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一书 跨文化交流英语作文300
发布时间:2020-02-17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读罢赵启正先生《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书稿,感悟颇多。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国际交往频繁的今天,此书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在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公共外交的大背景下,在“中国威胁论”和“中国站在十字路口”等言论一度甚嚣尘上之时,在读到《华尔街日报》为华裔“虎妈”发表《为何中国母亲更胜一筹》的评论,和看到今年东方影片与奥斯卡再度无缘的时候,我们都会想起公共外交和跨文化交流的极端重要性。如何向外国精确地说明一个真实的中国、如何向外国人展示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价值内涵,实实在在已成为我们急需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跨国交往的日益增多和交流媒介的便捷发达,外交也越来越褪去了其神秘的面纱,走进普通人的生活,普通人也越来越走近,甚至融入公共外交领域。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已经出现了若干个外国人相对集聚的国际化社区。不仅居委会的工作人员需要面对“小联合国”的全新格局,甚至还有外籍人士直接被选聘为业主代表、居民代表,上演着街坊外交、邻里外交的生动一幕。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境外旅游目的地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中国普通民众走向了世界,他们的一举一动影响着并不那么了解中国的“老外”对中国、对中国人的基本判断,从而间接甚至直接影响着国与国之间的交往。
在这样的时代和背景下读《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一书,真正是可学、可悟、可知行。
我有幸在不少场合聆听过启正对公共外交和对外传播的心得体会,每每都会有让人耳目一新、开启心智的感受。他的这本新书不仅把他多年来的思考作了理论的归纳和总结,而且还秉承了他历来独有的风格:善于讲故事,重细节,以小见大;喜欢品哲理,“理直气和”,求同存异。他的书不仅有概念和理论的阐述,更有大量公共外交实践的案例,让你从细微处体会大道理。当你读到他的这些演说、访谈和对话时,你会感到犹如与启正先生在面对面谈话,咳唾之间,珠玉纷飞,有激情,有哲理,让你有分享智慧的快感。
一个可贵之处是他在与外国人交往中,总能从听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达到好的交流效果,就不能一味地“以我为主”,而是他所提倡的“重视受众的接受程度”和“熟悉游戏规则”。堪称典范的是他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福克斯铜像揭幕仪式上的讲话和在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讲话,均只有三四百字,却深谙美国人理解和接受的心理,既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又让人感受到中国人的睿智、幽默和自信。这位被称为“浦东赵”的中国官员真能让美国人“刮目相看”,就是因为他懂得在美国就得用美国人的语言、思维,或上海人所说的“腔调”说话。这也是启正在自我实践他的“中国立场,国际表达”的信条吧。
书蕴其智。此书体现了启正丰厚的理论修养和精深的学术造诣。它从理论上拓宽了公共外交的内涵,明确将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扩展到政府、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社会精英和广大公众等多个层面。其中,政府是主导,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和社会精英是中坚,广大公众是基础。启正指出:“公共外交”指的是“政府外交”以外的各种对外交流方式。特别是公众自身,不仅是公共外交的客体,更是公共外交的主体。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公众不仅是传播的接受者,而且也是传播的创造者与信息传递者。在这种情况下,“公众的公共外交自觉性使传统的公共外交概念得以扩展,中国的公众不只是外国的公共外交受众,而更应该是中国公共外交的积极力量”。
正如书中指出的,随着民间国际交往的增多,公共外交的外延正从传统的新闻发言人、对外媒体向国际论坛、企业峰会、各种国际活动延伸。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使每一个联上网的民众都能与远在世界另一端的民众交流,大大降低了公众参与公共外交的门槛,极大地丰富了公共外交的内涵与外延。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不只是一种工具,还是一种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正如麦克卢汉所指出的:媒介即讯息。互联网在今天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来与外部世界交流。
传统的公共外交强调的是为本国国家利益服务。而启正在书中丰富了公共外交的行动目标,提出:“新型的公共外交应提倡兼顾对方利益,更为强调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建构求同存异的全球对话网络。”在当前全球化纵深推进的背景下,一国很难在损害他国利益的情况下,实现自己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作者正因为看到了这点,提出“全球对话网络”的概念,这个概念完全可能成为公共外交理论研究领域的新热点,成为新时代公共外交的基本原则之一。
然而,本书的价值并非仅限于理论的创新,更重要的是作者从长期的公共外交实践中总结提炼出一系列有意义的途径、办法和技巧。这些极具针对性、实效性和操作性的思路使读者能很快地了解并参与到公共外交中来。这也是本书奉献给读者的宝贵礼物。
比如说,说明中国,其实是说明一个客观的中国。启正说:“在对外说明中国时,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应当真实地说明。诸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到群众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等等。”
说明包括了说和明两个方面,一方面你要有能力说,说清楚没有;另一方面是你说了,还要能让听者明。只有听者明白了,才有可能淡到是否接受,能否信服。可叹我们常常只顾前者而忽视后者。这不仅是一个语言的问题,也需要我们对外交流思维的重大调整。向国际展现一个完整、客观、真实的中国,才能让国外的受众更加接受我们的发展方向、道路和方针。这也是为什么启正特别强调了:“有无话语力就是能否有效发出自己声音的问题,不仅指是否发出了声音,而且还强调是否能被受众听进去。”
再比如说,启正认为中国目前在对外传播中,缺乏讲好故事的本领。一个经典的比喻是启正所说的:“如果我们要表达的核心内容是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话,它相当于是维生素c,它本来是在苹果里的,这个‘苹果’就是中国的社会现实和相关的故事。那么,与其给外国人维生素片,不如给他们原生态的苹果。”这样做的意义就在于,要让听故事的人在轻松愉悦的境界中自己体会出我们要讲的核心内容,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们能否种出更多更好的苹果,而不是总想着给外国人喂维生素c呢?
启正还特别指出了文化在对外交流中的重要性,并说,“任何文化都有它独特的精神和灵魂贯穿其中,任何主义都有它的核心信仰,任何社会都有它的核心价值观念。”我们常说,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在对外交流文化时,就更应该重视研究和传播中华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以及我们的价值观与其他民族乃至全人类共有价值观的关联。
本书分上、下两篇,都不乏思想的砥砺和智慧的进发,值得读者细细品味。上篇是作者思考和实践的理性总结,下篇则收录了他十余篇对话、演讲、发言,是作者公共外交实践最生动的记录。阅读此书,读者也不妨可以先读实践篇,再读理念篇,这样可以帮助我们从实践的体验中了解作者其人、其事,再逐渐提升至理论的思考。外交学是一门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学问,从直观感受而言,外交语言与技巧更能展示外交的魅力,而外交理念则是实践的升华,是一种厚积薄发,需要深层次的领会和感悟。斗胆借用以前启正先生对外国不同幽默的评价,实践篇如可口可乐,精彩随处可见,非常普遍;理念篇如威士忌,不是每个人都能喝得进去,但喝了以后可能一小时后还回味无穷。具体滋味如何,请读者细品之。
相关热词搜索:一书 外交 跨文化 品《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一书 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 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豆瓣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