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异彩呈百花齐放促传承]
发布时间:2020-02-19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历史上,作为南北文化交融地区的阜阳,孕育了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近年来,阜阳民间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整合产业资源,在满足受众需求中寻求市场化发展之路,使民间文化获得了新生。颍上花鼓灯、临泉杂技、阜阳剪纸、界首彩陶、太和书画等民间艺术,随时代前行,与民众同乐,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喜人景象,有的被纳入国家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的在全国各类展演中获得奖项,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促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
根植沃土 颍淮大地育奇葩
阜阳,自古以来南北文化在这里冲击融合,黄淮文化在这片土地上演绎精彩,孕育了集聚吸纳功能,形成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反映在民间艺术上,呈现出多元、淳朴、富有想象力的鲜明特色。千百年过去了,血脉续传承,颍上花鼓灯、临泉杂技、阜阳剪纸、界首彩陶、阜南嗨子戏、太和书画等传统文化,摆脱自娱自乐的封闭状态,以开放融合的胸怀走向市场,在服务百姓文化需求中求生存,靠面向市场创新中图发展,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呵护和关注中,焕发出生机活力。
仲夏时节,走进颍上县金三角公园,远远就被激情奔放的鼓乐声所吸引。循声望去,一处凉亭旁,里里外外围满休闲纳凉的市民,神情专注地欣赏老艺人的精彩表演。“哐哐、哐哐、哐哐令――哐……”锣鼓、响板、梆子、二胡等器乐齐奏,且听鼓乐重击,又闻响板轻打,转而一番压锤、捣锤,鲜明的节奏中,一种喜庆祥和的氛围在场中升腾。凉亭内,两位老艺人手持布扇和手绢翻花,碎步走跳间传达相互爱悦、嬉戏逗趣的生动情景,引得观众掌声阵阵,叫好连连。
这种流转于淮河岸边的民间艺术,就是颍上花鼓灯,真实展现了皖北人的热烈、奔放、迅捷、灵巧的个性特点;男子刚劲爽朗,女子娇柔风韵,举手投足,一招一式,都显示出独特的韵味和美感。
颍上县文化馆馆长刘波说:“深受百姓喜爱的颍上花鼓灯,相传是大禹妻子女娇因思念大禹化为石头,百姓为祭奠其而形成,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后来,逢年过节,农民在麦场田头起舞,历经数百年发展至今,形成了拥有深厚群众基础的舞蹈艺术。”
无独有偶。颍上花鼓灯在当地广受欢迎的同时,在民间流传甚久的阜阳剪纸艺术同样受到很多人的青睐。阜阳青平坊剪纸艺术家吴青平介绍,作为阜阳一项“国字号”非遗艺术,阜阳城乡百姓对剪纸艺术的爱好由来已久。从衣服鞋帮巴花刺绣,到年节婚庆张贴窗花,民间剪纸艺术早已走进千家万户,成为阜阳本地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
据阜阳市民间艺术协会张建忠会长介绍,受特殊地理位置和文化传统影响,我市民间文艺种类繁多:“界首的彩陶,古朴厚重,很有韵味;阜南的嗨子戏,唱腔独具特色,深受当地百姓喜爱;临泉的肘歌抬歌等,每逢年节表演,观者把演出场地围得水泄不通;阜阳剪纸,爱好者众多,每年都有优秀作品获奖,剪纸兴趣班甚至走进了中小学课堂;另外,还有刻铜、刻葫芦、泥塑、杂技、黑陶等传统民间文艺,擅长者不少,爱好者众多,这些颍淮大地流传的民间文化,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民族之光。”
历久弥新 民间瑰宝放异彩
经岁月洗礼,阜阳市传统民间文化艺术有着大致相同的发展轨迹:小打小敲――日趋兴盛――盛极转衰。
颍上县77岁的花鼓灯省级非遗传承人曹树芝介绍,花鼓灯历史渊源流长,至宋朝形成较为系统的艺术形式,清代得到较好发展。民国时期,是花鼓灯的兴盛期,那时候几乎庄庄有锣鼓,村村有灯班。每年春节、庙会时,各地的花鼓灯灯班聚会、竞演。各灯班敲着锣鼓,举着岔伞、彩旗,演员边走边唱,涌向会场,场面十分热闹。
“文化大革命”期间,花鼓灯艺术被斥为“低级下流”,当作“牛鬼蛇神”批斗。再后来,改革开放后多元文化艺术形态占领市场,花鼓灯因为表演形式老土,服装配饰单一,渐渐归于沉寂。
同颍上花鼓灯的经历相似,阜阳剪纸也经历了盛衰轮回。剪纸艺术家吴青平介绍,剪纸艺术形成年代久远,古代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无一不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民间还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大部分妇女讲究女红,通过临剪、重剪、画剪,将喜爱的图样剪出,装饰衣服和鞋子。“咱阜阳,城乡50岁左右的妇女,大部分有剪纸功底。剪纸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可见一斑。”阜阳剪纸艺术家吴青平说。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伴随机械提花、印刷品等大量冲击,剪纸老样式跟不上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渐渐淡出百姓视线。
多元文化冲击下,受到冷遇的民间艺术绝非花鼓灯和剪纸两种。以界首彩陶为代表的手工艺品因不及塑料制品便宜,也不及铁艺不锈钢产品结实,不及玻璃水晶等美观,一步步失去竞争力,曾经的名声仅留在记忆深处;以太和清音、界首渔鼓、阜南淮河琴书等为代表的表演艺术,不像电子音像制品那样声像并茂、没有小品那样形式鲜活,也渐渐失去人们的注意……在时代变革大潮的冲击下,传统民间艺术举步维艰,面临生存困境。
张建忠认为:“传统民间文艺的沉寂不是阜阳特有的现象。我国各个地区,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民间文化精髓,正在被一代人淡忘,这种现象引起社会各界的深思。于是,保护和传承的行动开始酝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保护工作渐渐拉开帷幕。”
据悉,自2005年6月,文化部在全国开展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评选以来,阜阳市已有颍上花鼓灯、界首彩陶烧制技艺、临泉肘歌抬歌、界首苗湖书会、阜阳剪纸、阜南黄岗柳编、阜南嗨子戏、淮北梆子戏8项民间艺术,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太和清音、临泉毛笔制作技艺等17项民间文艺被安徽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此外,颍州区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界首市田营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彩陶)之乡”;太和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书画)之乡”;临泉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杂技)之乡”。政府的牵头组织下,社会各界逐渐重视对传统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通过机制改革,推动民间艺术走向市场。
融入市场开辟一片新天地
花鼓灯艺术家陈玉华对传统艺术闯市场有自己的看法:“我们清颍花鼓灯艺术团没有政府资助,演员大部分是老艺术家,有的是省级非遗传承人。县城乡村有人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一年也能接个百十场演出,收益二三十万元。这笔钱为大家发发补贴,然后更新器具,民办花鼓灯艺术团的发展,就是在服务市场中步入良性循环的。”
上世纪80年代初,来自临泉迎仙的尹燕春敏锐地察觉到,样板戏 等传统文娱活动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于是,自幼练习杂技的他,辞掉工作,从临泉老家招了十多名学徒,开始了耍杂技闯江湖的生活。从那时起,他所代表的临泉杂技艺术开始走向市场。
“那时候,老百姓的娱乐活动少,除了听样板戏,业余文体生活单调乏味。惊险刺激的马戏表演和杂技出现后,大家都爱看,市场反映好。”尹燕春介绍,多年的“江湖”经历,让他逐渐掌握了市场运作技巧。当时,他的马戏棚大致可坐3000人,可他每次卖个八九成座位,就宣布票已售完,营造一票难求、供不应求的氛围。如此,激发了更多人的好奇心,也调动了不少观众的热情,尹春燕的收益更加可观。
然而,随着城市文明管理的加强,马戏班子要找个演出场地越来越难。面对困境,尹燕春积极转型,将演出队伍搬上舞台。这次转型,让尹燕春的杂技团上了档次。随后,他又将杂技演艺的触角延伸到繁华城市,取得不错收益。如今,尹燕春与东莞的文广新局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关系,专门承接政府安排的大型演出,收入稳定的同时获利颇丰。
亦在政府部门、社会各界着力破解民间文艺保护传承难题的同时,阜阳市部分民间艺术从业者不等不靠,主动转型,积极面对市场寻求发展。吴青平捧着自己的剪纸四条屏作品说:“这幅剪纸,市场价超过2000元。如今,我正赶制合肥一家商务公司的剪纸礼盒订单,共1500幅,标的收入近40万元。”
创新发展 传承需有后来人
经济愈发展,需求愈多样。在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多元的当下,深深扎根民间、内容原汁原味、乡土气息浓郁的传统民间艺术,越来越显示出其自身的市场价值和旺盛生命力。
“我喜欢纯手工的东西,因为它代表着人类的智慧,并且独一无二,无法复制。在我看来,卢群山的彩陶、杜平的刻铜、兰胜利的刻葫芦、古城的泥人,每件都有自己的生命。”市民萧肃一向爱好民间艺术,他在参加阜阳市非遗产品产销会时说:“颍上花鼓灯、阜南嗨子戏、界首渔鼓、太和清音,都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深邃,令人沉醉。”
颍上县文化馆刘波馆长认为:“作为表演类民间文艺,应不断创新形式,增加内涵,突出特色,创作精品,打造市场竞争力。颍上花鼓灯艺术家正在思考编排一台类似印象漓江、刘老根大舞台等叫得响的节目,将颍上特有的历史文化及人文景观融汇其中,编排一台来颍上观光必看的地方节目,以适应市场需求,开拓发展空间。”
界首彩陶艺术大师卢群山说:“目前,传统民间艺术商品化不足。如彩陶和毛笔都是手工制成,产量上不去,不利于产业化发展。民间工艺品制作可以在一些工序上采用机械作业,提高加工效率。如彩陶拉坯过程中,传统艺术脚蹬转轮,效率很低。现在,采用机械转轮,手工拉坯,既不影响工艺品的手工魅力,又提高了生产效率。”
吴青平则从政府规范扶持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最近参加了在河北蔚县举办的剪纸艺术节,看到当地政府对传统民艺的规划与支持,感触很深。他们统一注册‘蔚县剪纸’品牌,制定行业规范,改变过去无序竞争局面,形成集创意创作、加工剪刻、宣传推介、市场直销和网上销售为一体的运作模式。目前,蔚县有96个剪纸专业村,年生产剪纸500多万套,畅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达2,4亿元。这些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更多人对传统民间文艺的后续传承表示了担忧。市民张金龙表示:“民间艺人队伍正在逐渐减少,一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先后离世,民间文艺正濒临技艺流失的边缘。民间文艺后备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政府扶持 期待未来花更艳
显然,民间艺术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令人欣慰的是,2005年起,阜阳市就启动了民间文化的普查工作,先后普查出界首彩陶、颍上花鼓灯、临泉毛笔、泥塑、刺绣等传统民间文化艺术,收录了大量照片、文字资料,积极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过努力,阜阳市先后有8项传统民间文艺人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颍上县政府高度重视花鼓灯艺术的传承发展,专门开办花鼓灯艺术学校,每年拨款20万元用于招生教学。目前,该校首批学员已编入县文化馆花鼓灯艺术团,专职从事花鼓灯表演。现在校就读16名学员,全部免除学杂费,另享受部分生活补贴。新生代力量将从这个渠道源源不断输入到花鼓灯表演团队,为花鼓灯艺术有效传承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此外,临泉县也成立了杂技学校、阜阳剪纸已走进中小学课堂。近年来,阜阳市各级党委政府加大保护、传承和扶持力度,对那些具有市场前景的传统民间艺术进行生产性保护,给予政策、资金扶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优势,将文化资源与现代市场嫁接,在实现市场价值的同时传承发展文化,进而保护民间文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颍上县有各类花鼓灯艺术团体8个,从业人员百余人。临泉县有1000多个民间艺术团队,其中杂技团队达890个,大中型团队有47个,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年创效益愈3亿元;阜南县现有柳编企业70多家,带动14个乡镇9万余人从事柳编加工,2010年出口创汇5464万美元;阜阳剪纸团体1000余家,参与艺人近万人,年创效益可观;其他民间文艺也正积极面向市场寻求发展。
阜阳市“十二五”规划提出,要着眼于凝聚强大社会精神动力,深入挖掘阜阳文化丰厚底蕴,传承和创新地域文化,重视保护、开发和利用各种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全国剪纸之乡、书画之乡、柳编之乡、杂技之乡优势,开展节庆文化和群众文化活动,传承和发展颍上花鼓灯、界首彩陶等一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动参与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增强城市“软实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未来五年,阜阳市还将建设阜阳国际工艺美术文化生产基地、阜南柳编文化产业园、界首彩陶文化园、阜阳非物质文化产业园、阜阳欧阳修街等十大文化产业项目,力争“十二五”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
相关热词搜索:民间艺术 百花齐放 异彩 民间艺术异彩呈百花齐放促传承 夜深星阑的意思 一脉幽悄的拼音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