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韬光养晦是价值不是手段 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0-02-19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近年来,“出手”、“亮剑”、“韬光养晦过时”之论甚嚣尘上。笔者曾撰文期期以彼论为不可,并力陈韬光养晦是价值不是手段,是道不是术,是体不是用,是修养不是计谋,是哲学不是策略。有读者以为该文仍有语焉不详之处,所以在此做些延伸的论述。
  
  勿让“强大”这种幻觉所迷倒
  
  把韬光养晦当做手段的朋友一般认为,只要我们强大了,韬光养晦就过时了,就应该抛弃这种束缚,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其实,“强大”是一种幻觉。“强大”对于任何时期的任何个人或任何民族来说,都是幻觉。这种幻觉很容易迷惑人,古今中外,有很多被这种幻觉所迷倒的例子,自我膨胀的民族在自我膨胀的领袖的带领下“大展宏图”,结果是在瞬间扩张后,甚至连瞬间扩张都没有,就迅速毁灭或陷入长期衰退。
  汉武帝时候中国很强大,唐太宗时期中国很强大,很多朋友对此十分陶醉,梦寐以求中国恢复这种强大。这是良好的愿望,相信这种愿望能够实现。问题是,强大以后要干什么?强大之后会怎么样?汉武帝和唐太宗英雄所见略同:因为我们强大了,所以要整军经武,出征讨伐,开疆拓土。其结果如何?两者也相去不远。短期内,在外交方面,都是领土扩张、周边安宁、远夷来服;在内政方面,则都是兵疲马乏、民财耗尽、国库空虚,官吏趁机搜刮,地方势力坐大,民心日渐背离。长期来看,在内政方面,中央政府分崩离析;在外交方面,原先得到的疆土全部吐出去,吐出去还不够,甚至差不多要亡国灭种。汉武唐宗强大吗?强大。强大多少年?30年。施展拳脚大展宏图之后呢?军阀混战、外族入侵、国破家亡、民不聊生长达300年!人和国家是有强大的时候,但是无论别人怎样认为你强大,你都千万不要自以为强大,一旦你自认为强大,那就是走下坡路甚至是灭亡的开始。
  再看看外国,拿破仑治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很强大,1812年顶峰时期,法国士兵的铁骑踏遍欧洲大陆。欧洲大陆之于拿破仑,也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了。可是区区不过2年时间,法国无条件投降,拿破仑流放厄尔巴岛。1815年他尝试复辟,但仅维持了半年,就再次无条件投降并被流放到他的终了之地圣赫勒拿岛。法国在1805年以后历次征战中所获得的领土全部吐出来还不够,还要失去征战前拥有的部分领土。最近的例子是苏联,够强大了,领土面积世界第一,是世界第二的两倍多,拥有的核武器足以毁灭全人类若干次,整个东欧都是它的卫星国,亚非拉还有不少唯命是从的小伙伴。之后怎么样呢?如基辛格博士在其巨著《大外交》中所说的,帝俄时代在欧洲经营了几百年的领土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全部吐了出去。法兰西第一帝国和苏联强大吗?强大。强大了多少年?前者10年,后者50年。施展拳脚大展宏图以后呢?前者无条件投降,后者解体。此前所获领土统统吐出。
  为什么永远要韬光养晦?就因为所谓“强大”实际上是幻觉。在别人认为你强大的时候,你如果能够戒慎恐惧、临深履薄、韬光养晦,你可能还会强大下去。一旦你也真觉得自己“强大”了,可以出手了,可以亮剑了,你的“强大”会瞬间消失殆尽,灰飞烟灭。人世间的辩证法就是这样鲜明,这样残酷,这样神奇。
  何为“韬光养晦”?就是说我们任何个人任何民族任何时候都有优点、强项、光彩夺目的一面,也有缺点、弱项、晦暗不明的一面。对于我们“光”的一面,我们要时时想到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强中更有强中手,我们那一点“光”实在没什么可炫耀的,要“韬”这个“光”,千万不可得意忘形。对于我们“晦”的一面,我们要时时牢记在心,一旦失去警惕,这些弱点就会给我们致命的打击,“养”就是“怀”和“思”,就是牢记之意,要“养”这个“晦”,千万不要被我们“强大”的表象所迷惑。别人可以不知道我们的“晦”,可是我们自己不能不知道。也可能别人比我们更清楚我们的“晦”,就是希望我们忘掉这个“晦”,要把我们的“晦”暴露出来,这种情况,我们更要“养”自己的“晦”了否则是自投罗网,会损失惨重。
  
  勿以“强大”遂行褊狭的意志
  
  把韬光养晦当做计谋、策略、手段而非哲学、修养、价值的朋友,恐怕还有一个误区,就是以为“出手”、“亮剑”以后,交往方看到我们强大的力量,不能不服从我们开出的条件,根据我们的意愿行事,我们便可从中得利。这不能说全错,短期内、局部来看,可能是对的,但是从中长期来看、从全局来看,往往是错的。
  现代社会不同于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区别是民主和平等渐行于世,人们不再接受依靠暴力安排的秩序。任何秩序,若要长久,都要建立在人们平等的、自由的意志的基础上,都要建立在对各方尊严的充分敬重的基础上。依靠暴力取得的“成就”,无论是领土、资源还是人口,不可能长久保持;不仅不可能长久保持,还会在“强国”露出衰疲之态时,被反戈一击,让“强国”倒地毙命。20世纪开始,任何民族期望通过暴力获取领土和资源的尝试,都被或快或慢组织起来的或大或小的联盟所击败。
  另一方面,自由贸易和知识经济已经极大改变了占有实物的意义。中东的石油不在我们的国土范围,这不妨碍那里的石油每天源源不断地注入我们千家万户轿车的油箱里。印度尼西亚、巴西、非洲广袤的森林不在我们国土的范围,这不妨碍那里的木材被制成家具和纸张后为我们中国人所用。关键是我们能否以我们的智慧和勤劳生产出等价的商品和服务,与中东和热带国家开展贸易。而坐拥广袤森林的国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生产力低下,不仅享用不了属于自己的木材,还要把木材运到其他国家去。在自由贸易和知识经济的时代,占有实物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创新和产业的能力。
  以韬光养晦为权宜之计者,实际上还有一种复仇的心态。他们认为中国人近代以来受到了百年的侵略,甚至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是莫大的耻辱。现在中国“强大”了,可以扬眉吐气了,要把被夺去的东西夺回来,让羞辱我们的人受到我们的羞辱。姑且不论这能不能做到,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是国格和人格的堕落。我们说知耻而后勇,中国人牢记近代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耻辱,而后要勇,这个勇,是勇于革故鼎新,朝乾夕惕,自强不息,而非勇于报复。我们曾经因为他人强大的“实力”而受辱,今天我们逐渐有了“实力”,千万不要去羞辱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为人之道,也是谋国之道。
  如果不把韬光养晦当做修养和价值,而只当作一时之计和手段,那会造成非常可怕的后果。由于实行韬光养晦,不是因为认识到“中国在四海之内如太仓?米”十分渺小,自己有严重的“晦”,自己的“光”不算什么,以及对他人生命和尊严的虔诚敬重,只是因为觉得自己力量不够强大,暂时压制自己占有和践踏的欲望,那么一旦有了一定力量,外部制约变小 时,全部欲望和负面情绪都爆发出来,将把国家和民族引向邪路,那会是世界的灾难,首先是本国人民的灾难。
   韬光养晦不是无所作为
  
  但是,我们要解决具体的问题。有人说,讲韬光养晦的大道理都对,可是落实到具体的问题要怎么做呢?难道要我们无所作为吗?绝非如此,韬光养晦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以谦虚谨慎的态度去作为,要“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因为“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韬光养晦者不仅要有所作为,而且其作为的目标是成为“百谷王”,达到“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境界。
  目前涉及韬光养晦的实际问题大概有两类,一个是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大国责任问题,另一个是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疆界划定问题。
  韬光养晦与在国际上担当更大责任不矛盾。我们在各方面的力量已经有所增长,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对国际社会有越来越大的影响,没有我们的参与甚至领导,国际上的很多事情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发展就要受到阻碍。所以,我们必须有所作为,该当的责任要勇于承担。
  什么叫韬光养晦的担责任?什么叫“出手”、“亮剑”的担责任?韬光养晦的担责任就是把自己当做国际社会普通平等的一员,别把自己当老大或大佬,有人请我们当我们也不当。多听别人的意见和利益要求,别只想让人家听我们的意见和利益要求。别把自己的意见和利益要求被拒绝当做被羞辱,拒绝别人的意见和利益要求时可以委婉一点。我们尊敬别的国家,大家都会看在眼里。别唯我独尊,受不得不论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的批评指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向来是中国人面对批评的明智态度。不能有。势力范围”的想法,好像哪块地区只能中国人参与,其他国家来参与就是“伤害”中国的利益,这是霸权主义的思维,我们反对别人的霸权主义,自己也不要去搞霸权。对于国际事务,既不必太义正词严,也不能把普遍认为的公正、正义不当回事。这两个倾向都是自我孤立、自我中心主义,是会吃亏的,要留有余地。国际互动本来就是一个不断磋商,不断调整利益关系的过程,而不是一锤定音的对或错的问题。
  至于疆界问题,事关主权和领土完整,当然不能退让,但这和用“实力”一举解决问题是两码事。疆界问题,第一很复杂,第二是局部的小问题(从中国的持续、稳定、高速发展的全局看)。首先,疆界问题的存在往往有复杂的历史因素,牵涉复杂联动的国际关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其次,目前只是跟少数国家有疆界之争。这些问题非常重要,不可有一丝懈怠。但是,也要看到这些问题与我国的发展大局相比,是局部的问题。关键是要维护发展的大局,这是最终解决疆界问题的决定因素。疆界既是划定的问题,更是能不能守住的问题。没有“实力”,划过来的疆界都会丢掉,汉武、唐宗、拿破仑、苏联殷鉴不远。只有发展的大局保证了,包括疆界在内的各种问题才能够得到长久的解决。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协商找出一种大家都能得益的办法,划出让人心悦诚服的边界才是长久之计。
  
  (摘自8月15日《学习时报》)

相关热词搜索:韬光养晦 手段 价值 再论韬光养晦是价值不是手段 穿越之韬光养晦 中国的韬光养晦政策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