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庭传递爱]让爱传递歌曲

发布时间:2020-02-22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西方社会崇尚个人自由,而我们更看重“家国一体”和“孝”文化。      “我第一次参加义工组织的活动就是去市儿童福利院。我被分配到一个脑瘫最严重的孩子的房间。刚一进门,我就特不争气地掉眼泪。这些有残疾的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这么小的孩子不仅要一辈子承受残疾的痛苦,还必须一个人面对未来的生活。此后的活动,我每次都会先去那个房间,看小小,看小小的那些兄弟姐妹。那些大眼睛、长长睫毛的孩子,真漂亮。”阿文是广东省某义工组织的成员,她与丈夫连续五年坚持参加义工组织的活动,如今,连她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也已有了两年的义工经历。
  当被问到为何带孩子参与义工活动时,阿文说:“我希望我的孩子懂得感恩,珍惜他现在的生活;我更希望他懂得如何去爱,做一个被别人需要的人。”
  
  我们为什么去爱
  
  阿文是我们这个社会中越来越多的普通志愿者之一。然而,像阿文一样带领自己的家人一起从事志愿者工作的却寥寥可数。而在国外,公众对公益的参与方式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一面。
  沃伦?巴菲特和比尔?盖茨是全球著名的企业家和最富有的人,他们同时也被称为世界上最热衷于慈善事业的人。他们都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他们对慈善事业的着迷与执著来自他们父母的影响。沃伦?巴菲特说过:“我的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给我树立了榜样,他一生都在捐赠。我的3个孩子都从事慈善,每人管理一个慈善基金会。”
  由此可见,家庭在个人从事慈善的道路上究竟拥有多大的推动力量。但是,从事慈善行动的个体是否在行动之初,就有了训诫儿孙的动机呢?
  为了对个人从事慈善的动机、家庭对个人从事慈善的影响进行准确描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许国彬教授以广东省部分家庭为样本,对个人参与公益的动机进行了样本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个人(家庭)参与公益动机分类得分中,教育类动机的得分最高,说明比较大的人群(家庭)认为参与公益有利于教育子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财富观,有利于子女的成长成才。
  
  对待财富的认识
  
  2007年《福布斯》杂志在取消“中国慈善榜”的排行时,曾对中国的富人慈善进行评价,他们认为:“在中国把慈善当作事业的人还太少,很多人还没有理解慈善的真正内涵。”这样的评价一方面传达了如下观点,即中国富人的慈善理念还不够深刻和前卫,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国内慈善环境的发育还不够完善。
  对此,许国彬教授的调研显示:中国人在对待财富的认识方面,普遍认为,假如自己是富翁,在处理自己财富方式上,有55%人愿意把部分钱捐给社会,用于慈善事业;25%的人选择继续投资积累资金;只有17%的人希望把财富留给家人和后代。
  由此可见,中国人对待财富的心理有了更多的“分享”观念,而非只是“苦挣家业,传承子孙”。尽管富人在进行慈善活动时可能仍不够专业,但至少他们对待财富的态度更加冷静和客观,从另一方面也显示,中国人的慈善理念正在逐步与慈善事业发达国家接轨。
  
  矛盾的慈善心理
  
  在国人心里,慈善一般指的是“捐钱”,而“捐钱”尤其是长期的捐钱应该是富人们的事。“富人们”也大都认同此理,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发财立品”等都是富人们应该并愿意回馈社会的诠释。
  作为全国经济强省的广东,2008年其捐赠额达84亿,位列全国第一,可谓名副其实的“公益大省”。然而,即使在广东,当受访者被问到“公益事业主要是企业和富有群体的责任”时,有27%的人表示不确定,26%的人认为此观点不甚正确,21%的人同意此观点,对此观点持反对意见的只占15%。尽管如此,绝大多数受访者也承认,“只要每个个体积极参与公益,就会推动整个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由此可见,在对待慈善时,公众仍存在矛盾心理:一方面,他们认为个人应积极参与其中,个人的参与会推动慈善的进程。另一方面,他们仍坚守过去的老观念,即公益事业由企业和富人承担主要责任。
  他们之所以出现此种矛盾心理,专家分析,主要原因应在于普通公众缺乏参与公益的有效渠道。动辄上百万、上千万的捐赠数字让百姓止步,而细水长流的捐赠渠道又不畅通,客观上致使公众在对待慈善时,态度积极、行动迟缓。
  
  全民公益始于家
  
  现阶段的全民公益事业还面临很多问题,公益意识匮乏、参与动力薄弱、参与机制及服务手段有待完善。为使普通公众更深地融入公益行动,更广泛地参与公益事业,许国彬教授认为,我国现阶段应建立以家庭为主体的公益捐赠结构。个人参与公益可以促进家庭和谐,营造积极、友爱的家庭文化,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家庭成为公益主体可以进一步壮大现代公益事业社会参与力量,促进全民公益事业的发展。
  对于如何发挥家庭在公益中的重要作用,让家庭传递爱,许国彬教授表示,首先应把慈善文化与家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鼓励家庭作为公益主体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其次,政府应致力于创造良好的家庭公益参与环境,使每一个家庭都能分享到社会进步所带来的成果,关心每一个家庭的利益诉求,给每一个家庭提供应有的公共服务,使每一个家庭在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中生产生活,从而感恩于社会,进而产生“我公益,我快乐;我们公益,我们幸福”的感受。第三,慈善组织应充分运用现代通信工具、金融和网络手段,完善个人、家庭、企业三位一体的全民公益参与新模式的机制和技术创新,以鼓励和引导公众把公益列入家庭计划,有计划、系统地开展家庭公益。
  西方社会崇尚个人自由,而我们更看重“家国一体”和“孝”文化。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基础,要做好中国慈善就需要无数中国家庭集体补上“慈善教育课”。

相关热词搜索:传递 家庭 让家庭传递爱 家庭美德传递卡 传递家庭廉洁文化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