读王家卫的《花样年华》的时候,发现对于这部影片来说,婚外情其实是王家卫打开这个世界心灵之门的一把钥匙。在这部影片中,什么样的题材似乎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部影片表现出来的个性和人类的内心世界,悄然出没在每一个人的心灵地带,那种淋漓尽致的感觉,正是王家卫的得意之笔,也只有王家卫有这样的表现功底。正因为这样的处理,使得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已经不是在讨论婚外情的问题,而是在讨论人的灵魂的问题,这使得影片自然有很高的起点,拍出来也与众不同,也只有王家卫的电影才有这样的起点。
  “良辰美景奈何天”,想来想去还是这句最能传递《花样年华》的神韵。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姹紫嫣红开遍,都付于断井残垣。张曼玉式的顾盼流连,铭刻出女子的全部风情,到头来只剩下那高高的衣领硬撑起孤傲的自尊,雪雕般的晶莹剔透,玉琢似的玲珑无瑕,纠结成一张船票的两难选择,她转过身,低着头,流走。一直难堪的相对,看似离幸福只有咫尺之遥,总要有个人开口,似乎他鼓起勇气时,说的又不是时候,换来了暧昧的拒绝。非也,他们断不会像那两个逍遥的人一样的,灵魂的谴责、道德的鞭挞,他们谁也受不了。
  一场郁闷的精致暗恋,句号划得仓促又漫长。一场孤独的谨慎狂欢,精神的探戈沉韵悠长。王家卫孕育的怀旧情愫,在光影流转中消磨得有点铺张。悲,苦,欢,乐,皆在张曼玉不喜形于色的脸上停滞,欲语还休,也在梁朝伟浅尝辄止的眼神中沉沦。没有那么的决绝,也没有那么坚强,一切来得风平浪静,去得云淡风轻,只在斑驳静寂的吴哥窟里,低诉不为人知的秘密,古老的高棉会带着它高深莫测的神秘微笑,默默替他守护曾经有过的情事。燕来晚,飞入西城,似说春事迟暮,摇曳的窗帘边,也总会有一个美丽的侧影,久久伫立……
  旗袍:一个东方美人的古典气质。
  在幽暗的灯光下,当张曼玉不断变换着旗袍的颜色和款式时,人们仿佛看到一个东方美人的古典气质。《花样年华》最能反映上个世纪60年代香港特质的就是女人们身上的旗袍,而尤以张曼玉的旗袍为最。影片中张曼玉换了26件旗袍,令人眩目的旗袍使张曼玉时而忧郁,时而雍容,时而悲伤,时而大度,每一件旗袍都代表了女主人的心情。《花样年华》演绎的是一段旗袍下的孤独的人生。我们在张曼玉身上再次体会到东方女性所蕴含的独特魅力。26套旗袍不仅展现了张曼玉顶级明星的风采,同时她在片中也成功展现了一个东方女性的内心世界。尽管张曼玉没有拿到戛纳影后的称号,但是我们在《花样年华》中绝对不会忘记张曼玉的旗袍下所表达出的一种孤独的生存方式。
  留声机: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通感。
  有的音乐,不是因为它的尖叫动人心魄,而是音乐包含的灵魂,像《花样年华》的音乐使得人们的心在不断被触动,只要这个音乐响起,我们就能感觉到灵魂也随着音乐声出窍了。在影片中音乐一次次响起,我们也一次次感受到影片的灵魂所在。
  如果说留声机是记录声音和回忆的话,王家卫的留声机除了这两个功能之外,还有一个功能就是,记录情感。《花样年华》是王家卫的留声机,在影片中这部留声机不断地播放着50、60年代的老唱片,不断播放着周璇的老歌《花样年华》,不断播放着很奇妙的爵士乐,这些却让观众想起了20、30年代的旧上海。从其中不中不洋的爵士乐之中,我们才感觉这是香港。而王家卫的留声机真的具有勾起人回忆的功能,这种声音总是在影片最关键的时候响起,代替了主人公的语言。有些不能用言语表达的奇妙感情,用王家卫的镜头和留声机表达起来,却有些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通感。
  “Quizas quizas quizas”绝对诱惑暧昧的声音对于我国多数知道他的人来说,是王家卫的《花样年华》给了我们认识他的机会。Nat King Cole的《Quizas quizas quizas》与《花样年华》的风格配合得天衣无缝,为其增加了不少色彩。留声机里流出来的旋律暧昧而忧伤,渲染了一种含蓄而怀旧的气氛。音乐,再次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的东方之美。
  幽暗的街灯和夜雨:
  迷离恍惚的意境,淡淡的忧郁气质。
  和旗袍、周璇的歌声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影片中的街灯。王家卫不止一次地用灯光来作为背景,在半昏半明之中,在半梦半醒之间,感情悄然无声地开始,莫名其妙地发展。
  《花样年华》中的灯光永远是幽暗的,有着淡淡的忧郁气质。它似乎预示着故事的结果,也使整个夜色充满了一种浪漫的情调。而王家卫还嫌不够,又在夜色中加入一把辛辣的佐料。这佐料就是淅淅沥沥的雨,而夜色中的雨则更有意味。
  狭小的场景:怀旧的世界
  《花样年华》是一个充满着怀旧情绪的电影,但这种怀旧以其特有的美感冲击人们的视觉。影片的场景其实非常狭小,都是在灰暗的上海旧阁楼里,而王家卫为充分展现孤独的内心世界,正是利用了这样几个狭小的空间,来表现影片需要的怀旧情绪。除了在阁楼,影片还经常在一些古老的车里、弄堂口,这样的怀旧气氛非常浓厚的场景中展开电影的心灵铺垫,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许多场景,都能触动人的心灵,这样的场景非常有个性。
  《花样年华》细腻而精致,艺术技巧炉火纯青,不着痕迹。在20世纪众多香港导演竞相采用电脑成像技术、好莱坞更是把电脑成像技术视为救命稻草的时候,王家卫却返璞归真,不仅不用电脑成像技术,而且刻意运用了一些老式的电影技巧。例如苏丽珍与周慕云首次在饭店一同用餐的那场戏,在拍摄两人交谈的段落时,王家卫不按照今日电影的惯例去使用对切镜头,反而采用了非常陈旧的来回横移镜头,与该片的怀旧主题倒十分吻合。并且,该片大量采用了对偶句法和多重意象,这恰是我国古典文艺作品惯用的修辞手法。至于男女主角在情感问题上的含蓄态度和“发乎情,止乎礼”的操守,以及影片对各式旗袍不厌其烦的展示,则更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从思想观念到形式技巧,《花样年华》与其说是现代的,不如说是传统的――更确切地说是中国传统的。《花样年华》返璞归真,弃新潮而复归传统,画面和音乐的完美结合,使该片当之无愧成为当代香港电影中十分罕见的一部“诗电影”。
  王家卫是最重视电影艺术性的导演,最风格化的香港导演之一。他的每一部电影在形式上几乎各不相同,基本上做到了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始终保持着基耶斯洛夫斯基式的原创性。编剧出生的他,本人就具有极高的文学素养,台词大多颇富文采,隽永深长,耐人寻味。
  王家卫电影的时空表现是非常电影化的,自由潇洒而纵横自如,可谓“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在他那里,空间是绵延不绝、流动变异的,时间也是不确定的、虚幻的,乃至于瞬息之间灰飞烟灭的。《花样年华》几乎全为记忆的展开,呈现为一个个感性的流动空间:在模糊了线性的物理意义上的时间观念之后,凸现出来的是一种感性的人生情感状态和主观化了的经验状态,一种梦境般迷离恍惚的气氛和感伤怀旧的情调。灯光迷离的西餐厅,风雨飘摇的街道,楼梯,电话亭,狭窄的过道,视点的游移波动和全方位散点透视,营造出了一种迷离恍惚的音乐般的效果。
  王家卫的电影不以故事的讲述和线性叙事为目的,而是转向以鲜明的视听印象、动态的影像、片段的画面组接而致力于对某种挥之难去的情绪、意念或氛围的营造。因此,王家卫与传统美学精神和审美思维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影片《花样年华》中,更是发挥到了极致。
  英国著名的《声与画》杂志将王家卫选为20世纪90年代最重要的电影革新者。在他的名字前面有50年代的安德列?巴赞和70年代的安迪?沃霍尔,该杂志在对他的评价中说:“王家卫也许不是未来电影的全部,但他确实地指出了未来电影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孙慰川著《当代港台电影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12
  2.陈旭光著《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
  3.百度百科王家卫;张曼玉。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07级本科生)

相关热词搜索:花样年华 电影 “诗电影”《花样年华》 诗电影花样年华 花样年华影评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