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类报纸的数字化突围|经济类报纸排名

发布时间:2020-02-15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要 本文试图通过对2010年“两会”期间《中国经营报》、《第一财经日报》微博的内容研究,管窥经济类报纸与微博技术的结合以及由此带来的思考。   关键词 微博 经济类报纸 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216
  文献标识码A
  
  微博,是让用户在网站上写短消息,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或手机短信来更新和发布最新动态信息,每条信息限制在140个字以内,就像一篇微型博文。微博的出现,不仅带来了传播模式和传播理念的转变。而且使以“自主交互传播”为核心的“自媒体”的特点更全面的展现出来。正是由于微博具有的传播优势,传统媒体正在尝试将微博作为自己的另一个推广传播平台。2010年两会,经济类报纸开始以微博的形式,力求提高报道的传播效率。拓宽传播渠道,增强与受众的互动,其中,《中国经营报》与新浪微博合作,推出中国经营报两会微博报道;《第一财经日报》推出自己的全新品牌:“同乐坊微博两会”。本文试图通过对2010年“两会”期间《中国经营报》、《第一财经日报》微博的内容研究,管窥经济类报纸与微博技术的结合以及由此带来的思考。
  
  一、“微博”:经济类报纸的数字化突围
  
  l. 微博:经济报道受众互动新方式
  在历年的两会报道中,往往是网站更新一则新闻后,网友以跟帖的形式留言,虽然打破了空间的限制,但是时间上的有限性仍然制约着交流互动效果的发挥。而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微博这一数字化传播方式的注入,使记者、代表、委员同受众能够在任意时间和空间中共同探讨交流,增强对两会新闻的理解,强化两会新闻的传播效果。
  两会微博的互动性,给沉默的大多数带来了全新的发声机会。传统博客洋洋洒洒的观点阐释,将那些无法进行长篇大论写作的人群拒之门外,同时由于写作水平的巨大差距,传统博客还制造了意见领袖。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强势者的声音越大,劣势者则将更加陷于沉默,这是一个呈螺旋式扩张的过程。而微博简单化的写作过程,则让沉默的大多数有了更多传递信息和表达观点的机会和场所,发出自己的声音。今年两会的关键词,就业、医疗、社会保障、教育公平等等词汇的出现,都是微博和网友等“草根”群体声音的集中体现。
  《中国经营报》和《第一财经日报》的两会微博报道,不仅有记者、评论员发布的两会现场新闻和会程预告,更有读者和网友们的声音和观点,《中国经营报》在新浪微博的数据显示(统计数据截止2010年3月21日14时),两会期间其微博拥有28932位粉丝,赢得1223次关注。《第一财经日报》还在微博中开展两会投票调查,例如“如果开征了物业税,房价会跌吗?”,让记者、受众、官员等各方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受任何观点的约束。微博的开放性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弥补了经济报纸与受众的互动欠缺。
  
  2. 微博:增强经济报道现场感与人情昧
  两会微博新闻与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不同,它没有对采访政府官员或者委员代表提出特定要求,只需要记者将看到的会场实况和重要人物言论、现场花絮等各种一手信息发送到网络上,这样大大节省了一篇新闻的诞生时间,让网民和手机用户能够真正第一时间了解两会。进一步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同时对报纸无法呈现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补充。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经营报》两会新浪微博共设有19个子栏目。不同于《中国经营报》纸质报纸的内容,微博中关于两会的报道,更多地偏重于“软”瓶闻,是《中国经营报》两会记者采访团队以自己私人化的视角从现场发回的独特新闻,充满了更多的人情味和现场感。例如“两会现场”板块,“每年总理的记者招待会结束后,总理都是从一侧走向另一侧,然后走下主席台,和记者、工作人员告别。今年不同,他只按原路走回人民大会堂办公区,没有按往常走法。――中国经营报记者茅硕”。记者将两会会场中一个细微的变化传递给博友,以讲故事式的叙述手法,更易引起博友的共鸣,“围脖”们再用像聊天一样的模式进行评论和回复,让用户仿佛置身两会现场。与现场感紧密联系的是时效性,通过查看时码,《中国经营报》微博此篇“两会现场”的报道时间是3月14日12:34,温总理会见中外记者招待会的结束时间是12:19,相差仅仅不到15分钟的时问,作为纸质媒体,是无法在如此短时间内报道此条新闻的,微博真正做到了“两会现场”报道。
  《中国经营报》微博中“两会温馨提示”体现出媒体的人文关怀和人情味,提示广大博友们注意两会期间气候的变化和交通限行措施;“两会预告”、“两会议程”提醒博友们收看电视直播和报纸相关报道;“两会感言”、“两会结语”是两会记者报道团队对“围脖”们十几日来持续关注的感谢和两会的心得体会。
  《第一财经日报》同乐坊微博中记者总结出的采访技巧。让博友读后忍俊不禁,现场感十足,营造了“别样的两会新闻”。根据记者们的现场报道,博友们将微博内容分为:采访“乱按电梯”法、采访“暴力拦截”法、采访“围追堵截”法、“群殴”与“单挑”、记者会攻略、练就好眼力、提问有技巧、代表委员风采掠影等8方面内容。
  
  3. 微博构建全新两会经济报道公共领域
  哈贝马斯在1964年对公共领域做出比较规范的定义:所谓公共领域,首先意指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东西能够在其中形成。传统博客曾一直被视为话语的公共领域,而微博的兴起更是给“公共领域”这一概念带来更为贴切的诠释。与传统博客相比,在微博上以寥寥数语进行话题的讨论,更类似于生活中民众随意的倾吐,公共领域的性质得到构建,议题的设置更易形成。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国经营报》微博19个子栏目共计522条信息,这是《中国经营报》在两会期间,记者对微博上的报道进行的归类,也是对博友们讨论互动话题的分类,使博友们的讨论能够围绕一定的话题,避免在微博客这一公共领域中造成个人话语的凌乱。如表1所示,“两会现场”233条,占总量的44.64%,从代表委员两会表现到政府官员作为、两会重要议题讨论现场等等,涵盖各式各样的花絮内容,吸引着博友的眼球。因此所占比例是最大的;“两会关注”则是有关国际话题和民生问题的消息,共89条,占17.05%,两会微博在表现现场感的同时也兼顾了新闻的重要性和显著性,引导博友言论表达的正确方向;“两会报道”是对纸质版报纸“硬”新闻的推荐,使网络和传统媒体形成互动,让博友关注更为详细的新闻报道;“两会杂拌”是各种与两会相关、不易于归类的信息;“两会考据”是解释两会中出现的民间关注排行榜和总理发言典故,增长博友的文化知识;“俏佳人两会看透透”是《中国经营报》财经记者吕静对两会热点话题的个性评论,吸引博友广泛参与讨论;“茅哥拍两会”是记者茅硕用镜头为博友展示的独家两会图片,这些照片在传统媒体中是看不到的。如“总理的表情”,让博友对总理的平易近人 有了更深的体会;“其他两会报道”是博友和记者间针对两会微博新闻提出的评论。
  总体来看,《中国经营报》微博两会子栏日的设置基本合理,部分子栏目设置过于琐碎,可与其他栏目合并处理,这样更便于博友们的阅读与查看,有利于公共话题的集中,形成互动充分的公共领域。
  
  二、对经济类报纸微博现象的思考
  
  1. “口水化”趋势凸显
  由于微博之“微”,一些有新闻价值的言语较少,而更多的是无谓的倾吐,因而容易产生更多的网络垃圾,信息不仅易成碎片化,更出现了“口水化”趋势。
  微博上的内容是两会记者关于两会报道的“真情吐露”,但是博友的回复内容存在一定的无序性,许多的回复内容与记者报道的两会内容毫不相干。《第一财经日报》同乐坊微博的宣传语是“投资者社区”,或许由于特定的财经人士定位,在同乐坊的微博中,名嘴、记者、主持人关于两会的报道显示出无序性,没有进行相应的分类整理,两会报道更多的是只言片语,博友的跟帖也并不切合两会报道主题。
  
  2. 微博易助长记者写作惰性
  微博是今年两会报道的亮点,大大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但是作为两会报道的财经记者而言,还应清醒地认识到,用140个字写博文,是一个发布简短信息的途径,但不应当成为网络写作的主要方式。微博毕竟是寥寥数语的表达,不可能成为思想智慧的主要载体,因而。对于致力于以文字给人带来思想启迪的记者来说,微博这样的“懒人写作”不应当成为首选,只能作为传统媒体的有益补充方式。
  
  3. 微博的盈利模式难题
  新浪微博靠的是名人品牌效应,腾讯滔滔靠的是增值业务,那么对于经济类媒体而言,微博的盈利模式又是什么呢?在发展新媒体方面,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相比,一直处于劣势地位。如果仅仅依靠与电信运营商的短信分成作为主要盈利点,那么目前尚无一家网站能实现这个目标,何况是经济类媒体。论微博的品牌知名度而言,大型商业网站可以通过建立大平台,来吸引大量用户从而带来较多的点击率,以便吸引品牌广告的投放,而一部分经济类媒体的微博是挂靠在商业网站上,没有任何品牌增长的潜力空间。
  作为传统经济类媒体,微博是一次良好的发展机遇,微博作为信息源与传统媒体在属性上有着天然的统一性,经济类媒体应将微博作为一个拓展平台,来推广自己的媒体品牌,开放API的微型博客,与媒体自己的网站实现互连,同时推广节目或报纸预订服务。经济类媒体还可利用微博来建立用户数据库,深层次挖掘用户数据和信息数据,时刻掌握用户对媒体产品的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竞争战略。

相关热词搜索:突围 数字化 经济类 经济类报纸的数字化突围 专业类报纸的重围与突围 报纸突围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