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交基本问题进行宏观的把握_如何做好宏观题材的对外报道
发布时间:2020-02-17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中国的教育、就业、医疗、农村等问题牵涉到数亿人民的生活,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一直广为外界关注。如何生动客观地表现这些重大主题,反映我们国家多年来在这些关系国计民生领域的探索成为每一位对外传播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华尔街日报》10月15日刊发的《中国给医疗制度开出药方》这篇报道从中国中部省份一个小村庄的农村医生写起,既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取得的进步,同时也客观地反映了目前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较低的现状和面临的困难。同时,依靠灵活的背景穿插,让读者得以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了解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历程。
这篇报道有如下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小故事”阐述“大主题”
文章导语中写道:“位于中国农业生产腹地的群光村进步迹象处处可见。这个村子大约有1000名居民,他们赖以为生的玉米、水稻和花生在田地里长势喜人。一条造价16亿美元、全长215英里的新建高速路将他们和外面的世界连接起来。附近还有一处在建的工业园区。从2000年到2008年,群光村所在县的务农居民收入增长了85%。
在距离高速路出口不远的当地诊所,梅汝英正在给病人进行诊断,可她手中的诊疗设备不过一个听诊器和一只体温计。而本身没有医学学位的梅茹英为了了解新药的功效,唯有阅读包装盒里的说明书。”
导语很自然地让读者眼前浮现出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令本文笔者意外的是,文中所描绘的村庄就是笔者的家乡,一名外国记者能够深入到中国内陆省份的一个普通村庄采访,其专业精神令人敬佩。然而,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相适应的是,农村医生梅汝英手里的医疗设备极其简陋。这个普通医生的境况并非个别,中国基层的医疗服务水平令人担忧。文章至此就转到了国家的层面,中国投巨资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
作者接下来又通过天津市宁河县医院床位的增加、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反映了中国医改带来的成果。同时,又通过群光村67岁的村民马德清身患癌症,医保报销额度低,家庭因病转贫和外省村民张建芳医保得不到报销这两个生动的故事,反映了目前农村合作医疗面临的现实困境。
最后,文章又回到了农村医生梅汝英身上。虽然硬件条件很差,开诊所收入尚不能养活全家,但是她没有放弃学习,一直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文章隐含的“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将在曲折中前进”这一主题得到了很好的阐述。
善于添加背景
对于一般的国外读者来说,社会主义新中国给他们的印象总是与落后和威权这些词汇联系在一起。如果不对解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变革加以解释的话,他们会很难理解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所发生的一系列变革。
《华尔街日报》这篇文章很巧妙地把中国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国以来的发展变化、中国雄心勃勃的医改计划、中国医疗支出占GDP的比重、医保不能异地转移等等政策背景融入到了文章中,并与小人物的经历相得益彰,由点到面、由小到大地把中国医改的现状做了很好的阐释。
“中国农村很多居民几年前还根本没有任何医保,相比之下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在群光村所在的京山县,2008年约有93%的人登记参加合作医保,前一年为85%。”这个背景很直观地让读者了解了中国医改取得的成绩。类似这样的背景文中还有很多。
用数字和细节说话 纵观全篇文章,几乎每一段都少不了数字。“从2000年到2008年,群光村所在县的务农居民收入增长了85%”“2005年只有17%的中国医务工作者受到过大学以上教育,在乡村诊所和县级医院,这一比例更是低到了2%”“2006年,中国政府在医疗方面的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不足1%,在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的196个国家中排名156。”
这些鲜活的数字让读者一目了然地了解目前农民的生活水平变化、基层医务工作者的素质和国家目前的医疗投入水平。对于不了解中国国情的国外读者来说,数字无疑是最直观的和最容易接受的。
此外,文章中还有很多细节令人印象深刻。“梅汝英正在给病人进行诊断,可她手中的诊疗设备不过一个听诊器和一只体温计”,这个细节生动地描述了中国农村现有的医疗技术水平。而“他的医疗费总计为人民币2.5万元,比他们家一年种植水稻、花生和棉花赚的钱还要多两倍有余”让读者清楚地了解到医疗支出对于农村居民的压力之大。
相关热词搜索:题材 如何做好 对外 如何做好宏观题材的对外报道 宏观经济报道 宏观调控负面报道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