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百位名人谈上海世博”,集世界智慧诠释世博主题:智慧课堂软件
发布时间:2020-02-17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为充分发挥上海世博会的对外宣传效应,集世界智慧广泛传播上海世博会主题,积极提升中国和上海的国际形象,上海市委外宣办牵头,联合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解放日报社、文汇报社、上海世博事务协调局等单位,创意实施了“世界百位名人谈上海世博”活动。活动汇聚了世界百位名人的真知灼见,促进了国际主流社会对世博理念的共同思考,通过多媒介的互动传播,极大地扩大了上海世博会的全球影响力。活动参与的世界名人之多,层次之高,领域之广,视野之宽,见解之深都是上海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前所未有的,也是上海对外宣传工作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突破。
在精心策划下,世界名人的世博理念通过各种方式得以广泛传播。从上海世博会倒计时100天开始,名人来稿在上海主要媒体以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全面互动形式连续百日同步刊播;世博开幕之际,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作序的《大海的激荡人类的追求――世界百位名人谈上海世博》中英文双语图书作为执委会礼品书,馈赠给来参加开幕庆典的各国嘉宾;上海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杨振武出席新书发布仪式,并向读者代表赠书;世博会召开两月之余,世博会新闻中心又面向中外记者推出“世界名人谈上海世博”图片展览。
世界名人对本次活动和上海世博会给予了高度评价。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巴基斯坦前总理肖卡特?阿齐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莲娜?博科娃等在访沪期间亲自接受了组委会的赠书,他们盛赞上海世博会精彩难忘,认为上海世博会促进了全球对城市发展的前瞻思考,展现了上海和中国举办世界级盛会的能力。汇集世界智慧,聚焦国际视野
“世界百位名人谈上海世博”活动从筹划到实施,始终以“集世界智慧”为根本,以世博会和上海国际形象不断提升为契机,依托世界名人影响力,整合优势宣传资源,全力推介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为世博宣传的一个亮点。
创意策划,精心组织,确保活动的世界性和国际化。2008年底,现任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时任上海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的王仲伟创意和发起了本次活动,并最先向当时正在上海访问的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发出了约稿邀请。活动正式启动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宋超提出了活动的根本原则:以“世界性”和“国际化”为准则,邀请在各自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和话语权的世界百位名人,深入诠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上海世博会主题。组委会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国际、国内名人约稿的七三比例,并确定了国际政要、国际组织领导人、诺贝尔奖获得者、知名大学校长、国际学术界精英、世界文化名人、跨国企业领袖、国际友城市长和国内综合影响力知名人士等十大领域。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王建军和组委会同志集思广益,反复斟酌约稿名单,她还亲自向美国知名作家罗伯特?库恩和2009年诺贝尔奖得主高锟教授发出了邀请。
世博平台,上海魅力,促成世界名人的高度关注和集中呼应。活动邀请的国际名人,多数对中国和上海有深刻了解。如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尼泊尔前总理普拉昌达等国际政要都曾到访上海,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曾专门来沪为爱因斯坦雕像揭幕;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李政道在上海有共同合作的科研项目;杜邦、庞巴迪、汇丰等国际知名企业的总裁都是上海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的成员;联合国贸发会议主席素帕猜、欧洲议会中欧友好协会主席内杰?德瓦长期关注中国经济发展;著名作曲家昆西?琼斯曾为上海特奥会撰写主题曲,也谱写了本届世博会英文主题曲……当活动组委会向这些名人发出邀请时,“世博会”和“2010年上海”的结合赢得了普遍的认同,得到了世界名人的高度呼应。
城市主题,全球视野,共同话题吸引多元文化下的睿智思考。上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切合了当前全球城市发展面对的共同命题,激发了每位名人的多元见解。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认为,中国作为首个主办世博会的发展中国家,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全球主题,可以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桥梁;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认为,世界各国和许多城市都将关注和吸取世博会驱动下发展模式的宝贵经验,上海世博会将再一次表现东亚作为世界成长中心的活力;英国剑桥大学校长艾莉森?理查德认为,上海世博会主题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长久承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奥曼以“为我们的孩子”“栽些树”为命题,阐述要将历史积淀下来的智慧和文化价值观与创新的解决手段结合起来,满足城市化发展的各种需要;美国著名作家罗伯特?库恩则认为,2010年世博会是设立在上海的一座地球村,由此可以看到一个由全人类参与合作和共享的多极化世界。
全媒体对外传播,多层面宣传互动,活动成为世博宣传的一大亮点
上海市政府新闻办牵头的活动组委会从约稿伊始就精心策划,确立了详细的整合传播计划,通过分阶段、有重点、多层面地系列宣传,得到了受众的广泛好评。
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媒体全程联动,营造良好宣传氛围。活动自启动之际就广受媒体关注,在刊播之前上海各媒体纷纷发出新闻稿。2010年1月20日,本市所有媒体对世界名人来稿的具体刊登版面或时段进行了全面预告。1月21日上海世博会倒计时100天,《解放日报》、《文汇报》、《上海日报》、外语频道、新闻综合频道、FMl07.2故事频率、FMl03.7 LOVERADIO、东方网、市政府新闻办官网和世博网同步强势刊播了组委会前言《大海的激荡人类的追求――写在“世界百位名人谈上海世博”开栏之际》和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安娜?蒂贝琼卡的来稿《理想城市――人类心灵的归属地》在刊播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时间节点有序安排刊登内容,力争做到让中外名家“对话”,让主题演绎不断深入。在世博会开幕前一天,各媒体以联合国贸发会议秘书长素帕猜的“上海世博会必将成为一块跳板”和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的“发挥实验室效应”两篇文章收尾,实现了连续100天同步刊播百位名人中英文来稿,达到既细水长流又高潮迭起的宣传效果。
各媒体的刊播形式也丰富多样:《解放日报》的版面立体突出;《文汇报》的名人头像速写传神生动;上海日报专辟配有“编者按”的“EXPO TRIBUTE"’版面;外语频道根据每位名人来稿精华,每天6次滚动播出1分钟当日名人英文短片,新闻综合频道每天2次播出相应中文短片;广播频率在固定时段滚动播出名人来稿全文;东方网建立专题,实现名人相关材料全媒体链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官网和世博网建立活动专题,新闻办官网还为专题设计了读者意见反馈的 网上投票栏目。
出版、展览后续发力,放大活动的持续影响力。世博开幕后,由俞正声同志作序的《大海的激荡人类的追求――世界百位名人谈上海世博》中英文双语图书在5月下旬正式出版发行,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在上海书城举办了简短热烈的新书首发仪式,邀请作者代表与广大读者见面,并向读者代表赠书。7月,上海市政府新闻办联合上海世博宣传及媒体服务指挥部社会宣传部,共同在世博会新闻中心举办“世界名人谈上海世博”展览,节选60位国际名人的思想精华,以中英文对照的展览方式,向境内外记者广泛传播世博理念,有效扩大了本次活动的影响力。
有效传播吸引国际关注,海内外受众反响热烈。高水准的名人稿件和持续的有效传播在读者、听众和观众中引起热烈反响。在沪的联合国人居署官员看到了联合国副秘书长安娜-蒂贝琼卡的来稿,当即表示,如果组委会需要,人居署还可以协助邀请联合国其他高官执笔撰稿。希腊驻沪领事馆文化参赞看到希腊比雷埃夫斯市长的来稿兴奋不已,多次联系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征询组委会是否还能考虑增加希腊其他名人的来稿。人民网、新华网、msn中国、新加坡星岛环球网等纷纷转载相关名人来稿或视频,新浪网还联系东方网问询是否有就此合作的可能性。外语频道滚动播出的英文短片一度创下当日频道收视率最高的记录。市政府新闻办官方网站自启动活动专题后,平均访问者数量明显增加。图书出版后,也得到了读者广泛赞誉。
政府策划推进,社会广泛参与,活动成为上海“公共外交”的典型案例
本次活动是上海对外宣传开展的一次大规模公共外交活动。主力是政府部门,依托的是民间团体、媒体和国内外有影响的人士,在开展和推进活动的时候形成了有分有合的分工机制,使资源优势和传播效果最大化。
政府主导、各方出力,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对外传播机制。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作为牵头单位,全面协调活动约稿、宣传报道和后期出版策划工作,并以近年在海外进行世博推介活动的资源邀请了上海世博会海外形象大使、第一届世博会主办地英国伦敦市长等人的来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作为知名的智库机构和大量对外交流的高端渠道,承担了国际名人约稿的重头戏;《解放日报》和《文汇报》主要承担国内名人的约稿任务,并主动靠前,发挥驻外记者和海外活动平台的作用,争取国际稿件;世博局借承办世博会高端论坛的契机邀请到了多位联合国高级官员。
国务院新闻办通过大使馆向曾来华访问的阿拉伯战略研究中心名誉顾问穆赫辛发出邀请;上海市外办邀请到西班牙巴塞罗那等众多海外友城市长来稿;《上海日报》因为和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有着良好的关系,很快得到了这位中国老朋友热情洋溢的来稿;上海外语频道约到了国际奥委会荣誉主席萨马兰奇和法国前总理拉法兰的稿件。在后期阶段,上海译文出版社根据稿件特色设计了图书封面和版芯;上海世博会宣传及媒体服务指挥部社会宣传部精心策划了展览专题。
高端人物,主流话语,产生超越活动本身的公共外交与外宣实效。受约名人对活动的关注和对来稿的重视让活动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同时使活动、使上海世博会和上海在更大层面产生了更广泛的影响。如联合国主动联系组委会,希望提供安娜?蒂贝琼卡、素帕猜等联合国高官来稿的报纸版面详细资料;英国前首相布莱尔通过英领馆发来非常正式的视频谈话,领馆还主动征求组委会意见,在领馆官方网站上与本市媒体同天同步刊播布莱尔视频;国际奥委会荣誉主席萨马兰奇从西班牙托人带来他亲笔签字的稿件;身体不佳的诺奖获得者高琨教授拿起辍弃了三十年的笔砚传递海外赤子之心;新儒学代表、国际知名学者杜维明寄来3500字的手稿,以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名言,阐述了他对世博的理解,并在世博苏州论坛上再次阐述这一观点。
责编:贺潇潇
相关热词搜索:世博 世界 上海 “世界百位名人谈上海世博” 集世界智慧诠释世博主题 世界百位名人谈上海世博 世界百位名人畅谈上海世博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