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现象【玉环现象:科学发展观的样板】
发布时间:2020-02-20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玉环是浙江东南沿海的一个小县。说她小,一方面是由于其陆地面积小,只有378平方公里;另一方面是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极其短缺:其中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27亩,人均水资源占有量689立方米,分别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和1/5。由于缺乏一般发达县市的区位优势及交通条件制约,早些年,玉环在县域经济高度发达的浙江,还是一个并不起眼的角色。然而,近几年来,玉环县凭借“自强不息,海纳百川,勇立潮头”的玉环精神,已经崛起成为浙江的经济强县,全国13个海岛县的排头兵。该县已连续7年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2006年,玉环在其所在的台州市,还夺得了8项“单打冠军”: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80.19亿元,同比增长18.2%,增幅居台州市第一;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4.85亿元,增长35.9%,增幅居台州市第一;限额以上工业性投资61.59亿元,增长30%,总量居台州市第一;财政总收入23.9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39亿元,分别增长33.1%和38.6%,增幅居台州市第一;外贸自营出口总额14.44亿美元,增长63%,总量和增幅均居台州市第一;实际利用外资7365万美元,总量与另一个兄弟县并列台州市第一。
一个并无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并不好的海岛小县,在最近几年里却创造了如此骄人的业绩,从而被誉为“玉环现象”。那么,“玉环现象”是怎么样产生的?“玉环现象”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最近,记者在玉环采访,深切地感受到:“玉环现象”是又好又快发展的生动写照,是科学发展观的实物教材。
一手破要素瓶颈,一手促产业升级
早些年,玉环就提出了“工业立县”,打造“制造之城”的发展战略,这对于一个资源短缺型的海岛小县,无异于“鸡蛋壳里做道场”。但玉环人不畏艰难,从破解要素瓶颈着手,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找出路。
上世纪70年代,玉环倾全力修建了一条宽13米、长142米的漩门大堤,从而把玉环本岛与大陆连接在一起。而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往来车辆与日俱增,漩门大堤越来越拥堵。为此,玉环又开始了新的更大规模的造路工程,构筑起一个便捷的路上交通网络,彻底破解交通瓶颈的制约。
海岛本来就缺水,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使缺水的矛盾更加突出。玉环只好向温州买水来满足日常的社会用水,财政为此每月要补贴500万元,还要借助华能电厂海水淡化工程来弥补供水的不足。目前,该县正在加快建设“境外”引水工程。这一工程竣工后将从根本上解决缺水难题。
土地是玉环另一个奇缺的要素。该县目前有9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而小企业更是量多面广,他们对土地的渴求可谓是“嗷嗷待哺”。玉环通过旧宅基地改造等办法整理土地、向嘉兴等地“购买”用地指标等措施,全力缓解用地紧张问题。
在破解要素瓶颈的同时,玉环腾出另一只手狠抓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汽摩配件、水暖阀门、家具、眼镜配件、医药包装……在玉环,以“小而特”产品为支撑的制造业集群明显。能否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关系到能否再创产业新优势这一大局。
“十一五”期间,玉环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将明显加快。作为开局之年的2006年,该县以“产业提升年”为抓手,启动实施了“企业培大育强”工程,一举出台了8项扶持工业的政策,同时,通过抓增量、抓创新、抓品牌、抓管理、抓开放,促进产业层次提升。这一系列举措已经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到年底一盘点,去年全县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67家,国家免检产品9个,上亿元企业总数达到了70家。更令人欣喜的是,支柱产业“筋骨”更强壮,经济结构布局更为合理。汽摩、机电、科技、阀门、五金电镀和医药包装等6大产业功能定位大大强化,有效地突破了原来“低、小、散”的产业格局。目前,“制造之城”在海岛已具雏形。
依靠科技创新,弥补先天不足
在玉环,有一个现象非常有趣,没有铁,却造就了年产值180多亿元,占全国总产值12%的汽摩配件产业,成为“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没有铜,却形成了产品总产值、外贸出口值、国内市场份额均超过50%的阀门业,成为“中国水暖阀门生产(采购)基地”;不产木材,却涌现了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家具生产企业,成为“中国新古典家具精品生产(采购)基地”……
在采访中,记者感受到,紧紧依靠科技创新,是资源极度匮乏的玉环弥补“先天不足”的一大法宝。
上世纪90年代,由于生产一次性注射器利润十分可观,许多企业竞相上马,但好景不长。由于产品的科技含量低,没有自主知识产权,致使注射器生产企业遍地开花,伪劣、假冒产品层出不穷。只几年工夫,玉环的一次性注射器便江河直下。
痛定思痛,才能浴火重生。玉环人认识到,重振一次性注射器雄风的出路只有一条: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很快,最新颖、更先进的一次性注射器产品在海岛研制成功。经过几年的卧薪尝胆,玉环生产的注射器性能越来越优,质量越来越好,终于成了全省同类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如今,玉环一次性注射器生产企业数量少了,但整体规模扩大了6倍,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大幅提高。一次性注射器产业的嬗变,让玉环人深切感受到,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不二途径。
为此,玉环县作出了“科技兴岛”的决定,并把“全岛科技化”作为“命运工程”来抓。近几年,先后发出了《依靠科技进步建设科技之城的意见》、《关于引导和鼓励企业创新的若干意见》等20多个科技政策文件,构建和完善了县城科技创新体系。
玉环县科技局提供的一份材料显示,从2000年以来,该县每年财政拿出1000万元作为企业科技投入贴息。2002年后,又将这块资金逐年增加。2006年,科技经费的投入更是达到了1987万元,创下了历史最高水平。
县财政支出的科技经费,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应。一时间,海岛涌动科技潮,一大批重大科技项目和新产品如雨后春笋般纷纷问世。近年来,玉环列入省级、国家级的重大科研项目多达60余项。据专家预算,科技进步因素对当地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40%。
不仅政府出资扶持,企业自己也不再等、靠、要了。生产汽配的正裕公司老总说,过去,我们靠模仿生存,对科技“一点感觉都没有”。现在不一样了,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搞科技创新,自行研发的磁流变减压器等200多个新产品科技含量均领先全国。
目前,玉环县拥有省、市、县级企业研发中心30多家,几乎覆盖了全县所有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企业研发中心的建立,不仅拉长了产业“创新链”,也为企业集聚了200多位专业科技人才,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迈向全岛城市化,让城乡同享现代文明
早些年,由于偏居海岛,玉环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水平与沿海其他县市相比相对滞后。因此,推进全岛的城市化,是玉环人日益急切的梦想。
其实,从1996年起,玉环为了圆全岛城市化的梦想,就开始了艰难的征程。经过10多年的探索实践,玉环形成了“以城带乡,双轮驱动”的城市化战略。
推进全岛城市化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可谓千头万绪。玉环县委县政府的思路非常清晰,他们认为,推进全岛城市化必须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需要的工程抓起。只有这样,才能凝聚人心,形成合力。
城乡的基础设施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也是人民群众要求改善呼声最高的焦点问题。于是,一批批被称为“民心工程”的基础设施项目陆续启动和相继建设竣工。这些项目都耗资巨大,动辄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对此,玉环县政府毫不吝啬。但有一点他们很清醒,就是决不能搞花架子,搞“形象工程”。
在建设好与人民群众关系密切的“民心工程”的同时,玉环还启动了一批关系到玉环未来发展大局的重点工程。如漩门三期围垦工程、乐清湾跨海大桥等。
目前,玉环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3%。这在一些发达的大城市看来,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对于偏居海岛的玉环而言,确实是非常不容易的。
与其他地方一样,玉环这几年在发展过程中,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始终比较突出。加快城乡融合,平衡城乡发展,让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和发展的成果已经成为玉环县委、县政府操心的重点。在去年召开的县第十二届党代会第四次会议上,玉环县委把实施“全岛城市化”战略提高到改善硬环境、再创新优势的高度。该县主要领导表示,推进全岛城市化就是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玉环在浙江省率先编制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
如果说,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规划预示了玉环的美好未来,那么,玉环县委、县政府正在着力改变的城乡二元结构则给38万玉环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4年前,玉环发生过一场给当地市民留下深刻印象的“厕所革命”。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告别了露天粪坑遍地的丑陋现象,取而代之的是方便实用的抽水马桶和干净漂亮的公共厕所。去年,玉环又掀起了“垃圾革命”,各乡镇纷纷兴建垃圾中转站,村级则建设垃圾中转房、配制垃圾箱,清洁、保洁已成为大多村民的自觉行为。
去年,玉环农村改水计划进一步实施,延伸管网达21.5公里,改造旧管网15公里,扩容3座水厂,新建两座山区、海岛水厂,使33个村饮用水安全得到了保证,实现了全县城乡供水同网、同质、同价,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
与此同时,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县铺开,转产渔民被纳入了社保统筹范围,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政策逐步落实。此外,县财政和各级各部门共投入近3亿元巨资,使宽带入村率超过了98%。到今年底,可望实现村村上网。
短短几年时间,玉环城区面积扩大了10倍,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城市化平均水平为35%,而玉环已经达到53%,远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4月24日 《中国经济时报》,作者系该报记者)
相关热词搜索:玉环 科学发展观 样板 玉环现象:科学发展观的样板 玉环现象 科学发展观的样板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