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让装备发展与国防建设一同辉煌]2018年国防建设成就
发布时间:2020-02-20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编者按:当共和国走过六十周年的脚步日益临近的时候,本刊与国防大学宣传部联合举办的这个征文专栏与读者见面了。本期专栏选登了正在国防大学进修的几位部队高中级指挥员撰写的文章,读了令人感奋。我们还将继续选登国防大学学员的文章。阅读这个栏目,您将会感受到中国军人对祖国的挚爱和对职责使命的忠诚,倾听到他们讲述的战备执勤、军事演习、维稳处突、抢险救灾、保卫边疆、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等重要行动的那些难忘的故事;倾听一个个心系祖国安全的军人是如何在绿色军营里锻炼成长,实现当代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和自己人生理想的心声;领悟他们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军为共和国的繁荣富强所担负新使命的认识和思考。
我所在的空军某试验区是一支担负着军队新型航空武器装备科研试验、鉴定等任务的部队,是一个多次开创先河、有着光荣历史的集体。党、国家和军委领导人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先后莅临视察指导,江泽民同志曾题词:“攻科技难关,当试验尖兵”,胡锦涛主席先后两次视察我部,并亲切接见了科技人员代表。
在五十余载自主创新谋发展的风雨征程上,我们经历了艰苦创业的磨难,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发展历程到底有多么崎岖坎坷,亲历者最有发言权;创新之路到底有多么曲折艰辛,实践者最具说服力。
艰难起步,倚天砺剑求发展
作为从这支英雄部队走出来的一员,从军30多年亲身经历和见证了战友们扎根荒漠、倚天砺剑求发展,矢志国防、自主创新铸辉煌的全过程。可以说,这个自主创新、艰难探索的过程,不仅有效助推了部队战斗力的加速生成,也让军队武器装备发展与国防现代化建设一同走过了一段辉煌的历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某新型导弹试验急需实体型靶机,依靠进口,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多方面受限。面对国际国内形势,我所在部队的科技工作者不等、不靠,自主创新,大胆提出了利用退役的“米格―15”比斯飞机改研无人驾驶靶机的构想。经过精心设计,一改过去前苏联研制实体型靶机时需要人工试飞的方法,用地面反复测试检查,取代空中试飞调整驾驶仪参数和飞机平衡的复杂方式,大大减小了研制试飞风险,既解脱了飞行员,又提高了可靠性。
1984年,我们成功研制出全尺寸、实体型、高亚音速的“靶-五乙”无人靶机,并拓展成了低空、机动、电子干扰、红外增强、雷达增强等系列靶机,使退役多年的飞机派上了用场。这在我国无人靶机研制发展史上尚属首次,有效缓解了当时无人靶机紧缺,严重制约航空防空武器试验发展的矛盾。
同时,我们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试验条件极为简陋的情况下,硬是凭借独有的干劲、钻劲和闯劲,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迅速实现了试验方法、测控技术、靶标体系换代升级,圆满完成了试验任务,使我部所在的靶场现代化建设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心无旁骛,加速自主创新的脚步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中后期,面对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台海局势日益紧张,国家安全面临新威胁等复杂形势,军队新型信息化武器装备研制进程快马加鞭,靶场相对落后的试验条件和装(设)备已不能满足信息化武器装备试验需求。别无选择,我们大胆走出国门,深入院所,站在当时世界同类靶场的前沿筹划未来,按照最先进的理念、运用最先进的技术建设靶场,用3年时间,建成了当时全军第一家较大规模局部综合光纤业务网,完善了靶试实时图像及图形显示系统,引进了某型高精密测量雷达,对原有测控设备进行了信息化改造。使靶场测控、靶标体系更加完善,承研承试承训能力大幅跃升。不仅提升了完成国产新型导弹鉴定能力,还具备了新机新武器全系统试验鉴定能力。
伴随着国防现代化和军队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我们坚持在自主创新中不断攻克信息化建设领域的难题,一边搞科研试验,一边抓靶场改造,逐步建成了以“军事理论、信息技术、信息化装备、信息化管理、信息化保障、信息化人才”六位一体为支撑的信息化靶场。使靶场具备了保障大强度、高密度试验任务和大型一体化联合军事演习演练任务的能力,以及近距格斗、中距拦射和远距空空导弹、空地导弹、反辐射导弹等的承试能力,实现了高、中、低空,长弹道、大范围、多目标测控。
奋力腾飞,填补我国航空领域的空白
九十年代初,随着航空武器系统的飞速发展,国家航空武器的试验需要一种速度更高、性能更好、更接近真实飞机的无人靶机,研制新型无人靶机已迫在眉睫。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扫除自主创新搞科研征程上的“拦路虎”,经过群策群力、科学论证,提出了某型超音速无人靶机的研制方案,并一举中标。
在忘我工作,甚至不顾生命安危的牺牲奉献精神感召下,我们这个英雄的科研群体自己动手制作了八个系统二万多套各种设备及配件,突破了国际通用的数字式解决无限变数理论界线和力学快速控制及地面效应三大理论,攻克了世界航空史上从未遇到的地面纠偏、平衡离陆、各种无线电信号兼容等十大技术难题。
1995年 4月13日,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来自全国航空界的近百名权威专家目睹了该型无人驾驶飞机突破音障,超音速自由翱翔蓝天的精彩一幕。就这样,某型超音速无人靶机在创新群体的汗水与泪水中研制成功。
该型无人靶机的成功研制,改写了国内外专家的断言,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为我国航空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攻击超音速目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中国航空界专家对我国首架超声速无人驾驶飞机进行鉴定,结论是:设计先进,性能优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随着世界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现代战争中的实际应用,无人机已从靶标使用逐步向智能化、多用途作战使用扩展,无人作战飞机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并被列为21世纪十大超级武器之一。作为一支始终坚持自主创新,持续推进军队武器装备建设快速发展的部队,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忠诚使命,让祖国的“雄鹰”劲舞苍穹
上世纪末,面对日益紧迫的军事斗争准备形势,我们这个科研群体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责任感,紧盯科技前沿,敢为人先,提出自主研制某型无人机,该项目被总参、原国防科工委列为“九五”国家重点工程项目。
在接下来正式研制的日日夜夜里,自然环境的艰苦恶劣时常困扰着每一个人。戈壁滩机场夏季温度高达摄氏40多度,无处遮荫,紫外线能把人活活晒掉皮;冬天摄氏零下30多度,滴水成冰。科研人员每次滑行、校飞、检测、排故,一干就是五、六个小时。在飞机旁、跑道边狼吞虎咽吃几口饭继续投入战斗是习以为常的事儿。炎热高温季节,汗出来了蒸发不掉,很多人局部皮肤被汗水泡得红肿发痒,脖颈、腋下长满了痱子。实验时,数据装定、下载,再冷的天也不能戴手套,脸被风吹得皲裂,手上长满冻疮,没有人喊一声苦、叫一声累。如此数不胜数的重复经历,终于迎来了成功的鲜花和掌声。
2001年10月26日,随着一阵刺耳的轰鸣声,某型无人机冲天而起,站在跑道边的科技工作者欢呼雀跃,流着激动的泪水相互拥抱。那一刻战机威武离地时尾气形成的印痕和人们激动兴奋的情景,至今还清晰地嵌在了大伙儿的记忆深处。该成果在技术应用上和总体性能上都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多项技术位居国际先进行列。
随后,我们又对该型无人机的性能做了进一步的拓展。2004年,拓展型无人机顺利通过了试验验证试飞。时任空军司令员的乔清晨兴奋地说:“这是一个好用、管用、顶用的东西”。2006年,该项目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众所周知的国产歼十战机一亮相,就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和震撼。网友们纷纷评论:中国军队了不起,中国人民了不起……殊不知,该战机劲舞苍穹的背后同样凝聚着我们这个英雄群体鲜为人知的无数心血。
2002年以来,歼十飞机试飞定型迫在眉睫,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我部所在靶场承担了组织保障和技术鉴定评估任务,大家便全力以赴地组织保障,集中精力地科学评估,不遗余力地鉴定定型。常年驻守大漠深处顶风沙、耐寂寞、攻难关,大伙儿没有丝毫的畏难情绪,迎难而上,无怨无悔,用50%的时间完成了100%的任务。不放过每一次能飞的气象,不放过每一个可飞的架次,是当时试飞的真实写照。
怎样保证多架飞机千余架次的试飞,成了当时的一大难题。没有老路可走,没有经验可借鉴,我们只好坚持自主创新,依靠自身技术力量,在探索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群策群力,集中攻坚克难。我们自主研制了《多机大强度定型试飞监控指挥系统》、《电子对抗系统试验试飞工程》等一些解决急需的成果,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成功实现了新型武器装备提前定型、及早列装、尽快形成战斗力的目标。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在自主创新的征程上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辉煌成就,经历了一个又一个难忘的精彩瞬间。但我们这个科研群体并没有因此而满足,没有因此而停滞不前,面对新使命的召唤,大家的目光掠过茫茫大漠,投向了更深更远的浩瀚长空……
这些激动人心的难忘时刻,有些是耳闻的,绝大多数是亲身经历的。几十年来,我不仅耳闻目睹了一支英雄团队创新发展的辉煌历程,也深深感受到了英雄群体战斗在新军事变革风口浪尖,以实际行动为开创国防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作贡献的豪情。追忆往事,静心沉思,我们难免会为逝去的岁月叹息,也会为失去的一切伤痛。但更多的是为眼前的成功欣慰,为军队的强大自豪,为国防事业的强盛与辉煌高歌。我们的付出,让国防和军事实力的逐步强大和超前发展驶入了“快车道”,让军队武器装备发展与国防现代化建设一同辉煌。在即将迎来共和国六十华诞之际,我们也再次不约而同地祝福正在崛起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祖国,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阔步前行,更加繁荣、和谐、强大!
相关链接
颇具特色的中国国防装备发展思路
对了解中国国防装备发展历史的人来说,中国的国防装备发展战略思路并不神秘。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中国国防装备发展战略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但中国国防装备发展战略思路是一以贯之的,那就是着眼中国国防建设起点低、底子薄、基础差,力求在国力允许范围内强化国防装备发展的效能,其基本思路就是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兼顾常规国防技术和国防尖端技术发展的同时,突出具有战略意义的国防尖端技术这个重点,集中力量,突破关键。中国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发展就是最好的明证。
应该看到,国防装备发展的重点部位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抓重点的战略思路却是必须坚持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人类战争形态正向核威慑下的信息化战争形态转变。空间技术和信息技术在信息化战争中占有优势地位,是信息化战争中的尖端技术,因而也成为中国着重发展的国防尖端技术。这是因为,信息探测、传输及导航定位离不开空间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支撑,这两项技术也是信息化战争的“瓶颈”技术。
基于此,中国把发展核尖端技术的战略思路运用于发展空间技术和信息技术方面。自上世纪末,中国启动了载人航天飞行计划,规划了载人空间站、探月计划,以及星空探测计划。与此同时,中国也集中力量加强了信息技术发展,先后研制成功了超大型计算机、具有自主产权的CPU“龙芯”,以及多种类的智能机器人等。这些都为中国继续在国防尖端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基础。实践证明,中国国防装备发展的战略思路是能占领国防尖端技术“制高点”、符合中国国情、有助于我国国防科研和国防工业持续发展的正确政策。
相关热词搜索:国防建设 自主创新 辉煌 自主创新,让装备发展与国防建设一同辉煌 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自主创新作文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