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脆弱的复苏:脆弱的中国经济 不能在加杠杆了

发布时间:2020-02-18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7.1%,上半年的GDP增速,这个简单的数字,是中国半年来所有经济活动的抽象。或许,对中国宏观经济是否复苏的判断应该从单纯的GDP数字膜拜中摆脱出来,因为没有人能准确地论证到底7%还是8%说明复苏的到来。
  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中国经济在此轮经济周期调整中,如何矫枉过正,重新获得经济得以持续向前的长期动力。政府的短期刺激政策固然效果明显,但深层次的改革更是长久所需。在此过程中,提高就业率,解决产能过剩等均是更现实的问题
  
  7月16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9%,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8个百分点;上半年GDP较去年同期增长7.1%。这让人把回暖与中国经济发展趋势联系起来。
  其实分析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可以归结为三个问题。一是当前中国经济是否复苏;二是如何看待当前的物价问题,通胀、通缩哪个可能更大;三是如何完善宏观调控政策。
  
  经济回暖过程中的五大考验
  
  对于经济是否复苏,我觉得不能仅看GDP数字,而需要从经济运行的各方面数据综合来看。我们的基本判断是,复苏的信号已经出现了,但是困难还很多。
  首先,从GDP的走势看,第一季度为6.1%,二季度为7.9%。从这个走势来看,稍微有点回升的态势,但还不能说是明显的回升。
  从工业增加值的走势来看,由原来逐步下降的趋势,出现明显的反弹。因为中国工业特别是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非常大,所以,工业增加值如果出现明显回升,应该说对GDP的回升反弹会有较大影响。
  从发电量来看,1-5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13444亿千瓦时,同比下降3.66%。6月份,全国发电量3093.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59%。从-3.6%到正的3.5%,这个增长是一个比较大的变化,这是不是意味着经济已经出现很明显的反弹势头呢?我认为有反弹的迹象在其中,但还需考虑两点:一是6月份的高温,二是假期的影响,都会造成用电量一定程度的增加。
  另一项反映实体经济中活跃程度的数据是货物的运输和周转。从2009年1-5月全国的货运量和增长量来看,增长是比较明显的。但是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的幅度不是特别高,在5.5%以下,这个数字在2008年年中的时候是12%以上的水平。所以应该说,经济已经活跃起来了,但是还远没有恢复到去年6、7月的水平。
  从这些指标来看,当前中国经济出现了初步复苏的情况。但另一方面,五个方面的情况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首先,目前来看,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拉动,特别是国有投资,投资增长速度用“超常增长”来形容都不过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2月、1-3月、1-4月、1-5 月分别增长26.5%、28.6%、30.5%和32.9%,投资的超常增长对于稳定经济增长速度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也要看到,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投资增长了40.6%,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了43.1%。这反映出经济增长主要的动力是投资,特别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如果民间投资没有跟上的话,这种增长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另外,增长方式是否健康也值得我们思考。
  其次,虽然消费有所提升但基础不稳。扩大内需主要靠消费,从上半年的数据我们能看到消费上升的势头,但与历史上比较高的消费水平,目前并不是处于高点。据2009年5月中下旬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了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对未来收入信心指数仅为3.4%,比上季和去年同期分别降低了14.3和16.9个百分点。就业和收入增长的前景不明朗,也会对消费信心产生冲击。一旦经济出现不能持续向好的势头,消费能否保持增长值得怀疑。
  第三,外部需求持续低迷,短期难以恢复。无论是进出口额还是集装箱的运价指数,下降幅度都比较大。从国际上看,世界银行新近将今明两年全球经济预测分别调降至-2.9%和2%,认为全球多数经济体今年仍将处于衰退之中。综合各方因素,我个人判断可能半年到一年之内,出口很难恢复成经济增长的动力。
  所以目前来看,原来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增长的比较快,但主要靠政府投资;消费有所增长,但基础不牢靠;出口短期看要想恢复到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很难的。所以我个人判断,中国经济复苏缺乏长期动力。
  第四个困难就是产能过剩,大多数商品供大于求。从目前来看,中国的主要生活消费品和生产资料70%以上存在供过于求,在此情况下,如果依靠投资的话,投资一旦选择不当就会增加新的产能,进一步恶化产能过剩的情况,给经济结构调整带来更大挑战。
  最后,失业待业人数增加,给经济结构调整和宏观调控带来压力。我们看到,在2008年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曾估计2009年将有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但在今年的6月份,商务部、财政部、全总三部门预计2009年全国待就业人口将超过4000万人。可见就业压力之大。
  
  通胀还是通缩?
  
  再谈谈当前物价走势。PPI连续七个月负值,CPI连续五个月为负。对这个问题各方面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是一种通缩现象,但是随着货币政策的调整、流动性的注入,又有人预测通货膨胀的压力要来了。到底目前是通缩还是通胀呢?我的看法是,无论是CPI还是PPI,短期继续保持低位徘徊的可能性比较大。做出这种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产能过剩的现状短期不会改变,另外价格上涨的压力实际并不是特别大。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注意,价格虽然保持低位徘徊,但并不意味着已经出现商品货物或服务价格大规模全面下降的趋势。虽然目前无论是环比,还是同比,都处于下降趋势,但我认为物价继续大幅下降也不可能出现。更多的可能是出现一种结构性的价格上涨,同时还有另一部分价格会出现下降。也就是会出现一种结构性的涨跌。
  分析物价,除了需要考虑我国的供求状况因素外,还要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经济相联系。因为中国企业需要进口大宗的原材料、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目前出现大规模的反弹势头,同时商品供过于求的状况还继续,这必将导致企业利润的空间收窄,可能导致企业竞争进一步恶化。
  另外,我觉得,目前物价出现持续走低,并非因为流动性供应不足引起,所以如果完全通过增加货币供应来解决通缩或物价下降的趋势,是不太可能的。
  
  刺激政策应逐步
  走向深层次改革
  
  对于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我有如下几点建议。
  首先,我觉得,保8%不应该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我们讲“保八”实际上是要保经济增长,保稳定。但我们觉得目前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一个是失业率,一个是产能过剩。而单纯GDP的增长不一定能带来就业,更不一定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所以,我们建议是不是可以把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首选目标。我们目前通过扩大政府投入刺激经济增长的方式,对未来的经济是否有好处?我觉得未必。我们认为,V型复苏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这种复苏,实际上没有经过痛苦的结构调整的过程,经济一下子起来,那么我们就又走回原来的路子上去了:高能耗、高投入带来的高增长。这将为未来的经济发展留下更大的隐患。
  其次,从这个思路出发,我觉得宏观调控政策应该要有计划的进行一些导向变化,从短期的刺激计划逐步走向深层次改革。比如说扩大内需,其实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不是短期政策能做到的,涉及到很多深层次的改革和切入点的问题。在经济调整过程中,大家指望政府出台第二轮刺激计划,这种思维方式也要转变一下,我们在保持适度规模政府投资之后,应该转向引导启动民间投资。到底是以小城镇建设来启动,还是把钱直接投到农村去,肯定效果是不一样的,还要好好研究,怎样进一步的启动消费,切入点在哪里,是选择我们以家电下乡或者以这种农民补贴,或者直接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以城镇的建设来带动。
  第三点建议,我认为,财政政策应该坚定不移地减税。4月份我国财政收入出现比较大的下滑之后,财政政策实际上就不太讲减税的作用,很多观点希望财政收入在这种时候应保持比较高的增长。应该说,财政收入的下滑,总体上来看,是与经济水平相似的。我们不能在经济高增长的时候,财政收入增长30%多,现在稍微下降就紧张。财政政策本身应该有一定的综合性。在盈余增收比较多的时候就应该为困难的时候做准备。现在看,财政政策还应该坚持减税,进一步考虑以减税为企业腾出更多的利润空间,让老百姓有更多的钱来投资消费,这将为未来经济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
  最后,关于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过于频繁的变动容易给社会造成一种不稳定或不明确的这种信号,我觉得货币政策在危机的时候适度宽松之后,从长期来看还要走向一种相对简单或明确的政策思路,应择机逐步回归。(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宏观室主任)
  (7月20日《21世纪经济报道》)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经济 复苏 脆弱 中国经济:脆弱的复苏 中国经济复苏 中国经济何时复苏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